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濤峰
福州新區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中圖分類號:D641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7)05-000-01
摘 要 在當今經濟新形勢下,我國國有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面臨著新的挑戰,本文主要針對國有企業如何圍繞“四個意識”來開展和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問題進行分析,希望可以為國有企業提高一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 四個意識 國有企業 思想政治 改革創新
“四個意識”是指:大局意識、政治意識、看齊意識以及核心意識,是中央政治局在某次會議上提出來的。“四個意識”的提出,首先充分肯定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強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核心地位。國有企業作為我國經濟的一大體制,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提高我國綜合競爭力等方面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對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視,緊密結合“四個意識”來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并對其進行改革和創新。
圍繞“四個意識”對國有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進行創新
一、增強國有企業的思想政治意識
國有企業思想政治的樹立和增強必須構建具有針對性的思想教育工作體系,根據新的歷史形勢的特征和要求,制定新的教育工作目標,敢于對傳統的工作理念進行創新,高度重視國有企業建設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體系、組織體系以及后勤支持體系等各大系統,培養國有企業內部職員高度的政治意識。增強國有企業的思想政治意識的目的在于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等各項指示和精神,充分發揮國有企業的帶頭模范作用,同時也可以提升企業內部的競爭意識,培養企業職員積極向上的工作精神和工作作風,促使他們努力提高自身的職業素質和工作技能,為企業的不斷進步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此外,要保證國有企業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的有效性,必須對思想政治的工作內容進行不斷更新,在繼承并發揚原有的優秀精神的基礎上,對日常的實踐工作進行總結,提煉出其精華和值得借鑒的經驗,以便不斷更新和充實國有企業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二、增強國有企業的大局意識
國有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中發揮著支柱性的重大作用,國有企業中的每一位職員所從事的工作都是黨和國家建設偉大祖國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國有企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就必須使企業內部的每一位職員都樹立堅定的大局意識,從心底里熱愛國家、熱愛人民、熱愛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并能做到把企業的發展前途與個人的命運結合起來,樹立大局觀的工作目標和工作方向,在推動國有企業發展前進的實踐中逐漸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在面對個人利益與黨的利益或者企業的利益發生沖突時,應該以長遠的、全局的利益、集體的利益為重,必要時應該自覺放棄一些個人利益。
三、增強國有企業的核心意識
國有企業各項工作的開展是以黨和國家的指示精神和領導方針為指導的,因此國有企業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須以堅定黨的領導核心為前提,堅定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中的偉大力量,堅定黨的決策的先進性,才能從根本上對集中統一領導的意識進行維護和加強,確保國有企業的各項工作和精神意識與黨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性,維持其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部門及關鍵領域中的支配地位,使黨內部的力量更加團結,國有企業的綜合實力不斷壯大。中國共產黨進行領導和決策的核心就是黨中央,黨中央在進行各項方針、路線、政策的制定時,都要充分考慮全黨和全國人民在思想、意識及行動方面的統一,因此國有企業應該堅決擁護黨的領導。
四、增強國有企業的看齊意識
國有企業增強看齊意識是指要自覺主動地向黨中央的各項理論、方針、路線政策看齊,企業的職員是每項具體工作的落實者,國有企業應該培養職員的高度看齊意識,使他們以黨的紀律和原則作為自己的行為標桿,不斷提升自身的政治定力和敬業精神,增強自身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精神,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保持高度的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銳性,確保政治立場不動搖、政治方向不偏移,保持黨員的政治本色,將看齊意識從思想層面轉化為行動層面,在工作中始終堅持黨和人民的整體利益及長遠利益,對自己的工作認真負責,確保國有企業的各項工作能真正起到推動國家建設事業發展的重大作用。
五、結語
當今國際的經濟形勢正在不斷地變化著,作為我國經濟支柱的國有企業也應該與時俱進,對思想政治工作的觀念和方法進行改革和創新。“四個意識”是黨中央在當前新形式的背景下提出來的,對于指導國有企業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保持企業與黨在思想政治上的一致性具有重大意義,所以國有企業應該積極學習和踐行有關“四個意識”的工作。
參考文獻:
[1] 毛隆鳳,盧瑤.黨員干部踐行黨的群眾路線須強化“四個意識”[J].傳承,2014(11):52-53.
[2] 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J].中國經貿導刊,2016(31):1.
[3] 李富林.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目標化管理的探索與實踐[J].山東社會科學,2011(7):175-176.
[4] 朱耀斌,何一成,彭分文等.新時期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指導思想的轉變[J].學術論壇,2010,33(11):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