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
摘要:美是人們對事務的一種感悟,但這種感悟也是需要一定的培養的。音樂是能最直觀的通過我們的聽覺帶來美的感受,在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中如何讓學生體驗音樂中的美,是我們音樂教師教學的基本。本文筆者就小學音樂欣賞課如何滲透審美教育進行了探討,以求為該課的教學提供一點思考。
關鍵詞:小學 音樂欣賞課 審美教育 滲透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7-0123-03
美是體悟,能夠從視覺、味覺、觸覺等方面來感受,這就是最基礎的感知能力,我們對于同一件事物,每一個人的審美是有不同的評價標準的,音樂也是,這種人類的特殊語言,最直觀的通過我們的聽覺來感受,我們應該具備什么樣的能力去評價什么樣的音樂能夠帶給我們美好的感受?這包括要有良好的審美素養,有一定的審美能力。筆者將以自己上欣賞課的拙見圍繞小學音樂欣賞課的審美教育談談看法:
一、情境創設育體驗之美
“情境教學中的‘情境,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共創的一種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場景。這種場景能把學生帶入與教材內容相應的氛圍中,師生在此情此景中進行情景交融的教學活動,以達到教學效益的目的。”[1]
怎么樣才是良好的情境創設?良好的情境是一種審美教育,自從1912年蔡元培先生提出把美育確立為國家教育方針,美育思想就開始對社會產生廣泛深刻的影響,“審美教育應該很美,它使得參與者耳聰目明、心滿意足、神清志爽。”[2]施教者極力的為學生創設一個美好的情境,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審美氛圍,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審美條件。一節完整的音樂課,通過良好的情境能迅速吸引學生,引導學生投入到課堂中,尤其是低段學生。良好的情境創設對每一首作品都有促進作用,情境創設可以為每一次的環節設計做好鋪墊,情境創設怎么才能帶給學生美的體驗,怎么通過情境創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主要跟這幾點有關:
1.執教者豐富的體態語言
現實的課堂環境在硬件上對于情境創設有較大的局限性,執教者的體態語言在課堂的有效情境創設中起著關鍵性作用。如在人音版四年級下冊第七課《羊腸小道》中,聆聽小驢的主題旋律時,筆者要求學生模仿牛仔做出騎驢的動作,學生踴躍表現自己,騎驢的動作幅度都特別大,而且臉上都帶著滿滿的笑意,接著筆者要求思考:我們走在羊腸小道上,一不留神就會掉下萬丈深淵,動作應該有什么變化?學生的動作幅度馬上小了,臉上笑容消失了,變得凝重。通過感受崎嶇的路途與小驢悠然自得的心情形成鮮明的對比。聆聽牛仔主題旋律時,筆者積極引導學生通過紗巾隨音樂律動,學生既能感受這段旋律的優美,也能感受到這段旋律的節奏是比較舒展的。主題旋律同時交織在音樂中出現了兩次,筆者引導學生通過兩次律動:第一次是坐著感受騎驢的動作,第二次是起立做騎驢的動作并隨音樂有節奏的擺動身體。對比兩次的力度和速度的變化,感受兩段的背景的不同。從易到難,由簡到繁,層層深入。
如人音版二年級下冊《單簧管波爾卡》中,筆者要求學生聆聽主題音樂,首先學生觀察教師的動作,抓住樂曲的第一主題。這一主題每次出現時反復了兩遍,第二遍的力度比第一遍更強。筆者在重音處拍手,通過兩次夸張的輕拍和重拍進行對比,學生能直接捕捉到信息。此外,豐富的面部表情也能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作用,例如《羊腸小道》中學生感受羊腸小道的陡峭,筆者同時做出很害怕、很忐忑的表情,加上緊握雙拳,學生的緊張感馬上增強。執教者在課堂中,可以根據學生年齡段的特點和課堂的特殊性,進行語言的調整,包括語速、音調。當描繪抒情美好的音樂時,語速可以較為平緩;當描繪緊張的音樂時,語速可以加快,同時語調升高;當給予學生評價時,應該給予學生眼神及語氣的肯定等等。語調的抑揚頓挫和豐富的面部表情都能夠給學生帶來心靈上的感受,學生獲得知識經驗,得到了滿足,減少了課堂思考問題的緊張感,有利于教學重難點的突破與落實,也有助于執教者點滴滲透審美教育,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2.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
這里主要是音畫的有效結合。如在人音版四年級下冊《羊腸小道》中,作品篇幅長,作曲家為我們展現了一幅雄偉壯觀、富于詩情畫意的大峽谷景色。筆者在這堂課中,關注到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大峽谷”為依托,探尋“羊腸小道”的美景為線索,在導入部分,為學生展現大峽谷的風光,同時出示“羊腸小道”的陡峭險峻畫面,為學生營造一個可怕緊張的氛圍。音樂的聽覺感受,加上視覺的沖擊,學生身臨其境。再比如人音版二年級下冊《單簧管波爾卡》,這是一首以波蘭民間音樂為素材創作的器樂曲,筆者創設一個音樂王國的情境,把單簧管擬人為一位有趣的魔法師,以單簧管先生在音樂王國的一天為線索,課堂中聆聽主題旋律時,筆者通過使用白板一體機,出示第一主題的旋律,隨音樂在白板上操作,畫出第一主題的旋律線,清晰直觀地展示旋律中力度、節奏的不同。
一系列的多媒體手段能夠使學生置身于生動有趣的情境中,但多媒體只是輔助于情境創設,應始終“以人為目的”,充分發揮美育的功能——陶養感情。“陶養感情”這是蔡元培先生對美育的定義。尤其對于中高段的學生,對他們的聆聽感受應有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對音樂內容的表述,《新課程標準》中提到:“提高音樂審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通過對音樂作品情緒、格調、思想傾向、人文內涵的感受和理解,培養音樂鑒賞和評價的能力,養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使學生在真善美的音樂藝術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無論通過什么樣的情境創設,應該誘發學生的創造動機,調動學生的創造積極性,引導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結合已知經驗來描繪所感知的音樂內容:節奏、節拍、力度、速度、情緒、創作背景、故事內容……每一部作品的情境創設都必須以學生為主,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與生活建構聯系,才能真正落實審美教育。
二、探索編創享自由之美
“美是一種創造性、過程性、體驗性的存在、可以無時無處不在。美的出現有幾個條件:第一,人;第二,人在實踐;第三,實踐中的自由;第四,自由的感性顯現”。[3]小學的音樂欣賞課,應該始終圍繞音樂表現與創作,通過一系列的編創活動,充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所以,編創活動是欣賞課中最能夠進激起學生自由的創造,自由的想象,自由的體驗的一個環節。蔡元培先生認為“美育是‘美感之教育,而‘美感是自由的”。[4]編創活動有許多形式,在《羊腸小道》中,聆聽牛仔旋律時,筆者是通過編創歌詞引導學生感受隨著音樂力度、速度等要素的變化而表達的內容的不同。這個主題一共有三個樂句,筆者是通過出示三幅畫面,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進行自由討論,每個小組編創一個樂句,畫面中內容信息太豐富導致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緊接著筆者再引導學生嘗試將畫面中看到的事物賦予一個活動或者一個描繪的詞語,讓創作的歌詞更美,每個組派兩個代表把歌詞寫到黑板上,讓全班學生來選擇,學生很容易被美好的詞匯所吸引,自然歌聲也能更為動人,情感更貼近作品。
再比如二年級下冊的《單簧管波爾卡》,欣賞第三主題時,一共有四個樂句,筆者把全體學生分成四個小組,筆者為學生描繪了一個美的情境:柔和的陽光下,葉子上淘氣的小露珠,迷人的花香。筆者引導學生四個小組各討論出一個動作,來表現花仙子的舞姿。二年級的表現有的動作單一,有的動作特別有創意,動作單一的,筆者引導學生再思考能不能與其他同學不同,動作多樣的,筆者引導學生舞姿要與音樂契合,最終每組展示時,他們的動作都能夠隨音樂的旋律進行變化,肢體也更優美,并且能夠帶上自信的表情。可見,自主探索編創活動中,不僅僅是中年段,二年段的學生對美好的事物也有一定的體驗。
又如三年級上冊《維也納的音樂鐘》,這部作品的第一主題旋律中,第二聲部是用鋼片琴以卡農的形式出現。表現音樂鐘的旋律時,筆者在初期教學環節的設計時,嘗試引導學生用聲音來表現,全班學生分成兩組來感受輪唱的形式,筆者讓學生評價自己演唱的效果,學生普遍感受到演唱的效果并不能表現音樂中動聽的聲音,筆者讓一個學生敲擊鋼片琴表現第二聲部,第一聲部由其他學生來演唱主題旋律。之后筆者再嘗試讓有豎笛的學生表現第一聲部,仍由一個學生用鋼片琴來表現第二聲部。三次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的探索樂器和人聲的音色的和諧美。最后學生得出結論,嘗試用人聲的演唱與鋼片琴的配合效果更好。
在這樣的創造性活動中,編創既是自由的,就應該避免死板的答案、千篇一律,學生會因為某一答案獲得老師認可,思路受到局限,除了對音樂要素的答案是統一的,其他對于音樂的感受應該是多樣的,此時執教者應該盡可能鼓舞學生大膽想象,大膽表現,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了快樂,感受到創作活動帶來的成就感和愉悅感,教師獲得了不同的學生對音樂的不同理解,雙方都得到了成長。“審美教育要實現的是施教與受教雙方的共同進步,真正在快樂中被認知、掌握,并激發探索、實踐的渴望。”[5]
審美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施教者應該要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愉悅課堂。而學生應在課上課下充分積累知識經驗,積極創造才能夠自信的表現自己,不斷提高審美能力。小學欣賞課中的審美教育應該與時俱進,審美應該盈滿于課堂,通過滲透美育來優化教學結構和教學課堂,逐步地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獨立人格的、有正確價值觀的未來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繆苗.淺談音樂課中情境教育的創設及意義[J].思維叢書(第二輯),2012,(11).
[2][3][5]張立勇.雕琢心靈——教師美育理論與實踐[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4]聶振斌.蔡元培的美與思想及其歷史貢獻[J].藝術百家,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