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雪梅
【摘要】在初中美術繪畫課堂教學中,要體現愉悅性,首先在繪畫過程、繪畫的形式、作品評價的方法等方面要具有趣味性。因為這些“有趣”而產生良好了的教學效果,學生享受到學習繪畫的愉悅性。正因為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愉悅性從而更熱愛學習,最終實現教學的良性循環。
【關鍵詞】愉悅性 有趣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5-0209-02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美術課程的性質:凸顯視覺性、具有實踐性、追求人文性、強調愉悅性。作為“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的繪畫教學,也集中體現了這四種課程性質。
其中美術課程強調愉悅性,這也是活躍美術課堂氣氛、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輕松表達情感的需要。研究表明,人類在很早的時候進行的藝術活動,如遺留至今的史前洞穴壁畫、古代陶器上的圖案等,都是“自由”表現的結果。“自由”是藝術活動的精髓,它不受任何功利的限制,只有這樣作為藝術的創作者,才能無拘無束地愉快地表達對客觀世界的認識。
在美術課程中,應該努力創設輕松的環境、自由的氛圍,才能讓“學生在美術學習中抒發情感,表達個性和創意,增強自信心,養成健康人格”。
在初中美術課程中,繪畫技法方面的教學占據了較大的比重,這也是一直以來大家都在不斷探索的重點內容。現在我們業已形成了共識:繪畫技法是一定要教的,問題的關鍵是:教多少、怎樣教。在初中有限的課時內,首先不可能教得很細,猶如專業美術培訓;但也不能一點不教讓學生信馬由韁,這兩種教法都不可能讓學生真正學到東西。作為一線的美術教師,我們可以從課程的性質——強調愉悅性這一點入手,設計生動活潑的、有一定趣味性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愉快、高效地學習。讓學生既能夠學有所得,同時又學的輕松愉快,以后還想學。
如何在繪畫課堂上體現愉悅性呢?首先在這幾個方面要做到趣味性:
一、繪畫過程有趣。
丁劍老師的《形體的世界》是一節素描課,教學中,教師沒有按常規方法教學生怎樣打線條畫明暗,直至把一個或一組靜物用素描的方式畫好。相反,教師打破常規,先用線畫一立方體,接著添加一點小細節 這個立方體就變成了粉筆盒,旁邊還有一支圓柱形粉筆;在一個側面上加了幾個大小不等的圓圈,另一側加一根電線帶插頭,就變成了洗衣機;接著旋轉九十度,在圓圈上加上幾筆就變成了保險箱(蓋住一支粉筆);再次旋轉九十度,畫圓圈的地方改畫為方塊,就變成了懸掛的微波爐;再次旋轉九十度,加幾條直線變成了電表;再次旋轉九十度,另一側面加個小方塊,旁邊加一咖啡杯,就變成了擺放在餐桌上的食品盒;再次旋轉九十度,上面加一封信,就變成了信箱。
這個繪畫過程是有趣的,“有趣”的關鍵在于變化,變化的方法是“旋轉”。通過不斷地旋轉畫面,把生活中一些平凡的物體給串聯起來了,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發現身邊的物品之美。同時,學生的思維也在旋轉畫面中一直處于活躍的狀態,每旋轉一次就要思考這樣畫像什么。初中的孩子,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這樣的繪畫過程設計很合他們的胃口,對透視、比例等要求不高,重在啟發思維、激發想象力。教學過程中教師并沒有提到透視、近大遠小之類的要求,只是提醒學生線條要有輕重變化,學生的關注點集中在“形體”上,緊扣教學目標。另外教師和學生使用的紙張都不大,就是平時的作業本,教師通過實物投影示范練習,很清晰。
二、繪畫的形式有趣。
馮麗老師的《卡通形象設計》是一節卡通繪畫課,學生的作業練習要求是這樣的:發揮想象力,設計一幅卡通形象;卡通形象要與手相配合,說明一個故事或情節。然后教師就展示了多幅這樣的作品;有一個張大嘴的卡通小孩,旁邊一只真實的手拿著一塊真實的餅干喂卡通小孩;兩個手指成為卡通小豬的兩條腿,并且還正在走路,等等。也就是說,你不僅設計了一個卡通形象,你還可以用手指跟你的卡通形象進行互動。
顯然,這里“有趣”的關鍵是“互動”,這也符合初中生活潑好動的性格,同時又緊扣教學目標。通常,學生的繪畫作業就是畫一幅畫,而這節課中,畫只是作業的一部分,把畫與人結合起來互動,產生一個有意思的情景,作業才真正完成。這樣的作業設計有一定的難度,但經過努力,初中的學生是可以完成的。可見這種繪畫形式成功地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啟發了他們的思維,激發了他們的想象力,最后很多學生巧妙地設計出可以與手指互動的卡通形象。
可以看出,這一繪畫形式的順利實施要依賴于學生具有一定的繪畫基礎。這個要求不難,卡通畫是學生很喜歡的畫種,很多初中生都能信手畫出一些卡通形象。
三、繪畫作品展評的方法有趣。
大家都知道國畫中有種裝裱形式為長卷,如《清明上河圖》,這樣的長卷內容豐富、震撼人心。學生作業展示不妨模仿這樣的長卷形式。
如初中美術蘇教版(八下)的教材中就有水墨畫的內容,不論山水還是花鳥,都可以讓學生個人以小品的形式完成作業,每個人畫的題材一樣,但具體內容有區別,畫好后集體作業貼成一長排,如此水墨長卷就出來了,這相對于獨幅作品展示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筆者在水墨畫教學中使用這樣的方式展評學生的作品,發現學生的參與熱情很高,集體的作品一目了然,自己的作品身處其中屬于什么樣的層次也清清楚楚。如此一來,再經過學生互評、教師點評,教學效果又得到進一步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畫畫也更認真了,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作品要在全班同學面前亮相的,所以都不敢懈怠。尤其那些有繪畫天賦的學生,自己的作品得到老師與同學的公開認可,極大地鼓勵了他們發展特長的自信心。
這樣的展評方式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并且實施起來也很方便,展評結束后學生可以拿走自己的作品,美化自己班級的教室或拿回家裝飾房間,教學也有很好的拓展延伸,體現了學習藝術的價值。學生在作品的一次次的展示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培養了學習美術的持久興趣。
四、繪畫紙張有趣。
在國畫教學中,為了突出畫面效果,先設計裁好作業紙張的形式,如把紙張裁成正方形、折扇形、團扇形等,然后再畫,這樣畫出來的作品就猶如已經裝裱好的書畫作品,更增加了一份美觀,學生很喜歡這樣的作業紙張。這一方法具體操作可讓學生在課前完成,以保證教學計劃能夠順利進行。
還有,使用各種有顏色的紙張也可以增加趣味性。如在初中美術蘇教版(七下)《關注你我他》一課中,讓學生使用牛皮紙,或有色卡紙來畫人像,結果作業有一種特別的肌理美。如使用灰色調的,作業有一種懷舊感;使用深色調的,有一種時尚感。學生感到很奇妙,也很開心。
因為這些“有趣”,學生體會到學習繪畫的趣味性;因為這些“有趣”,學生對學習繪畫產生了興趣。大家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正因為對繪畫有了興趣,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愉悅性。因為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愉悅性從而更熱愛學習,最終實現教學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2016年無錫市錫山區中學教師全員遠程培訓 藝術班.
[2]《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美術》尹少淳 段鵬 主編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