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春
(瑞昌市婦幼保健院,江西 瑞昌 332200)
筋膜下放置引流條在妊娠高血壓疾病伴肥胖患者剖宮產術中的應用
陳國春
(瑞昌市婦幼保健院,江西 瑞昌 332200)
目的 探討筋膜下放置引流條在妊高癥伴肥胖患者剖宮產術中的應用方法。方法 選取78例妊娠高血壓疾病伴肥胖產婦,以隨機數表抽取法分為常規組和引流組,各39例,常規組采取常規縫合腹壁切口,引流組在縫合切口的基礎上于產婦筋膜下放置引流條,術后對兩組產婦縫合操作時間、創口愈合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統計對比。結果 引流組縫合操作時間與常規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觀察60天,引流組創口愈合時間要明顯低于常規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妊高癥伴肥胖患者剖宮產術后及時在產婦筋膜下放置引流條能促進創口愈合,改善患者預后,且操作簡便,有臨床推廣價值。
引流條;妊高癥;肥胖患者;剖宮產;應用分析
在醫院產科中,剖宮產術是較為常見的分娩手段,對難產、胎兒窘迫、胎位不正等難治性產科綜合征效果顯著,但術后會導致患者出血,且縫合切口有一定的感染風險,傳統縫合方式雖操作簡單,但會導致部分產婦發生脂肪液化、創口皮下硬結等并發癥[1]。目前大部分醫學領域的專家學者致力于探求一種改進剖宮產縫合的方法,本研究對筋膜下放置引流條改善剖宮術后創口愈合效果進行了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3月瑞昌市婦幼保健院婦產科收治的78例妊娠高血壓疾病伴肥胖產婦,本研究在獲取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認證通過的前提下進行,所有產婦均與本院簽署《調查研究知情同意書》,符合人民軍醫出版社《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診斷與治療》中的診斷標準,體質量85~105 kg,屬肥胖患者,皮下脂肪厚度4~9 cm,平均(6.0±1.8)cm,年齡22~39歲,平均(29.3±4.7)歲,血壓值150/100~180/130 mmHg,身高150~159 cm,平均(154.1± 2.7)cm,孕周35~39周,平均(37.3±1.2)周。以隨機數表抽取法將患者分為常規組和引流組,各39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規組給予常規縫合方式,對腹膜進行縫合后采用0號可吸收腸衣線縫合腹橫筋膜,用1號線或止血鉗對皮下脂肪出血點進行結扎,再以1號線對皮下脂肪層進行縫合,真皮層用可吸收腸衣線連續皮內縫合。縫合至創口另一側時將線打結,并將接頭埋入皮內,以沙袋壓迫腹部創口6 h后取下,術后給予0.9%氯化鈉注射液(濟川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30782)500 mL+青霉素(哈藥集團制藥總廠生產,國藥準字H23021439)800萬U,靜滴,1次/d,持續治療2 d防止創口感染。引流組產婦采取筋膜下放置引流條的措施,引流條為醫院自制——將橡膠手套剪成寬1.5 cm,長8 cm,消毒備用。關閉腹腔到達筋膜時以7號絲線間斷縫合筋膜層,用止血鉗沿右側切口第1~2針間隙進入,達中間筋膜下將引流條置入,外露膠條1.8 cm,以1號線縫合皮下脂肪層,創口以碘伏消毒并覆蓋酒精紗條,再放干紗布,以敷料貼貼蓋,術后給予與常規組同樣的抗生素治療。每3 h觀察產婦創口敷料,若滲出較多可隨時更換,滲出量少則可在術后12 h取出,取出時先消毒,以止血鉗夾住膠條緩慢取出,并更換敷料。
1.3 觀察指標 術后觀察60 d,對兩組產婦縫合操作時間、創口愈合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統計對比。并發癥診斷標準為:(1)術后5~7 d產婦無自覺癥狀,創口敷料呈黃色,擠壓時可滲出黃色液體,可見漂浮脂肪粒,鏡檢可見大量脂肪滴;(2)術后4 d創口紅腫、硬結。滿足以上任意一條均可視為創口愈合不良。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操作時間與愈合時間 引流組縫合操作時間與常規組對比無統計學差異;術后觀察60 d,引流組創口愈合時間要明顯低于常規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兩組患者縫合操作時間與愈合時間對比(±s)

表1兩組患者縫合操作時間與愈合時間對比(±s)
組別縫合操作時間(min)創口愈合時間(d)引流組11.2±2.1 26.2±4.1常規組10.9±1.9 41.3±2.9 t值0.662 18.777 P值0.5103 0.0000
2.2 術后并發癥 引流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創口并發癥對比(%)
剖宮產是分娩方式的一種,在臨床中主要用于巨大兒、難產、胎兒窘迫等非正常分娩[3]。隨著醫學技術進步,剖宮產術越來越成熟,因此有部分正常產婦分娩時選擇剖宮產,但相比順產,剖宮產存在一定的產后并發癥,如發熱,切口愈合不良等,尤其是在創口縫合處,或多或少會留下疤痕影響皮膚美觀,此外還會對產婦身體健康造成影響。馮卿卿[4]在研究中表明,縫合時于產婦筋膜下置入引流條能縮短創口愈合時間,本研究中,引流組創口愈合時間(26.2±4.1)d要明顯低于常規組(41.3±2.9)d,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證實了上述觀點。
剖宮產術后創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包括患者自身體質和醫源性因素兩方面。臨床證實[5]妊高癥、肥胖、糖尿病、貧血、術中操作失誤等因素均可導致產婦創口液化,尤其是妊高癥伴肥胖產婦,由于高血壓本身有低蛋白和水腫特征,術中容易大量出血,且術后滲出較為嚴重,滲出液易在創口堆積,肥胖患者脂肪層較厚,因此容易發生脂肪液化。針對上述情況,本研究采取筋膜下放置引流條的措施,收效甚佳,其優點包括:(1)制作簡單,手術操作方便,通過簡單的裝置將滲出液充分引出,避免了患者皮下脂肪液堆積,加快了愈合速度,但在實際操作中,需以膜式引流條為宜,且兩條一起使用時可形成虹吸現象,可將滲液完全引流出創口外,引流效果更好;(2)成本低廉,采用無菌橡膠手套制作,減輕患者經濟負擔;(3)安全可靠,引流條容易取出,無需擔心異物遺留在創口內部,且取出時對引流條進行充分消毒,不會對創口造成刺激或感染。本研究中引流組產婦術后并發癥發生率5.2%明顯低于常規組23.1%(P<0.05),證明了筋膜下放置引流條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但在實際操作中需注意以下事項:(1)縫合皮下脂肪組織時需層次分明,避免雙側厚薄不均,盡量將組織恢復原位;(2)縫合皮下層時針線不能穿透筋膜將引流條縫合,以免導致術后無法取出引流條;(3)置入引流條時保護好創口,防止醫療器械污染;(4)盡量縮短手術時間。
綜上所述,在妊高癥伴肥胖患者剖宮產術后及時在產婦筋膜下放置引流條能促進創口愈合,且操作簡便,取材方便,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1] 吳新榮.皮下放置引流管治療剖宮產術后切口愈合障礙患者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1,9(14):51-52.
[2] 彭興起.外敷治療剖宮產術后切口脂肪液化體會[J].醫學信息,2013,26(10):586.
[3] 滕建春,楊樹升,田志良,等.消炎生肌膏治療剖宮產術后切口脂肪液化78例臨床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4(5):36-37.
[4] 馮卿卿.自制腹壁皮下引流條在促進剖宮產切口愈合中的應用[J].臨床醫學,2013,33(6):26-27.
[5] 梁素惠.五味消毒飲治療產科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z2):123.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3.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