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敏
【摘 要】新課標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高效地運用教學評價,為學生的思維注入汩汩清泉,促進學生深度體驗。文章以一次公開課為切入點,對語文課堂教學評價進行了反思,并提出了構建高效語文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依據。
【關鍵詞】語文課堂 教學評價體系 反思 依據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從這種意義上講,教師針對學生“學”的課堂教學評價不僅是技術,也是藝術。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可以促進學生成長和教師專業發展,并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正如張志公先生所說:“成功的語文教學,是導演和演員良好配合的結晶。”只有教師有效地組織好課堂教學,抓住課堂契機,循序漸進地引導,并因勢利導地促進,學生才能在較高層面上實現深度浸潤,感悟語言大美,提高思維水平,培養審美能力。而在語文課堂之上,高效地運用教學評價,為學生思維注入汩汩清泉,促進學生深度體驗,就成為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反思改進公開課教學評價
筆者執教校內公開課《勸學》,希望通過旁注課文,讓學生領悟到文章是如何通過比喻來生動地闡述道理的,并使學生將學習所得運用到寫作中去,學會使用比喻說理,生動形象地闡發“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觀點。在最后的“習作展示”環節,筆者雖對課堂教學評價有所預設,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未能準確地把握課堂生成的新因素,放棄了某些課堂契機,未做到針對性的評價。筆者在公開課后及時進行了反思和調整,并就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高效性問題展開了思考。
比如學生B展示了“水墨山水畫與詩書滋養人”的說理片段:“人之初生,若宣紙那般潔凈、純白,令人贊嘆。久而久之,或許是厭煩了宣紙的單調,再也沒有人關注它的純白,而是恥笑它的空白。然而當人遇上詩書,在詩書的世界中暢游,就仿佛宣紙遇上墨,點滴浸透,深入靈魂。于是,墨于白紙上勾勒優雅的曲線,詩書在靈魂間描摹恬靜的輪廓;墨跡在白紙上旋轉、跳躍,帶著淡淡的墨香氣息,詩書在靈魂間舞蹈、流連,渲染濃濃的書卷氣息;再點上幾滴《春秋》卷中的朱砂紅,輕抹幾許《離騷》曲中的青翠綠,添描一片《詩經》歌中的湖水藍。宣紙不再單調,終成一幅大氣壯闊的水墨山水畫;而靈魂亦不再空白,而是以絢麗高雅的姿態繚繞著書卷中的縷縷墨香,優雅地映耀著漫漫人生路。”
這篇文采斐然之作立刻引來全班陣陣掌聲。而學生C的評價也頗為巧妙:“語言典雅,比喻恰到好處,將人因詩書浸染而精神凈化比作墨跡擴散渲染成大氣山水畫,回味無窮,生動形象。”筆者最后給出的評價是:“C同學具有火眼金睛,B同學的習作具有典雅美和意境美。”顯然此處筆者并未對兩位學生做出恰當的評價,與學生習作、生生互評比起來相形見絀,不能起到強化學生的成功體驗、實現新知內化的目的。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應關注學生的知識獲得、交流合作。經反思后,我將評價語言改為:“你們一個寫得精彩,一個評得巧妙,在課堂上演奏了《高山流水》的知音之曲。請大家為他們的精彩表現鼓掌。”
學生D展示“直松柏和枯胡楊”的說理片段:“古語有云:‘腹有詩書氣自華。飽讀詩書者,自如蒼勁直松柏,立于懸崖之邊,卻竭盡全力汲取養分。它們點滴艱苦地積累,不知不覺中紋理已然致密緊實。唯其內充盈飽滿,方能以傲然獨立之姿,長久立于世界之巔,供世人瞻仰。而內心空虛者,當如千年枯胡楊,盡管外表散發著歷史的滄桑感,內部卻早已空洞,輕輕一敲,唯聽見其空虛的回音。從來沒有積累過,內心空無一物,靈魂沒有質感,終會在歷史長河中逐漸消逝,不復存在。”
筆者給出的評價是:“闡發道理顯得生動形象,將兩種植物作對比,深刻。”而實際上D同學的習作已經將抽象的道理用生動形象的比喻表達出來,真可謂“狀難寫之理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宋梅堯臣語)。通過該生的習作,可以看出本節課教學目標的達成,而“教學目標是關系到教學是否有效的首要問題,也是一節課的方向或靈魂”[1]。如將教師的評價改為“妙筆生花,你的觀點和陶淵明所說的‘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僅能強化學生的成功體驗,而且能使學生深刻地理解比喻與生動說理的關聯,更加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二、高效語文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建構之我見
楊向東在《談課堂評價的地位與重建》中說:“課堂評價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對改進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有無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2]。”本次公開課的執教經歷也促使筆者思考建構高效語文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幾個重要依據: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激發學生有效學習的興趣;注重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第一,語文課堂教學評價要重視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閱讀古代“優秀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而優秀的教學評價能夠引導學生深度浸潤于博大精深的語文天地中,獲得閱讀的興趣,培養語文素養,促進個人全面和諧地發展。朱自清認為:“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著名教育家、特級語文教師李鎮西先生也曾說過:“語文教師應該要讓學生有一種高屋建瓴的人文視野。”反思調整后對學生D的評價,教師運用豐厚的積累,引用著名詩人陶淵明運用比喻來說明“勤學”道理的鮮活例子,不僅體現了教師的人文素養,而且能使學生實現學習能力的遷移,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使課堂充滿詩情畫意,充滿“語文味”。
第二,語文課堂教學評價要注重激發學生有效學習的興趣。布魯納曾說過:“教學的過程就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去發現的過程。”因此,教學過程的重點在于實現學生有效學習,那么教師評價也應立足于是否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經修改之后的對學生B與學生C的評價,運用《高山流水》這一典故,顯示了課堂的語文氣息,并肯定了學生C對學生B文字間力透紙背文學價值的解讀;同時,全班學生的掌聲代表了教師對學生回答的最大認同,這無疑是對學生的莫大鼓勵,強化了學生的成功體驗,成為學生今后比喻說理寫作的動力。
第三,語文課堂教學評價要注重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而課堂上學生思維的活躍程度取決于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藝術以及與學生互動交往合作學習的能力。教師的精妙教學評價無疑會像刮過學生思維湖面的一陣狂風,終會掀起其思維的巨大波瀾,在彼此思想的交鋒碰撞中,點亮火炬,營造和諧而富有創造力的課堂氛圍。經反思后的對“習作展示”環節的評價,無論是以掌聲還是引用名人詩句激勵學生,此類充滿教學智慧的“人文點染”,使課堂充滿了智慧火花,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欲和講話欲,使學生能夠躍躍欲試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師生關系和諧融洽,學生有自信心、快樂感、成就感。
因此,只有牢牢把握以上三大依據,才能在語文課堂上建立有效、實效、高效的語文教學評價體系,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當然,以上觀點也僅為一孔之見,難免有偏頗之嫌,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施良方,崔允漷.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352.
[2]楊向東.談課堂評價的地位與重建[J].全球教育展望,2009,38(09):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