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摘 要: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強誠信建設,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我們應讓大學生從日常生活入手,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初步塑造當代大學生的誠信新形象。
關鍵詞:大學生;誠信教育;方法方式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史中,得到了不斷的洗禮和升華,誠信教育已在神州大地上扎下深厚的基礎,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培養了一大批倡導誠信的仁人志士,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話,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為國家和民族做著貢獻。中華民族乃禮儀之邦,從來都是重信守諾,是最講“誠信”的民族。關于“誠信”問題,孔子曾講“民無信不立”,孟子曾說“朋而有信,人無信而不交”。
誠信是公民道德規范的基本要求。在我們的倫理道德觀念中,“誠信”的核心是強調誠,就是誠實守信,要講信用,主要包括在商業交往中要講誠信,對朋友的信義、愛人的忠貞等。孔子把教育的目標定位于培養“士”,亦即君子,且以畢生精力致力于此。孔子認為君子的標準之一就是有“信”和“守信”,他曾鄭重地說:“君子博學而孱守之,微信而篤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可見,作為君子的基本道德標準,欲成君子不可“無信”。
誠信是對他人和社會的一種承諾、一種保證,誠信就是一諾千金。信用是一個人內在氣質的反映,是衡量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標準,是個人發展的必備品德之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信用指的是一個人的資信記錄,是指一個人的負責任的能力,不是簡單的道德人品問題。一個人如果時時、處處、事事講信用,那么他的事業將會逐漸走向成功,人生將會越來越亮麗多彩。反之,一個處處背離信用的人,如果經常食言,久而久之他就會失去周圍人的支持和信任,最終會抑郁、不得志,其人生必然會變的黯淡無光。當代大學生應當把誠信看成與生命一樣重要,視誠信為自身道德品質的生命,注重自身誠信意識的培養。否則,在社會上很難有立足之地,更談不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事業。
誠信也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要求,是現代社會文明的基石和重要標志。一個民族如果是一個不講信用的民族,那么這個民族只能是一個可憐的生物群落。黨中央提出要“以德治國”,大力提倡“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道德。”在十八大報告中著重提出“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別是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引導人們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可見講誠信,不僅是個人的事,也是關乎國家民族進步、生存與發展的大事。
誠信教育對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學業的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大學是人才薈萃的高等學府,大學生們來自全國各地,四面八方,有著不同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大家應以“誠信明義”為基礎,以“誠信”為前提,確立約定,信守承諾,真誠相見,和睦相處,實現自立自強,做到“慎獨”,求真務實,言行統一,努力營造良好的系風、班風和宿舍風氣,共創團結協作、健康向上、充實美好的大學生活,使自己不斷進步,盡快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
教育本應是一塊凈土,但是在大學校園里,在我們的大學生身上還是看到了不少缺乏誠信的表現,讓我們不禁憂心忡忡。不可否認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在帶來物質文明繁榮、人們思想觀念解放的同時,道德滑坡、誠信缺失等現象也與之俱來。大學校園是個小社會,社會上的各種現象,幾乎都會或多或少在校園里留下投影。當前社會上一些不正之風、腐敗現象正在潛移默化地、無孔不入地侵蝕著莘莘學子以及象牙塔那方殿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在某些方面仍不成熟、不完善,部分大學生的誠信狀況仍不理想,存在一些問題和弊端,亟待探討解決。
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是一項長期復雜而又艱苦細致的工作,我們必須立足現實,著眼長遠,根據大學生誠信狀況的現實特點,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真正把大學生誠信教育落到實處。我們必須從以下無個方面著手;
第一、切實加強“兩課”教育,提高大學生思想理論素養
加強大學生的思想理論教育,就是要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教育同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結合起來,引導他們運用正確的立場、觀點與方法去認識與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牢牢把握住自己誠信選擇的方向,結合具體鮮活的事例進行誠信教育,提高大學生的理論素養,體現“兩課”教學的堅定性、徹底性、時代性和現實性,提高誠信教學效果,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
第二、努力創新誠信教育的方法
高等學校的誠信教育一定要緊跟時代步伐,在充分利用傳統的教育方法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現代化教育手段優勢,運用現代化的傳播媒介和手段,充分發揮互聯網、QQ群、微博、微信的作用,廣泛了解大學生日常道德行為規范方面的信息,多方面、全方位地對大學生進行立體的誠信教育,并積極探索創新誠信教育的新方法,力求提高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影響力和覆蓋面。
第三、將誠信教育與學生生活實際結合起來
我們在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的時候,必須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關注大學生的思想變化,關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將解決思想問題,開展誠信教育,滲透到處理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實際問題中去。針對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生活、學習和思想壓力加重等現象,采取有步驟、有計劃的誠信教育措施,通過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和生活實際狀況,做耐心細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幫助大學生減輕各方面壓力,正確面對生活挑戰,保持樂觀、向上、健康的精神狀態,養成“言必行、行必果”的良好習慣,從而切實提高誠信教育的實效性。
第四、廣泛開展誠信評價,營造誠信教育氛圍
針對少數大學生在誠信問題上是非不分、標準不明的現象,我們應該合理有效的組織大學生開展誠信評價,引導他們對社會上的熱門話題、國內國際局勢展開討論與評價,對各種社會現象和行為規范進行道德評價,提高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從而使當代大學生明確誠信教育的價值標準,明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明確應該提倡什么、反對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切實營造良好的誠信教育氛圍。
第五、廣泛開展誠信教育活動,在實踐中加強誠信教育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身體力行是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重要措施,我們在從思想上、理論上加強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的同時,應該切實引導大學生參加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也可以有組織的開展以“誠信”為主題的演講、朗誦、辯論、報告、講座等活動,并鼓勵廣大學生走向社會,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在實踐中檢驗自身的誠信素養,從而真正將誠信教育貫穿于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之中。
不講誠信的大學生不能稱之為人才,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強。當代大學生應該誠實守信,志存高遠,胸懷寬廣,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開放的現代化建設舞臺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努力創造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業績,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