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小敏
摘 要:小學生作文就是寫真人真事,表達真情實感,因此作文離不開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學習中培養(yǎng)與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觀察的方法,啟發(fā)學生的觀察力,善于積累,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是十分重要的。
關鍵詞:觀察力;小學生;寫作水平;觀察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1-231-01
小學生作文就是寫真人真事,表達真情實感,因此作文離不開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學習中培養(yǎng)與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觀察的方法,啟發(fā)學生的觀察力,善于積累,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是十分重要的。
一、采取多種方法,激發(fā)學生觀察興趣
一首動聽的歌曲;一幅生動的圖畫;一件精致的藝術品;一段精彩的畫面等等,都可以成為學生觀察的對象。為了激發(fā)學生觀察興趣,必要時可以把這些東西引入課堂。比如寫水果時,可以請學生把各種水果帶到課堂上來,讓同學們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嘗一嘗、說一說,這樣的觀察所得一定是深刻的,寫出的文章一定是真實的。教學《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一課時,要求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種水果,寫作前我讓大家把自己喜歡的水果拿來,在課上讓大家先觀察,再說一說,然后再寫一寫。有的同學拿來了橘子,說橘子穿上了一件皮大衣,扒開桔皮,一個個桔瓣還披上了一層白紗,扒開白紗還看見了一個個彎彎的“小月亮”。有的同學拿來了紅紅的蘋果,說像小姑娘的臉蛋。多么形象的語言呀,正是因為同學們有了深入的觀察,才有著這么深刻的語言描繪。觀察不應該只局限在課內(nèi),應隨時隨地的去觀察,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進大自然,親自去觀察,親自去體驗,這樣的觀察所得印象會更加深刻,觀察更加具體,感受更深。
二、觀察時要抓住事物的特征,使表達井然有序
教學中,常常見到有些學生在觀察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但是敘述時卻七零八落,沒有中心。究其原因,是他們在觀察時對事物的整體沒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認識,更沒有把觀察到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集中表達一個中心。因此,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觀察意識,應該培養(yǎng)學生學會用聯(lián)系的、全面的眼光觀察事物,切忌只看到事物的一個局部就貿(mào)然下結論、以偏概全。
在指導學生觀察時,首先要明確觀察目的,其次要做到觀察有序。靜止觀察時要注意遠近、上下、里外、左右、前后、南北、高低等。如觀察一種植物,教師在指導觀察時,首先就應該讓學生明確:植物由哪幾部分組成?這幾部分是怎樣聯(lián)系在一起的?按什么順序去觀察?最引人注目的是哪些部分?通過這些問題來引導,使學生既注意了全面觀察,又不忽視植物有特點的部分。移動觀察時要做到景隨步移,記敘時把觀察點交代清楚。如“我走進這條大街……”、“我來到了大街最熱鬧的地段……”、“我到了大街的盡頭……”,把觀察點一一交代清楚,景物隨步子的移動而變化,讀者就不會感到突然和凌亂了。
當然,觀察時的順序并不拘泥于一種形式,我們還可以用時間順序、由此及彼的順序……但是一定要給人以完整的印象,這樣,寫出來的作文自然也會層次清晰、條理分明了。
三、留心觀察生活中的人、事、物
生活中的人、事、物主要包括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兩個方面,其中,在學校生活中的人、事、物,是兒童接觸很多的一部分。在學校生活中會發(fā)生許多事,會產(chǎn)生一些矛盾,我們可以引導兒童去仔細觀察,寫出學校生活中的人和事,寫出這些人和事的特點。學校生活中的物,甚至一塊黑板,一只粉筆都可以作為觀察的對象。小學生年齡雖小,但他們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社會中的人、事、物,幾乎無時無刻不與兒童發(fā)生關系和影響。兒童是社會中的一員,也是社會生活的參與者,培養(yǎng)他們觀察社會、了解社會,不僅是為了作文,而且會增強他們的社會經(jīng)驗,了解社會的真假善惡,懂得一點做人的道理。另外,許多自然想象和物態(tài)變化,也具有強大的吸引作用,最能使兒童心馳神往,產(chǎn)生種種幻想。例如,日食、月食、狂風、暴雨、閃電、星空、月季、四季變化等自然現(xiàn)象及冰雪霧霜等物態(tài)變化,都是很好的觀察對象。
四、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習觀察方法
課文是作者觀察所得的文字表達。作者要寫出一篇好文章,必須經(jīng)歷觀察與思考的過程,并以一定的語言形式進行表達。如教學《鳥的天堂》中描寫眾鳥紛飛的段落時,可先讓學生充分閱讀或想像文章中所描繪的眾鳥紛飛的活動場景,說說“作者從哪些方面寫鳥兒,是怎樣進行描寫的?”然后再品讀,領悟作者是怎樣應用語言文字有順序、有重點地把觀察到的情景表達出來,學習作者按順序﹑有重點的、點面結合的觀察事物的方法。《桂林山水》是文質兼美的好文章,作者以積極的思維參與觀察的特點十分明顯。教學時,在學生閱讀、體味課文語言,感知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可設問導思:“課文寫的是桂林的山,拿它與哪里的山作比較?抓住了桂林山的哪幾個特點?”從而學習運用比較分析,抓住事物特點的觀察方法。
五、在習作教學中指導練習觀察能力
學生內(nèi)化的認識外化為能力,才是最終完成培養(yǎng)觀察力的任務。作文教學是有目的﹑有計劃地訓練觀察事物能力的途徑。因此,教師要善于提出明確的觀察任務、要求,進行觀察方法的示范,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觀察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啟發(fā)指導,使學生在作文訓練中培養(yǎng)觀察能力。
例如,有一次我指導學生進行拔河比賽的場面片段描寫。第一次寫作時,大多數(shù)學生只寫了什么時間,什么地點,誰和誰進行拔河比賽。只有簡單籠統(tǒng)的敘述,沒有具體的描寫,內(nèi)容空洞。于是我要學生再次觀察,進行第二次作文。這一次,我提出如下問題,引導學生邊看、邊想、邊議,要求觀察后在班上交流心得:
(1)在比賽中,運動員的神態(tài)、姿勢、動作等有哪些共同或不同的特征?
(2)哪位運動員特別引起你的注意,可能會想些什么?
(3)啦啦隊員的表現(xiàn)怎樣,賽場氣氛如何?
通過以上問題,我指導學生運用變換視角﹑點面結合的方法,聯(lián)系比較的方法,多維同步細致觀察的方法進行觀察,目的性明確,任務具體。作文內(nèi)容具體了,同時也學會了點面結合﹑抓住特點﹑細致觀察的方法。
觀察力的培養(yǎng)在語文教學中無處不在,教師要拓寬訓練的渠道,讓學生“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不斷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提升學生的習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