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龍
【摘 要】文章提出了實行分層走班制的理論依據,分析了目前分層走班制教學所存在的問題,論述了分層走班制教學在科學課堂中的實施方法,以期能夠為當前初中課堂的分層走班制教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分層走班制 科學課堂 理論依據 問題 實施方法
分層教學是指在集體授課的形式下對學生進行個別化教學。它將因材施教的原則應用于班級教學之中,從而力圖在集體教學與個性化教育之間找到一個契合點,實現二者的互補,最終為不同知識層次的學生提供一個適合其學習和發展特點的教學環境。
一、分層走班制的理論依據
(一)因材施教原則
因材施教思想是分層教學的根本理論依據,即從不同學習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依據學生的具體差異分層施教,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
(二)認知層次目標理論
這一理論是布盧姆借鑒生物學中的動植物分類理論提出來的。
(三)掌握學習理論
這一理論是由美國教育學家布魯姆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來的,主要內容是強調每個學生都有能力掌握和理解教學內容。
(四)人性發展理論
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差異性,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注重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創造環境,開發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個性;同時,要幫助學生了解、接受自己,發現自己的優勢,為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分層走班制教學所存在的問題
凡事皆有兩面性,分層走班制教學在科學課堂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
(一)科學課程受重視程度不夠
很多學校的語文、數學、英語等課程都采用過或是正在采用分層走班制度的教學方式。但是對科學課程進行分層走班制教學的幾乎沒有。因為不管是學校領導還是學生家長,都不把科學課程當作主科,他們認為科學課程比較簡單,學生科學成績的好壞主要取決于其是否背了課本,不存在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及教師方法等區別。
(二)科學課程教師緊缺
分層走班制教學需要多個班級同時上課,這就對學校的師資力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很多學校科學教師較少,這為分層走班制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問題。
(三)學生管理難度大
在實施分層走班之前,每一位學生都在固定的班級中,班主任與任課教師對本班學生情況都非常熟悉,管理起來比較容易。而實施分層走班之后,走班學生沒有固定班級,班主任對學生情況不好把握,班級中容易出現遲到、早退、上課睡覺等不良行為。
(四)學生心理出現兩極分化
雖然主要根據學生意愿分層走班,但不排除部分學生仍會產生“我是差生”“我是好學生”的思想。認為“我是差生”的學生可能會出現不良的心理,如自卑等,不利于其個人的健康成長;而認為“我是好學生”的學生則可能養成自高自大的性格。
三、分層走班制教學在科學課堂中的實施方法
(一)學生分層
這是首先必須要應用的一個實施方法。在一個班級內,學生的素質與學習能力往往參差不齊,因而教師可以按照學生在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將其分為三個層次:A層(成績較好)、B層(成績中等)、C層(成績較差)。但是對于這個層次的劃分,教師最好不要向學生公布,只要做到心中有數就行了,否則會打擊部分學生的自尊心。相應地,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則要針對這三個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并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考核。
(二)教學目標分層
教學目標分層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講解、示范、提問、測評、評價時,心中都要裝著每個學生,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
1.備課分層
即根據全班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制定出多個教學目標,從而使每一層次的學生都能掌握其實際能力范圍內的知識技能。例如,針對A層學生可以制定一些具有提高性和發展性的教學目標,即除了要求學生掌握課本上的基本知識外,還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對B層學生要以適當提高為教學目標,強調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學知識;而C層學生基礎較差,對學習存在畏難心理,因而對他們要制定基礎性的目標,以鼓勵為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變自卑為自信,逐步樹立起學習的信心。
2.課堂教學分層
教師在教學時,首先要保證C層學生能夠掌握基礎知識,然后再逐步講解一些中等難度的知識,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教師可以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輕松的氛圍中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并在原有基礎上向高層次轉化。例如,將3克硫黃放入足量氧氣中燃燒,充分反應后,求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質量。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A層——學習應用方程式解題,求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質量;B層——學習應用方程式求消耗氧氣的體積;C層——若將3克硫黃放入4克氧氣中,則生成的二氧化硫質量是多少?
(三)評價分層
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進行分層評價。即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應以他們獲得能力的過程作為考核標準,包括平時的學習狀態、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等,并且應根據他們能力發展的不同方向,區別對待來進行考核。
(四)采用“四段式”教學方式
1.自學
要保證學生自學的獨立性。教師在進行學前指導時,一定要一步到位,不能在學生自學及思考的時候打斷他們的思路。教師要變注入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參與,由單純傳播知識變為知能并重教學。在這個大前提下,讓學生學會自主觀察、自主思考,并能自主表達自己的思想。教師要讓學生最大限度地進行自主探索,將吸收新知識轉化成內化的過程。
2.互學
對于學生在自學中不會的問題,教師先不要急于給出答案,應先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來解決。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和大組。兩人小組的合作密度最大,效果也最好。對于教師所布置的學習內容,兩個人可以相互檢查,互相幫助;兩人小組無法解決的問題再通過大組來解決;如果大組仍無法解決,可通過全班討論解決。
3.導學
當學生在學習遇到困難時,教師要適當地發揮點撥的作用。原則上說,只要班里有一位學生能解決問題,教師就不要輕易插手,要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教師的點撥要非常準確、精練,要抓住主要矛盾,一步到位,讓學生有恍然大悟的感覺。教師點撥的作用是解決學生的疑難,規范學生的語言,擴展學生的思路,引領學生總結知識的內在規律,幫助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4.拓展
教師在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結構的同時,還要不斷引導學生尋找知識規律,歸納學習方法,讓學生可以自主學習課本之外更多的知識。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教材的理解與掌握,而且會讓學生終身受益。
通過以上方法的實施,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態度發生改變,學習成績也有提高。
【參考文獻】
[1]葉瀾.教育學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06.
[2]陸英.隱性分層次教學的探索[J].教學與管理,2002(09):49-50.
[3]沈兆良.走向創新的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周興銀.“分層教學,分類指導”之體驗[J].教育前沿(理論版),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