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3年國家開放大學成立,對于這個學習網絡復雜的組織,如何掌握戰略執行情況?文章以佛山廣播電視大學為例,采用平衡記分卡原理建立開放大學績效考核的指標體系;并運用層次分析法,根據專家問卷調查確定指標權重值;對權重值進行一致性檢查,確定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再運用綜合評分法結合指標和權重綜合評分,設計一套以評價開放大學分支機構績效的體系。
關鍵詞:開放大學 績效評價 平衡計分卡 層次分析法 綜合評分法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05-195-03
國家開放大學充分響應2011年國務院“終身教育”綱要于2013年成立,致力踐行廣播電視大學轉型,以推廣終身教育促進學習型社會形成的戰略。即大力發展非學歷繼續教育,滿足社會成員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同時穩步發展學歷教育。(楊仕堅,2013)國家開放大學戰略使命下,遍布全國的2826間省市縣級的廣播電視大學正在相繼轉型為開放大學,并積極地搭建社區教育、繼續教育、成人教育、遠程教育、自學考試等各種形式的終身學習“立交橋”,使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相互補充、相互滲透,滿足發展學習型社會的需要。(張偉遠,2011)那么如何去判斷這些具有共性又有特性的分支機構的戰略執行情況?非學歷、學歷教育是否能夠并舉并重相得益彰?各個分支機構之間能否做橫向對比?哪些分支機構、部門充分執行戰略?這些問題是開放教育工作者共同期待回答的。本文結合我校的情況,設計平衡記分卡試圖找到答案。
一、平衡記分卡是一種有效的組織績效評價工具
平衡記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下文簡稱BSC)是羅伯特卡普蘭(Robert S.Kaplan)和大衛諾頓(David P.Norton)在1972年為企業開發的管理會計工具。它首先是一種實現戰略目標的工具,即將戰略細分至執行各部門,平衡工作,減少組織噪音。同時它也是一種績效評價工具,對分解后的戰略指標的設計、執行和事后分析,能監督控制和評價組織或者項目的運行過程。BSC的“平衡”在于指標的設計上,不僅有財務指標,而且有非財務指標,能夠有效地減少對財務指標的依賴,關注內容更全面。因此,BSC能被運用到各種營利與非營利組織中。BSC運用到高校績效評價已被眾多學者提倡,例如喬春華教授指出要加大管理會計工具在高校管理中的運用:高校績效考核、高校專項基金運用評價、高校財務團隊評價等。(喬春華,2016),然而鮮有將BSC運用到龐大的開放大學管理中。
二、運用平衡記分卡設置開放大學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開普蘭對BSC四個維度的定義分別是:財務維度(股東如何看待我們的業績)、顧客維度(顧客如何看我們)、內部流程維度(我們如何提高商業價值)、學習成長(在變動的環境當中如何保持創新與先進)。那么開放大學這種非營利機構BSC的解讀是什么呢?結合終身戰略U與辦學模式可以從這些角度去理解開放大學的BSC體系:財務維度U1(財務數據表現)、顧客維度U2(學歷與非學歷教育質量)、內部管理U3(項目及資源、教職工管理的管理)、學習成長U4(學校與教師成長、對政治與社會環境的應變能力和影響力)。由此設置BSC指標體系分析如下:
(一)財務維度(U1)指標的確定
開放大學采用國家開放大學統籌課程管理,地方財政撥款支持的辦學模式。即開放大學經費主要來源于地方財政,這就決定了開放大學應首先滿足合理高效地使用政府撥款,成為地方民眾終身學習首選基地。因此在財務維度上,地方政府管理部門是開放大學最重要的“股東”角色,審視財政資金的效益。因此設置以下財務維度三個指標:財政經費收入與支出比U11、業務收入增長率U12、設備周轉率U13。
(二)客戶維度(U2)指標的確定
開放大學倡導的終身教育,在教育多元化、高校擴張的環境下,是從原來電大系統學歷教育為主逐漸轉變為社會重要的主流學歷教育補充體。她不同于普通大學,而是奉行開放、靈活、全納、終身等辦學理念(王一兵,2013)。正因為學習開放、組織學習開放,所以開放教育的“使用者”、“客戶”是社會公眾,具體可理解為社會學習者和教育合作方。他們代表開放教育的供需雙方,因此社會上的學習者如學歷學習者、成人考試學習者,用人方如企業事業單位,以及教育組織方如:政府部門及單位、企業、考試中心、社會團體組織等,對開放教育的評價均是極為重要的。開放大學與政府、企業、合作高校、中介機構等因利益分享機制形成互動,才促使辦學聯盟可以產生協同效應,各利益主體之間的技術、人才、市場、信息等資源優勢可以順暢地得到整合和利用,產生并獲取各自的辦學收益(南旭光,張培,2015)。在客戶維度上設置指標如下:用人單位滿意率U21、學歷學生按時畢業率U22、學歷教育質量滿意率U23、繼續教育培訓滿意率U24、培訓項目考試通過率U25、社會服務綜合滿意率U26。
(三)內部管理(U3)維度指標的確定
內部管理維度需要審視組織工作中能創造價值的部分。開放大學要創造價值,無非等同于得到社會的認可。要得到認可,就要滿足社會的學習需求,包括提供現有較為創新的教學培訓項目、豐富的學習資源和途徑、開發潛在的為大眾接受項目。例如我校為佛山市首創志愿者學院,為志愿者提供不同方面如急救、社區服務、志愿者心理學等知識的學習。又如我校為文明城市不斷深入挖掘學習的典型,成功舉辦幾十場道德講堂,每場由不同行業的感動人物主講。再如我校舉辦會計電商考證系列培訓課程、藝術高考高中生考前培訓班、網絡運營師培訓、攝影系列講座、金融進社區講堂、社區舞蹈學堂、羽毛球館、女性成長學院等。通過這些新的項目,滿足更多學習需求,提升學校的社會影響力。
除此之外,開放大學還需要不斷地發現和引領社區學習項目,實現多元化教育的互認例如學分銀行。同時提升遠程教育平臺使用和提高遠程教育資源數量質量,能讓社會學習者更方便、快捷、高效地學習。因此學分銀行建設、遠程教育教務管理系統、創新教學資源如微課堂、信息化的學習體系(楊志堅,2013),是開放大學吸引力,也是穩定辦學的動力支持。另外,開放教育離不開教師,開放體系下教師面臨巨大的挑戰與轉型。良好的管理和薪酬制度能讓教師能與學校共同成長(楊志堅,2013),達到激勵的最佳效果,因此開放大學轉型中制度創新依然是熱門的話題。因此內部流程維度設計以下指標:創新教學成果U31、遠程網絡平臺評價U32、創新辦學項目評價U33、學分銀行運營U34、教工滿意度U35。
(四)學習成長(U4)維度指標的確定
學習成長維度下,應注重教師和學校。教師是學校辦學主力和基石,師資水平的提高是學校成長的必要條件。開放大學從電大轉型的過程必須涉及到教師的學習與成長。要鼓勵教師通過各種渠道在職學習和科研創新,了解當前社會的現狀和企業的運營,讓他們重新獲得開放大學教學的技能和知識,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意識。如我校地處市區中心,人口密集,開展社區第三年齡教育有先天優勢。此時順勢而為開展對應項目,我校部分英語、計算機、體育教師已經成功轉型為該項目的工作者。同時開放大學也應該擴大影響力,讓社會更多有識人士成為開放大學的教師,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開放”。依托電大系統組建開放大學,必須有政府層面的整合統籌,政府應著力提供政策制定、組織保證、經費投入這三個保障(南旭光,張培,2015)信息時代下終身教育是具有挑戰性的,這要求學校對于社會環境和學習需求的敏感度和應變力,能否及時開展對應項目,資金、政策制度、技術能否取得,也需要學校與政府和企業的溝通談判能力。因此學習與成長維度下設計以下指標:教師人均學習培訓費用U41、在職學習成果U42、科研立項助資U43、科研成果數量增長U44、政府支持U45。
三、指標體系數據的取得方法與無量綱化
(一)定量與定性數據的取得
表1揭示了指標體系由定量與定性的數據構成。定量數據可以通過對應計算得到。定性的數據則采用五級里克特法進行問卷調查,見表2。表中,重要性指在該定性指標下的每一個子評價指標的影響程度,用于確定子指標權重。評價標準為每一項子評價指標的得分,采用5分制,1代表最低,5代表最高。如“遠程教學系統便捷性”指標,五級評價尺度分別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非常不滿意”,對應的分值分別為:5、4、3、2、1分。通過以上調查問卷獲得數據,與權重相乘,進而計算定性指標的得分。
(二)數據的無量綱化
三、指標體系權重的確定
平衡記分卡提供了評價框架思路,但是確定權重還需要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輔助。AHP是美國運籌學家教授薩蒂于20世紀70年代初提出,最終目的是定量地確定方案中各個指標對于總目標的權重。
(一)運用AHP方法,可以將BSC確定的開放大學評價的四個維度19個指標做出下層次關系圖
(二)建立判斷矩陣
根據本校教職人員問卷調查建立兩個層次組別判斷矩陣:準則Ui在總目標U中相對重要程度,以及子準則Uij對準則Ui相對重要程度。首先參考Santy的1~9及其倒數的標度方法(表3)作為重要性依據對準則層4個指標,子準則層19個指標指標打分,分數按1~9重要程度依次遞增。通過問卷平均分得到每個指標原始得分(表4),由此按矩陣關系計算得出五個兩兩判斷矩陣。
平衡計分卡因其評價全面、層次細分等優點越來越受到組織的青睞。通過平衡記分卡設計開放大學評價指標體系計算,首先能將一個龐大分散的組織機構充分地理解并執行戰略目標,使其“形散而神不散”,其次還能有效地比較同一分校不同期,不同分校同一期的績效評價。當然指標體系要保持客觀公正需要定期修訂,不斷完善指標體系,完善指標數據取得的準確性。以促進部門、分校工作的積極性、創造性與適應性。開放大學應統一制定指標體系,合理設置相應評價指標,并將考察結果加以評價。對于評價結果采取有效的方式進行激勵,如辦學資金獎勵等,鼓勵更多的分支機構適應當地環境創造更多項目,使開放大學深深扎根到社區。
[本文系廣東開放大學遠教基金項目(編號:YJ1607)。]
參考文獻:
[1] 楊志堅.國家開放大學建設:改革與創新[J].中國遠程教育,2013(4)
[2] 張偉遠.我國開放大學的地位、理念和辦學策略的探討[J].中國遠程教育,2011(6)
[3] Kaplan,R.S. and Norton,D.P..The Balanced Scorecard:Measures and Drive Perfomanc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2(1-2)
[4] 王一兵.辦好中國特色開放大學[J].開放教育研究,2013(4)
[5] 南旭光,張培.開放大學辦學體系創新的動力因素與機制研究 [J].中國電化教育,2015(2)
[6] T.L.Saaty.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McGraw Hill Company,1980
[7] T. L. Saaty .Theory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and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Examples Part 2.2[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2003(2)
(作者單位:佛山廣播電視大學佛山社區大學財經教研室 廣東佛山 528000)
(作者簡介:黃子珈,研究生,佛山廣播電視大學佛山社區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管理會計、財務管理。)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