張澤文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1-086-01
現行的課堂教學,多年來一直是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師是居高臨下,其權威性不可動搖,而學生只能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 盡管課堂教學應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已提出多年,但是許多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就是不知如何去處理“主導”與“主體”的關系,這樣不利于學生主動地吸收知識,更不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新課程”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 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 在教學活動中,如何加強學生自主的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鼓勵學生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 。 為此,我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研究》的課題研究中,建構了“自讀、自質、自議、自悟”的“四自”教學模式。經過一年多來的實踐和探索,認為此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教師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和程序。前人根據一定的理論和指導思想研究和構建了許許多多的教學模式,但那些教學模式的確定往往是從教學內容或任務需要出發,設計教師或學生的活動程序。這樣的教學模式,一是不能適應新的課程發展的需求和發展趨勢。二是在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得不到充分地發展。三是學生主體地位、個性發展得不到體現。為了適應新的課課程改革形勢,落實新的課程標準,避免其局限性,我在建構“四自”教學模式,本著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以學生認知過程為依據、以學生的發展為宗旨,規范學生學習活動過程;同時,對應學生的學習活動,明確了教師的教學活動過程 。
一、自讀
教師圍繞學習目標,根據教和學的需要向學生提供一定的學習材料,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讓學生自己制定自學程序,用已掌握的學習方法進行自讀。其間要注意幾點:1、自讀前要明示要求,讓學生有目的地讀, 自讀時要把握讀的動態,自讀后要檢查讀的效果。 2、要給學生讀的時問和思維的空間。課堂上教師要毫不吝嗇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要敢于留給學生較為充裕的自讀時間。3、教給學生讀的方法。因為學生自讀時是以自己自學為主,那么教給學生讀的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將自讀過程中如何操作的有關技巧和實現操作所要的一般程序、基本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主動地把握理解學習內容的契機。
二、自質
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讓學生自主讀教材,在教材的難點處、困惑處、關鍵處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教師通過行間巡視、質疑問難、個別詢問、提問、討論等形式進行調查,了解學生自學情況,最大限度地掌握學生自學中的疑難問題,其間亦注意:
1、引導學生參與質疑。巧設矛盾、引發質疑,培養學生質疑問題的針對性、主動性、獨立性和層次性。
2、注重個體差異,提供機會,促進學生廣泛質疑,主動探究,激發學生思維并養成求知興趣的習慣。
三、自議
課堂教學中的討論能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能創造良好自主學習的氛圍 。 因此,在自讀、自質的基礎上,應該讓生自由地讀、盡情地議,在讀中尋找富有啟發性和代表性的問題。通過讓學生討論、交流、自由答辨,然后師生共同歸納,從要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在自議時應做到營造民主、和諧的討論氛圍。成立討論小組進行討論時,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是相互依存關系,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討論,教師和學生都能分享他人的不同看法,包括尊重他人,容忍他人,建立一個平等、自主、信任、激勵的民主的討論氛圍。
四、自悟
學生在自讀、自質、自議后,通過回顧自學內容,自學過程, 交流學習收獲后,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引導學生自悟“悟”就是求“變”求“活”,是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把教材內容與頭腦中原有的知識經驗發生聯系,重新組合的過程,是創造性思維活躍的階段。讓學生按自己的思路去得出結論,并引導學生不斷總結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勇于實踐, 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增加學生學習和實踐的機會,讓學生把課內所學用于生活之中,從而逐步形成學習的技能和習慣,培養自己主動學習的能力 。本模式操作注意事項:
1、處理“主導”和“主體”的關系
本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參與,教師只是組織者、引導者, 目的是讓學生直接和文本對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點撥和引導是為了幫助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達到以導助學的功效,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
2、處理好“不變”和“變”的關系
模式具有穩定性、又有靈活性,有“變”和“不變”的因素。要根據學生生理以及語言能力發展為階段性特征,不同的教學內容也有各自的規律,所以模式 型差用應因文而異、因人而異 。
3、注重課堂中師生狀態的調控
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創設和諧的課堂氣氛,,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同時亦要注意課堂中突發問題的調控,對突發問題要積極地靈活去引導。
4、對教學效果的評價
要重視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從知識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等方面進行評價,建立課堂教學評估的內容和標準,并圍繞評估內容和標準,開展有效評估。真正做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