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雯珺
【摘要】當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居住小區規劃》在教學內容和模式上延續了本科教學體系,缺乏針對性的同時學生學習的興趣不足、主動性不高。以高職建筑學專業的《居住小區規劃》課程教學實踐為例,以“翻轉課堂”為核心理念,對課程性質與作用進行重新定位,在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方面創新課程設計,在自主化、立體化、實境化三個維度進行探索與實踐,以適應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應對創新性國家和市場經濟對職業人才的要求。
【關鍵詞】居住小區規劃 高職建筑設計專業 翻轉課堂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7-0204-02
一、課程性質的重新定位
(1)整合二年級專業教學的核心主干課程
建筑設計專業二年級的專業核心主干課程包括小型別墅建筑方案設計、幼兒園設計、小型公建設計以及居住小區規劃設計,應對于這些課程自成體系、缺乏聯系的問題,《居住小區規劃》課程的設立將二年級專業課程培養的核心技能綜合應用于規劃方案中,幫助學生以小區規劃原理為依據,靈活運用居住、公建等多類型的建筑設計成果,在設計實訓以及計算機繪圖表達的綜合性實踐訓練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建筑設計專業二、三年級的銜接課程
對于高職建筑設計專業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在二年級階段著重實操訓練的是單體建筑設計,而三年級的側重點則轉入畢業綜合設計能力,在團隊協作過程中,要求學生具備從基地整體出發由總平面設計入手進而進行建筑設計的核心技能。在這一過程中《居住小區規劃》課程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銜接作用。
(3)建筑設計專業二年級下學期的特色課程
為了與本科區別發展,本課程教學非常強調技術性,重視技術經濟指標計算以及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旨在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同時注重全面應用各種計算機軟件進行方案的綜合表達。
二、課程設計再次創新
1.教學理念的創新——以實踐技能培養為核心,同時因材施教,關注學生的適度創新能力
針對相應的崗位技能需求,在課程教學中通過課下訓練與課上答疑雙管齊下,反復強化居住小區規劃與設計相關知識點與技能操作。對于建筑設計專業,對學生個性與創造性的培養也不能忽視,在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教就是要考慮學生個人發展的成長空間。
2.工學結合——教學方法優化
根據高職教學特色和生源特點,加強實踐操作環節,引 “企業進入課堂”,通過“視頻會議”、“企業微課”、“企業項目資源庫”等方式,加強企業導師與學生的互動。在“視頻會議”中,學生可以直擊實際項目進行中的設計院現場,了解一個項目從前期準備到各輪設計修改乃至匯報準備的全過程,通過提問,了解方案設計流程以及修改的要點。
3.項目導向——教學內容整合
教學內容設置旨在通過引入實際項目,拋開課本原有的章節體系,以居住小區規劃設計技能掌握為邏輯主線,將二年級核心主干課程的教學成果在居住小區模擬實際項目中進行統籌應用,全面強化各方面的專業技能。
三、課程建設的探索實踐
1.自主化——探索高職人才自主學習的激勵機制
將每個教學板塊均分為入門項目、主導項目與自主項目三大單元,每個單元中又都包含課前準備、課中知識點以及課后練習三類資料,每個單元針對技能訓練目標進行微課程錄制與相關資料的上傳。學生可以結合教學進度,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探索從初學入門到技能主導再到自主提升三個階段的課下學習,帶著自學成果與疑問進課堂,通過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不斷加深理解。
2.立體化——打造多維立體化的教學資源體系
教學信息化平臺的建設為提升本課程教學效果提供了更廣泛的空間和更多元化的手段。目前所有市級、院級精品課程都要求在這個平臺上進行教學過程信息化,未來所有課程都將在該平臺上做到專業資源庫共享,幫助本課程切實發揮建筑與規劃相結合的優勢。
3.實境化——構建高度實境化、針對性強的實踐教學體系
為了與本科院校形成錯位發展關系,本課程立足高職特色,在教學內容選取、組織與時間安排上采用單元式教學模塊,每個教學單元內容都針對高職學生就業特點進行了創新性設計,以真實案列為載體,構建高度實境化的實踐教學體系。
四、結語
《居住小區規劃》課程是高職院校建筑設計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同時融合了二年級的建筑設計課程與景觀設計課程。以翻轉課堂為引導,在課下以教學信息化平臺為載體鼓勵學生進行居住小區規劃類型、規劃設計方法與技能以及計算機軟件技能的訓練,在課上為學生以案例為基礎進行知識點的系統講解,并解答學生自學過程中的疑問同時強化實訓,為學生第三學年的畢業設計課程乃至設計企業的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潘國清.一種翻轉課堂的螺旋模型及實現.電化教育研究.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