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奮熹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對滿足衣食住行之后的社會活動、人文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然而時至今日我國的基礎藝術學科教育的建設仍沒有達到最科學的一個狀態,人們普遍的認為音樂是酒足飯飽后的“娛樂”消遣行為活動,而忽略了音樂本身的意義所在。音樂教育具有完善人格構建、培養審美情感、審美意識、培養思想感情等作用。當代的音樂教育學科研習者該如何在今后的音樂教育中起到轉變觀念的作用,這是音樂教育學科今后面對的首要問題!
關鍵詞:音樂教育;審美意識;人格構建
“藝考生”這個詞眼相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在這一群考生當中,有飽含音樂才華的學子,有懷揣音樂夢想的學子,而其中有不少的人是文化成績平平,僅僅為了考上大學才變成了“藝考生”。這部分的考生將來能夠從事音樂教育工作嗎?相比有音樂天賦的學生,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那么懷揣音樂夢想而又富有音樂天賦的學生將來就能夠從事音樂教育工作嗎?答案仍然是否定的。不難理解的是,不是每一位廚師都是能做出適合每一個顧客滿意的美食,不是每一位醫生都能做到醫術高明,不是每一位造型師、設計師都能夠做出令人折服的作品,同樣,不是每一位音樂學習者都能夠成為舞臺上的音樂家或是優秀的音樂教育者。每一個人都必須認清平凡的自己,每一個人都有她存在于這個世界的意義和定位。所以,在這存在的背后真正支持我們生存下來的是——德。作為一個醫生必須有醫德,作為一位教師就必須有師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和真正意義。
作為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道德和專業素養都是需要培養的,家庭環境、社會環境以及自身的價值觀都是影響道德的重要因素,而專業素質則需在這漫漫學習路中扎實累積,所以作為學生的我們同樣需要指明方向的優秀老師,人的一生在學習路上難免遇到不稱職的老師,而我們現在到了大學階段,這些現象定會少了許多,自身的閱歷使得我們更加成熟,當下則需認清方向的研習專業知識技能。
究竟音樂教育的目標和意義是什么?受教育者又應該得到怎樣的“教育”?
人們常說音樂教育是最好的情感教育課程,是提高學生藝術素質、藝術修養的有效途徑。好的音樂作品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鳴、激動、聯想、想象,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浸潤人的心靈,使人受某種道德情操,精神品質,意識觀念的熏陶滲透,從而達到崇高的思想境界。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說過“音樂是人生最大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
作為受教育對象的學生能夠從音樂教育中得到什么呢?
首先,音樂教育培養審美情感。審美是音樂教育的主要核心,是作用于情感領域的教育活動,它能使學生在掌握音樂知識、技能、欣賞、演唱等學習過程中提升審美情感,感染學生提高自主的審美能力,促進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審美不僅僅屬于情感教育的范疇,它能使學生通過課堂教學、課外興趣小組及藝術節、音樂會、藝術沙龍等活動的具體參與,而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情感之上,培養學生美感的形成。審美情感的培養更是提高學生音樂素質的基本條件。學生只有感知音樂的美,才會被音樂所陶醉,才會對音樂學習產生興趣和動力。
在眾多的音樂教育內容之中,發揮音樂教材中美的因素,而作為教育者的我們,應當以敏銳的眼觀發現教材中的沒,以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我們可以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詞美、旋律美、節奏美、力度美、情緒美、線條美等“美”的角度去挖掘教材的深刻內涵,以教師自身動情的演唱、演奏、生動有趣的講解,甚至結合使用直觀形象的教具及多媒體手段的運用,帶領學生細細品味音樂,以達到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趣味、積極進行審美體驗、提高學生音樂鑒賞力、提升審美意識情趣及表現力的目的。例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感受不同國家地區、不同時代的優秀作品,帶領學生領略時代美、地域之美;感受到不同體裁作品的風格之美;充分了解音樂家的生平及創作歷程,使學生從音樂家的人格魅力中感受到性格美的存在;在民族音樂的學習、欣賞中,讓學生感知流傳至今幾經變遷的民歌、小調所帶來的民族之美及器樂曲所創造的意境之美等等,學生在欣賞、學唱及活動中潛移默化的增長知識,提高了審美能力。為學生藝術素質的提高創造了有利條件。
再次,音樂教育培養思想情感、提高審美意識。人類的思想情感是客觀存在的,反映了在人的意識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一種情感,它的表達方式有多種多樣,我認為用音樂來表達情感、陳述自己的思想,就是人抒發情感的一種最簡便最直接的方式。它作為一種能力存活于每一個人的潛意識當中。可以發現,學生的潛意識當中都有一種感受音樂和表現音樂的能力,所以,無可非議的可以說音樂是具有抒發情感的特點。學生在高興時喜歡聽快節奏的歡快音樂,在心情低落時也會不自覺的去聆聽抒情憂傷的音樂。相反,當學生聽到一首歡快、活潑的歌曲或樂曲時都會表現出興奮與高興,而聽到一首低沉、悲哀的樂曲時也會出現情緒低落。這說明音樂不但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思想情感的產生。
作為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和運用的一種教育手段——審美教育。它也被稱為美育,足以說明她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情感教育,也不是一般的藝術教育和美學理論教育。如今按照時代的審美意識發展,教育者們該如何借助一定的審美媒介,充分發揮審美媒介的教育功能,如何使得受教育者的個性得到全面的發展,成為一個審美心理結構完善發展的人,從而達到個體與社會的自然和諧統一,同步前行。從歷史資料可以看出,審美教育在推動人的全面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古代就已經有所推廣,受到重視,現今,我們在審美教育上一味的以藝術課堂向學生灌輸藝術技法,而很少的指導學生發現藝術作品的美學,更不注意培養他們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和批評能力。這些存在問題的漏洞,在未來該怎樣解決?該由誰來解決?這看似簡單的問題不僅僅只是一個學科教育問題,而是能對未來孩子和家庭,甚至是社會起到推動作用的。
如何培養學生符合人類崇高理想的審美意識,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審美水平,如何通過審美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樹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真正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是我們作為即將成為音樂教育工作者的當代大學生有必要深入研究學習的。當今,國家不斷加強了藝術、體育學科的完善建設,建立一種使各門學科互補互生的生態關系,更是將藝術才能作為升學加分的一個政策,它將學習必須經歷的感知和體驗、創造與表現、反思與評價貫通一體,將學習的過程與人的生活、情感、文化、科學認識聯通起來。
音樂教育者應當更多的去思考音樂教育更大的“圖景”,認識到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影響和深刻的意義,需要思考如何改進教學的各種途徑和決策,尤其是當代即將從事音樂教育工作的當代大學生。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音樂教育工作者,除了掌握必要的藝術學科專業技能外,還必須掌握必要的基本美學理論知識,只有做到教育者本身的全面,才能使得在教育過程中按照美的規律,用美的信息,激發、引導學生的審美心理、審美情感,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和健康的審美素質,把握辨別審美準則,提高審美素質,才能真正的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在印度,當地受義務教育學生的音樂課堂資料近乎全是當地區的民族音樂,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國家對教育工作的定位,它在有效的幾年內要求學生學習本民族地區的音樂,在國中階段便適度的開放了音樂領域和范疇,這對傳承和保護本民族的音樂文化起到了極大的影響和作用。而我國現在的音樂教科書仍然不是最合理的,教科書中包含了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各個民族的音樂,風格更是包含了中國傳統戲曲、地方民族音樂、傳統歐洲古典音樂乃至當今的流行音樂。但是會發現“眾口難調”,每個學生對不同音樂的喜愛程度不一,這就會大大的影響教師的教學工作,所以,教師的決策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決策多數隱含著對哲學的認識,教師要形成獨特的觀點離不開對哲學基礎的基本理解和信仰認識,教師的各種行為活動都應該保持一致性和穩定性,哲學認識有助于教師形成這種穩定的風格。
唯理主義告訴我們,知識是適用于所有時間和地點的真理,把觀念作為終極現實。物質客體僅僅是觀念的不完美的體現,而觀念才是普遍的和永恒的,嚴格的理性邏輯才是獲得觀念的途徑。唯理主義的審美價值觀指出:“藝術是生活的花朵,通過藝術,人們可以超脫日常的苦役,體驗到那種永恒的柏拉圖式精神,即便是短暫的,人們也能通過它拜托世俗瑣事和個人情緒的枷鎖。”唯理主義重視強調選擇永恒與經典的音樂作品,強調欣賞,不重視演唱與演奏,教學中重視邏輯探究,采用對話式、講和讀等方法。重視教師的楷模作用,學習是學習的職責,強調學生的克服困難、努力投入的意志。非常重視課堂上的紀律和嚴謹性。它不僅僅在于學生的具體知識和技能的發展,而是看重較強的主觀能動、探索精神以及教師和學生對自己學習的全面評價。
經驗主義(自然主義)認為,藝術應該保持自然的特征,不必傳遞和包含偉大的意義或真理,具有實踐性和現實性。教師的教學課程和內容由他們心目中的現實的要求所決定,這種現實要求可能是音樂的競賽,也可能是專家的意見,強調學生自然生長。教學方法有:專家講座,計算機教學程序、能夠強化學生正確回答的問題,只要有效地使學生學會特定的教學材料。它強調教師的能力水平,也非常重視教學紀律,但重視學生的自律能力,自然主義則重視學生的興趣。
實用主義認為事物不是一成不變的,其內涵的確立都必須由客觀事實世界的實踐檢驗。對藝術審美價值的看法,認為美的欣賞與生活的循環發生聯系,正是不盡善盡美的世界,形成了審美價值的存在基礎,藝術使我們更強烈地意識到生活的品質。它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方法,強調探索與驗證的過程,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方法和目標的一致性。教師起到引領作用,重視學生個體,協助學生收集信息、獲得知識,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重于紀律。
各種哲學觀點都有著自己的優缺點,這一事實使人想到取各家哲學之精華,重建一種新的體系,即折中主義。杜威強調目的與手段之間的一致性,但是在實際音樂教學中,存在許多不一致之處。不錯,眾口難調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要讓一個音樂課堂飽滿、生動、有趣且又不失專業水準,那就應當結合當今課堂現狀以及我們所秉持的教育理念適度的、合理的在課堂上進行改良,在保持一致性和穩定性的基礎上,更應當根據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來有效的、靈活的去調整,真正做到音樂教育事業對人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