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鳳
【摘要】通識教育上世紀四十年代被引入我國高等教育體系,很多高校都開展了通識化教育的探索和實踐。通識教育的核心精神是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生命智慧、分析思辨能力等,這些觀點與我國傳統中學教育實踐中過于重視教育的專業性和實用性相對。學生綜合人文素質的培養,高中英語課程也不能忽略。
【關鍵詞】通識教育 中學英語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有人直接將其譯為“通才教育”,其核心精神在于培養學生適當的科學知識、分析思辨、文化素養、宏觀視野、生命智慧、表達溝通技巧以及終身學習成長的動力。19世紀四十年代,通識教育被引入我國高等教育體系,在國內高校得到廣泛地實踐,取得了很不錯的效果。如今通識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已成為一種教育理念,在中學教育中,筆者認為通識教育也可以嘗試一二。
一、通識化教育理念在傳統文化中的呈現
提起通識教育,對很多教育從業者會認為是西方傳入的教育思想。其實,在我國古代教育家那里,已經有了通識教育的理念。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提出了“禮、樂、射、御、書、數”的教學內容和理念,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自然是文武兼備、文理兼通的全才;從《論衡》中博覽古今為通人的思想,到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中西融合,兼容并包”,以及清華校長梅貽琦先生的“通識為本,專識為末”的學說無一不是通識教育思想的體現。
當然,從對通識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來看,西方教育學者構建了完整的理論體系。他們認為通識教育就性質而言,“它特指非專業性、非職業性教育”,是“人人所應受的教育”;就目的而言,“應該是造就具備遠大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層的文明教育和完備的人性教育”;就教學內容而言,“它是一種使學生熟悉知識主要領域內的事實和思想的教育類型,例如自然科學、文學、歷史和其它社會科學、語言和藝術”的教育,它“不是教任何只與某種職業有關的知識,而是給所有人奠定一個共同基礎”。
作為一門語言,英語教學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學、自然科學、藝術、歷史、社會風俗教學元素,這些內容成為也應當成為英語教學內容設置和研究的依托。所以,在中學英語教學中,通識教育的嘗試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高中英語課程通識化教育的嘗試
一場教學活動能取得的成效都取決于參與教學活動各個主體的表現,所以無論是傳統教育還是通識化教育,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關注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表現。
1.高中英語教師要增強對通識化教育理念的理解,提高各種知識的表達和運用的能力,融會貫通地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呈現出來。這一方面需要廣大英語教師不斷學習,積累豐富的知識,同時有靈活進行語言輸出的能力。另一方面還需要善于借助并掌握便捷實用的教學工具,比如運用微信、PPT、視頻等工具開展教學。
2.教學主體關系的轉變。轉換以往“teacher-centered ”課堂模式為“student-centered”,讓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助手”而不是“拉手”,避免“填鴨式”教育,積極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思維的思辯性,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在課程內容設置上實現與人文社科等內容緊密結合。當前的中國,以英語為載體的通識類課程為深化大學英語課程改革提供了新的出發點。在通識教育最為發達的美國,人文社科課程都是一流學校通識教育體系框架內的重要一環。高中英語課程也應加入更多的人文社科因素。
4.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和獨立思考精神。從筆者實際的教學實踐來看,在具體的課程設置中還要充分考慮學生年齡和時代特點。教學內容要接地氣,盡量貼近學生的自身專業知識和生活,教學方式要靈活多變,這樣才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規避唯分數論的怪圈。
三、小結
盡管目前中學英語教育還未曾進行真正的通識教育的嘗試,而且通識教育在中學英語教育中的實施面臨很多現實問題,比如通識教育經驗教師人才的缺乏、高中學生英語水平較低、自學能力差等等,但作為廣大的英語教育從業者應當具備通識教育的責任意識,在實際教學中盡可能讓學生向素質教育靠近。
參考文獻:
[1]萬瑋敏.大學英語課程“通識化”探索[J].大學生英語教學與研究,2015-2.
[2]李曼麗.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15-18.
[3]Lee,C.T.GeneralEducation:IdealandPractice,thepaper[C]//The2ndConferenceonGeneralEducationinUniversitiesandColleges,Taiwan:1997:24.
[4]NorthCentralAssociationofCollegesandSecondarySchools.ManualofAccreditingProcedures[M]//AmericanEducation:ItsMen,Ideas,and Institutions.New York:Arno Press,1934: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