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玲
(沈陽醫學院附屬中心醫院,遼寧 沈陽 110024)
60例全程無縫隙護理干預措施在手術室中的應用研究
崔麗玲
(沈陽醫學院附屬中心醫院,遼寧 沈陽 110024)
目的 研究60例全程無縫隙護理干預措施在手術室中的應用。方法選取手術治療的患者12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觀察組采取全程無縫隙護理干預措施,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干預措施,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應用效果。結果護理干預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狀態焦慮(S-AI)和特質焦慮(T-AI)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護理干預后,觀察組S-AI和T-A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應激反應方面,觀察組心率、收縮壓、舒張壓、皮質醇指標均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醫生、患者滿意度(96.67%、98.33%)明顯高于對照組(70.00%、66.67%),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全程無縫隙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減輕患者的焦慮,提高手術質量和醫患滿意度,在手術室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具有極高的推廣價值。
全程無縫隙;護理干預;手術室
手術室的護理工作作為護理單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手術治療效果、患者健康恢復狀況關系密切,具有高風險、高強度、高技術等特點[1]。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是通過連續性和完整性護理來滿足患者全方位的需求,提高護理質量。本院對在手術室中全程采取無縫隙護理干預措施的60例患者與采取常規護理措施的60例患者進行了比較,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沈陽醫學院附屬中心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12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0例。觀察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22~71歲,平均(39.98±6.11)歲。對照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21~75歲,平均(42.11±5.36)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整個研究均已得到患者知情同意,并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進行。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手術護理措施。觀察組采全程無縫隙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包括:(1)根據所有護理人員的護理年齡、專業技能等將其組成全程無縫隙護理小組,并對其培訓無縫隙護理模式知識,樹立起無縫護理理念。(2)術前無縫隙護理:做好手術治療前對患者的訪視工作,向患者及家屬詳細介紹治療方案,指導患者積極做好術前體格檢查,解答患者疑慮,對患者的焦慮不安情緒給予安慰,樹立患者對手術治療的信心。(3)術中無縫護理:手術室護理人員核對患者及手術相關信息,通過與患者交流來放松患者身心。手術中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及時向主治醫生匯報異常情況,積極配合主治醫生手術,準確記錄患者所用器械、棉球、紗布數量,避免遺留器械在患者體內。(4)術后無縫隙護理:術后評估患者的總體情況,確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正常;護送患者至病房,確保患者輸液管道等通暢,并與病房護理人員做好工作交接,說明注意事項、禁忌事項以及可能并發癥情況,保障患者順利度過危險期。(5)由無縫隙護理小組組長跟蹤護理過程,保障無縫隙護理質量??偨Y出現的問題,研究最佳解決方法,進一步完善無縫隙護理模式。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的焦慮情況、手術應激反應情況以及醫生、患者滿意度。
1.4 評價標準 (1)用狀態焦慮(S-AI)量表、特質焦慮(TAI)量表測試患者的焦慮水平,共24個項目,相加得分越高,則表明焦慮情況也嚴重,得分范圍在24~84分之間[2]。(2)醫生、患者滿意度采用本院自行制定的滿意度調查表,共25項條目,每項條目分為非常滿意4分、滿意3分、基本滿意2分、不滿意1分,滿分共100分[3]。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均用SPSS17.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焦慮情況比較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狀態焦慮(S-AI)和特質焦慮(T-AI)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護理干預后,觀察組S-AI和T-A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心理舒適度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心理舒適度比較(±s)
項目S-AI T-AI觀察組(n=60)干預前61.62±3.21 56.68±6.14干預后31.79±2.23 28.21±2.45對照組(n=60)干預前61.48±3.51 55.72±5.23干預后52.86±3.24 40.79±3.20 χ2值41.4943 24.1785 P值<0.05<0.05
2.2 兩組患者手術應激情況比較 手術應激反應方面,觀察組在心率、皮質醇、舒張壓以及收縮壓方面的結果均比對照組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應激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應激情況比較(±s)
臨床癥狀心率(次/min)收縮壓(mmHg)舒張壓(mmHg)皮質醇(ng/L)觀察組(n=60)68.22±1.63對照組(n=60)78.63±1.77 t值33.5116 P值<0.05 122.61±2.44142.52±3.1538.7057<0.05 88.61±3.5192.02±4.664.5275<0.05 509.48±165.37585.26±176.942.4237<0.05
2.3 兩組患者醫生、患者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醫生、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醫生、患者滿意度比較(%)
無縫隙理念最早是由拉塞爾提出,并在1898年被美國佛羅里達州湖地醫療中心首次引用,無縫隙護理理念把患者擺在首位,在護理過程中最大限度的滿足患者的需求,使患者的滿意程度得到大幅提高[4]。通過無縫隙護理能夠盡可能的消除導致護理出現疏漏的因素以及影響患者手術治療效果的因素,為患者提供連貫的、持續的、系統的護理,有利于患者手術治療的效果以及術后康復情況[5]。
全程無縫隙護理中,術前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及疏導,術前準備工作,術中積極配合主治醫生手術,術后對患者密切觀察,為患者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極大的提高了醫患的滿意度。本研究結果顯示,在護理干預前,全程無縫隙護理干預組與常規護理干預組的S-AI和T-AI情況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采用護理干預后,全程無縫隙護理干預組的S-AI和T-AI情況明顯好于常規護理干預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兩者患者的手術應激反應來看,全程無縫隙護理干預組的心率、收縮壓、舒張壓、皮質醇指標低于常規護理干預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無縫隙護理干預措施更能有效的減緩患者的焦慮情緒,提高護理效果。從醫生、患者的滿意度來看,全程無縫隙護理干預組無論是在醫生滿意度方面還是在患者滿意度方面均高于常規護理干預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無縫隙護理干預措施對提高醫生患者的滿意程度十分有效。
綜上所述,全程無縫隙護理干預措施在手術室中的應用加強了與患者的溝通交流,減少了患者的不良情緒與手術應激反應,有利于患者的治療與康復,在提高醫患滿意度方面十分有效,具有臨床推廣意義。
[1]譚莉.“無縫隙護理”模式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4,4(18):111-113.
[2]唐力嬌,沈小紅,劉小玲.手術室護理服務中應用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的效果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5,28(15): 2076-2077.
[3]張露.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在手術室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效果[J].全科護理,2014,12(2):179-180.
[4]徐繼洲.無縫隙服務在手術室全處理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14):93-95.
[5]張理霞.手術室實施無縫隙護理辦法對護理質量的影響評價[J].中國醫學創新,2014,12(26):107-110.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2.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