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平
摘要:基于寧波市六所高校的調查研究,對寧波市大學生的誠信教育現狀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其存在問題及深層次原因,并從完善德育教育、構建大學生誠信評價體系,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及加強制度建設,等方面提出了改善寧波市大學生誠信教育現狀的相關對策和措施。
關鍵詞:誠信教育;大學生;和諧人格
誠信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人立身處世之本。在經濟轉型、法律建設尚未健全的背景下,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對利益的強烈追求,使一些人忘記或拋棄了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導致社會上出現信用危機。社會上這股不良風氣也影響到了大學校園,考試作弊、惡意拖欠學費、制造虛假履歷等現象時有發生,屢禁不絕。因此,了解和把握大學生的誠信現狀,分析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誠信教育,對構建大學生的和諧人格有重要意義。
一、寧波市大學生誠信教育基本現狀
為深入了解寧波市大學生的誠信教育的現狀,筆者專門組織了此次調研活動。本次調研選擇了寧波市13 所高校中最具異質性和代表性的6 所高校(寧波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浙江萬里學院、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浙江醫藥高專)作為調查對象。本次調研共發放問卷562 份,回收問卷538 份,其中有效問卷531 份。其中,男生219 人,占被調查人數的41.24%,女生312 人,占被調查人數的58.76%。專業構成情況為:文史哲外語類198 人,占37.29%;法政經濟教育類188 人,占35.40%;理工類145 人,占27.31%。調查的基本結構與當前寧波高校大學生的現有特點大致吻合,符合實際狀況,因此調查的樣本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1.從誠信認知情況來看,寧波大學生的誠信觀念還是比較明確的,尤其是對傳統的誠信觀念有一定的了解和認同。在被調查的531 名大學生中,在問及“是否清楚了解誠信概念”時,肯定回答的同學有350 名,占66%。在“覺得誠信對自己日常的學習和生活當有什么影響? ”的調查中,回答“比較重要”的學生為239 人,占總人數的45.20%。
2.從誠信素養情況來看,寧波大學生的誠信狀況并不理想,很多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失信行為。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寧波大學生的誠信狀況不容樂觀,考試作弊、論文抄襲、曠課代課等現象比較嚴重,80%的學生都或多或少出現過此類問題,并且大部分學生不覺得這些是問題。
3.從誠信教育情況來看,寧波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極其不足和匱乏,缺乏重視和常態化。目前,大部分大學生雖然也意識到誠信對于自己的成長和發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同時也有82.34%的大學生認為缺乏接受誠信教育的機會和渠道,這對他們提高自身的誠信意識造成較大的影響。
二、寧波市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從前述調研分析可以看出,當前寧波高校學生的誠信意識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筆者認為造成當代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1.社會環境的負面效應是誘發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社會根源。社會環境是促成大學生誠信形成、維持和改變的基本依據,社會環境的現實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的誠信水平。在人們的經濟利益意識和逐利動機強化的情況下,會沖擊傳統的道德觀念,造成了人們價值取向紊亂,道德規范失控,也促成不誠信現象產生。
2.高校道德教育的弊端是造成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直接原因。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的道德教育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抽象化、空洞化、形式化的弊端,寧波的各大高校也不例外。很多高校教育工作者僅僅認識到誠信是一個道德認知問題,而忽視在日常道德活動中以道德情感為基礎的、內化的誠信教育。學校誠信教育中過于注重認知,對學生的內在情感體驗和外在行為表現缺乏足夠的關注,把道德認知簡單地等同于道德行為,導致誠信教育知與行的分離。
3.大學生自身素質的缺陷是導致誠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大學生社會閱歷不深,缺乏對社會的光明面與黑暗面之間的關系的全面理解和認識,對社會轉型期內出現的不良社會現象感到困惑。不能辯證地看待黨內腐敗現象,把握不住社會的主流。因而,他們容易將觀察了解到的一些社會消極現象當作社會本質,放棄了自己的誠信原則,產生大量的失信行為。
三、寧波市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對策
本次調查的結果顯示,雖然大學生的失信行為只是表現在“小事”上,可是如果對此現象繼續采取比較寬容的態度,沒有相應的懲罰、教育措施,對處于成長中的大學生來說是不利的,失信現象將會蔓延得更廣。所以,我們對待大學生誠信教育問題,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改善大學生誠信缺失現象。
1.完善德育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寧波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和老師們要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提高大學生的誠信意識。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培養學生的道德自主和道德自律,激發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學會做誠信人、做誠信事,自己教育自己。引導學生明辨是非,正確看待社會上出現的誠信缺失現象,使他們真正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進而樹立科學的誠信觀,塑造大學生的健康人格。
2.構建誠信評價體系,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針對部分大學生在誠信問題上是非不分、標準不明的現象,寧波高校應該合理的在大學生中建立切實可行的誠信評價體系。當然,對學生誠信的評價一定要公正客觀,不能帶有過多的主觀隨意性。同時,寧波市高校應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客觀記載大學生在校期間的信用記錄,從而引導大學生完善自身素質。
3.加強制度建設,營造誠信氛圍。在加強宣傳教育的同時,寧波市高校必須加強和完善誠信制度建設。要完善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建立、健全失信懲罰機制。要根據各學校的實際情況,并廣泛征求廣大師生的意見,制定公正合理并切實可行的校規校紀。積極拓展監督渠道,堵塞管理漏洞。對不誠信者,不僅要使之受到輿論的譴責,而且在行為上要受到懲罰,使其退守誠信做人的道德底線。寧波高校要努力創造一種有利于誠信品質形成的環境氛圍,開展相應的誠信道德宣傳教育活動,引導學生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對校園中發生的不講誠信道德的人和事要進行道德鞭靴,輿論譴責。增強大學生的誠信意識,建立具有強制力的約束是十分重要的。
總之,寧波市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學校、社會各方面努力去解決這些問題。《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中強調,要“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完善企業和個人信用記錄,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加大對失信行為的約束和懲戒力度,在全社會廣泛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氛圍”。作為走在社會前沿的寧波市大學生,更要切實加強自身的誠信教育,為構建自己的和諧人格,為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出努力。
【參考文獻】
[1]李建華.德性與德心[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2013(12).
[3]陶曉瑛.大學生誠信現狀調查及對策[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