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李祥
摘要:指出了由于專業背景的差異,食品系學生在學習免疫學的過程中經常感到免疫學基礎理論抽象、不易理解和難以記憶。這就要求免疫學專業教師采取合適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夠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結合食品系免疫學的教學實踐,提出了教學新方法,包括以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調動學習積極性;采用多媒體動畫、及時互動等教學手段;提高理論的可接受性等,從而更好地傳授學生免疫學學習方法,做到“授人以漁”。
關鍵詞:免疫學;食品專業;積極性;互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9023402
1 引言
作為生命科學和醫學的基礎性、支柱性學科,免疫學非常重要。免疫學與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營養學等學科均有一定的交叉。目前在蘇州大學,免疫學也是食品系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1,2]。然而,由于專業背景的差異,食品系學生在學習免疫學的過程中有著不同于醫學專業學生的規律和特點。而且近10多年來,免疫學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基礎理論不斷修正和更新,新的免疫學技術不斷涌現。這就要求免疫學專業教師必須采取合適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夠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筆者同時承擔著醫學專業和食品專業學生的免疫學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總結了一些經驗和教訓,在此與大家共同分享授課過程中的一些心得與體會。
2 教學方法分析
2.1 以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免疫學理論知識較為抽象、內容繁雜、概念和英文縮寫較多,即使對于醫學背景的學生來說,學習上也存在著一定的難度,部分同學對免疫學學習興趣低下,學習效果不理想[3~5]。因此,調動食品專業學生學習免疫學的興趣,是提高授課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筆者認為,可以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講解背后的免疫學原理,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筆者在講授“超敏反應”時,以日常生活中的花生和雞蛋過敏為例,先給學生介紹基本癥狀,再結合生理學和免疫學知識詳細講解引起超敏反應的機制。然后又拓展到花粉過敏、螨蟲過敏等其它常見的過敏性疾病。這樣,一方面貼近實際生活,另一方面也與食品系學生的專業背景相符合,提高了他們學習免疫學的興趣。又如,在講授“免疫缺陷病”章節關于“人免疫缺陷病毒導致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時,通過講解骨髓移植治療HIV感染的病例,一方面復習了HIV病毒入侵T細胞的機制;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多學習免疫學知識以及其它學科的知識,并靈活運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在講授免疫耐受時,通過實驗分組的討論,讓學生了解科學實驗的構思及邏輯。通過講述一些偉大免疫學家取得的成就及其研究過程,激發學生對免疫學的的主動學習熱情和興趣。
2.2 運用多媒體課件,使抽象的理論豐滿生動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知識成倍增長的信息時代,各種新式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層出不窮。怎樣使免疫學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概念和抽象的理論具象化、生動化,是對課件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教學方法研究的重點之一。筆者認為,在課件中應該盡量減少文字,多以圖片及動畫的形式,詳細、系統、精確地展示免疫學的基本理論。比如通過圖片演示免疫細胞結構時,可以通過不同形狀和顏色去區分不同的細胞器;講解T細胞活化過程時,通過動畫、視頻的方式一步步演示T細胞活化的步驟,并且在關鍵步驟要有顏色深淺的區分。在講解淋巴細胞的黏附與遷移時,則首先要通過圖片講解黏附分子的結構和相應的配體,然后通過視頻一步步講解淋巴細胞在趨化因子的驅動下,引起黏附分子構象的變化,從而將不同的淋巴細胞募集到特定的免疫器官。多媒體手段的引入,使抽象的理論變得形象具體,有利于學生對這些理論的理解及記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3 重點傳授免疫學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在免疫學知識快速更新,各種信息呈現爆發式增長的信息時代,免疫學理論不斷地擴充。因此,作為教師也要不斷整合新知識、更新舊理論,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應深刻認識到,只依靠老師的講解和傳授是不可能把免疫學的全部知識教授給學生的。因此,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已經成為各個大學階段學習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師不僅僅要在課堂上傳授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而且還要傳授給他們學習方法,培養他們自我學習的能力。蘇州大學的老師都非常重視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在筆者的授課過程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自我管理能力。首先,從今后的學習和工作角度,強調免疫學理論知識的重要性,讓學生了解到,幾乎所有的疾病都與免疫系統有一定的關系。其次,摘取頂級期刊的最新的研究結果,向學生展示免疫學的重要性。再次,向學生推薦一些免疫學的經典著作,包括中文以及英文的經典教材。最后,給學生推薦一些免疫學論壇的網址和鏈接,讓學生自己通過互聯網去查閱免疫學資料。通過學習方法的傳授,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能力,達到了“授之以漁”的教學目的。
2.4 及時復習并增強課后互動
在每節課開始前,都要對上次課的重點內容進行復習,這樣可以不斷加深對免疫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如在講解T細胞受體時,首先回顧B細胞受體的結構,引出T細胞受體的內容;在講解了T細胞受體結構后,將其與B細胞受體進行比較,分析二者在結構上的相似性和差異,可以增強學生對兩種受體結構的理解和記憶。在“淋巴細胞的分化發育”章節,著重講解T細胞和B細胞在中樞發育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通過視頻動態呈現B細胞和T細胞發育的過程。在講授過程中,及時提出問題,如“外周淋巴結中是αβT細胞多還是γλT細胞多?為什么?”。通過這種互動,將原本比較枯燥的TCR胚系基因圖以及難以理解的T細胞發育過程變得生動、形象,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和興趣。在講解理論知識時,幽默、風趣、形象的比喻,能夠快速地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生動的比喻帶給學生對免疫學抽象概念的形象理解,比如在講解“細胞因子的分泌方式”時,筆者將“自分泌作用方式”比喻成自己掙錢自己花;“旁分泌作用方式”比喻成自己掙錢朋友花;“內分泌作用方式”比喻成自己掙錢多了,就去做慈善,讓邊遠地區的人民一起花。這使得免疫學課程的節奏變得生動、活潑、輕快,使學生易于接受免疫學的理論知識。課后,通過手機、電子郵件及微信、QQ等軟件,進行實時互動與交流。在互動的同時,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免疫學理論知識,并用免疫學理論知識去解釋日常生活中及臨床上的現象,做到學以致用。這些課中、課后的交流與互動手段,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興趣,提高了免疫學的教學與學習效果。
3 結語
對食品專業的學生而言,免疫學是一門相對深奧、抽象、邏輯性強的課程。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貫徹“教師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運用各種新穎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在預習、復習及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形成良好的互動氛圍,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近10年來,免疫學新理論層出不窮,許多免疫學現象有了新的、更合理的解釋,甚至有的理論被重新改寫。這些對于教授免疫學的教師來說是一種挑戰,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時刻主動學習新理論、更新知識。在將新理論傳授給學生的同時,也要讓學生掌握免疫學的學習方法,讓他們自己完成知識的整合、更新,為其進一步深入學習、研究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鄭源強,包玉龍,丁 楓,等.研究生醫學免疫學實驗教學改革與探索[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5(31):548~550.
[2]杜 冰,任 華,祁 靈,等.免疫學技術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4(30):404~405.
[3]林巧愛,薛向陽.提高醫學免疫學教學效果探討[J].基礎醫學教育,2011(13):407~409.
[4]張洪濤,閆卓紅.淺淡醫學免疫學教學中的實踐性[J].繼續醫學教育,2015(9):53.
[5]閆云輝,倪天軍,劉林霞,等.基于卓越醫生培養的基礎醫學教學改革探索[J].基礎醫學教育,2016(18):803~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