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光民
當前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效果并不理想,許多學生重理論輕實驗,實驗動手能力不強,創新能力更無從談起。這與當前以創新技術增強國家競爭力的社會環境不相符。因此,物理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設法激起學生進行實驗的興趣。筆者在教學中嘗試運用了以下方法,效果較好。
一、創設情境,吸引學生實驗
(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首先,做實驗時,要注意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培養學生參與實驗的興趣。例如,在探究“分子處于不停的運動中”時,我將一瓶香水打開,在教室巡回噴灑一遍,然后問同學們:“你們在我走過時,聞到了一股什么味道?”學生紛紛興奮地回答:“一股香味!”我接著問學生:“為什么你能聞到這么濃的香味?假如我不打開香水瓶,你們還會聞到嗎?我們聞到空氣中的香水味是什么物理現象呢?”這樣,學生探索未知奧秘的興趣自然而然就被調動起來。激起了強烈的求知欲望,有了探索的興趣,學生就自然會積極參與到實驗中去尋找答案。
其次,為了激發學生興趣,也可以借鑒“擴散的香味”中的經驗,采用課堂競賽、小組比拼、布置實驗作業等各種組織形式。例如,在講“氣體的壓強”時,教師在課堂上演示“瓶吞雞蛋”的演示實驗,提出“雞蛋能掉到瓶子里去嗎?”的問題,請兩位學生上臺操作演示,讓下面的學生分小組打賭,看雞蛋會不會掉到瓶子里。學生經過實驗,發現瓶子竟能吞下雞蛋,于是都想知道這是為什么。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回到課本,從中找出相關的物理原理。學生為了找到真相,自然興趣盎然。為了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我鼓勵學生回家自己親自做一次“瓶吞雞蛋”的實驗,以加深學生印象。
(二)眼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
在實驗教學中,各種實驗對于教師來說做起來輕而易舉,但是對于學生而言,為了再現某個原理的推理過程,或是再現某種物理現象而進行實驗,卻非輕而易舉的事。假如沒有教師的演示,只怕學生無從下手。教師進行多次重復實驗、演示,而學生眼看手不動,教學效果必然不理想。俗話說:“眼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一定的物理常識進行有依據的實驗。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驗得出了科學、正確的結論,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感,因而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更加高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水平,引導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如形狀不同的物體受到的浮力是否一樣?同一形狀的物體在水里、煤油里、花生油里的浮力一樣嗎?引導學生多進行此類生活小實驗,更易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什么現在的學生難以在實驗中創新?因為咱們的教學直接剝奪了學生實驗的機會。不經過實驗,不管是學習還是教學,都難有意外的收獲。
在教學中,要善于為學生提供動手實驗的機會。首先,學校要創設實驗場所,完善相應的實驗設備,為學生實驗提供便利。其次,教師可以將書本或生活中的一些實驗提前布置給學生,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設計實驗。再次,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在家里進行各種生活小實驗,通過觀察分析得出結論,并與其他學生展開交流合作,營造良好的科學探究氛圍。學生動手機會多,動手能力自然能得到提高,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三)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改換教材實驗,化難為易。有些教材實驗難以直觀操作,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科學處理實驗教材,對一些實驗進行改進,將一些過于繁雜、不易操作的實驗改換成簡單易操作的實驗。例如“短路”實驗,教材直接把導線連在干電池的兩端,通過電池發熱來表明短路的危害。這樣實驗可視性不強,學生難以理解短路的害處,知識點自然難以在學生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在做該實驗時,可以將兩節干電池當作電源,把電池、導線、開關串聯起來,在兩根導線之間接上一段錫箔紙,然后閉合開關,就可以看到錫箔紙發亮光、冒白煙等現象。這樣一來,短路的危害一目了然,生動形象,學生印象深刻,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自然高漲。
二、大膽運用邊學邊實驗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進行實驗的興趣
往常的初中物理實驗多數是教師邊講邊演示,學生在臺下觀看,教師演示完后,再讓學生進行動手實驗;而學生在進行實驗時,往往忘記了相關實驗步驟,或只記住實驗步驟,忽略了內在的物理規律,實驗效果不夠理想。如果能將絕大多數的實驗變為學生邊學邊實驗,多進行幾次實驗,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邊操作邊學習邊思考,實驗效果就能顯著提高。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建立專門的實驗室,在每張桌子上配置一套實驗儀器,使每位學生都有動手實驗的機會。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多做一些趣味性強的小實驗,讓學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學習物理,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對物理實驗的濃厚興趣。
例如做有關磁力的實驗時,可采取邊學邊實驗的教學形式。每位學生準備一小塊磁石、幾根大鐵釘和幾根小鐵釘,然后將一根大鐵釘與磁鐵相摩擦,再將大鐵釘靠近幾根小鐵釘,這時小鐵釘會瞬間被大鐵釘所吸引,緊緊地貼在大鐵釘上。最后教師向學生提問題:“為什么大鐵釘原來不能吸引小鐵釘,與磁石摩擦后卻能瞬間吸附許多小鐵釘?這是什么物理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利用這種現象能有什么創造發明?”學生邊學邊實驗,邊實驗邊觀察,邊觀察邊思考內在物理規律,從而達到了眼、耳、腦、手同時鍛煉的目的。這樣的趣味性小實驗自然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參與興趣。
三、適當運用多媒體演示實驗,激發學生進行實驗的興趣
教師演示實驗必不可少,但讓教師反復進行演示實驗既勞神費力,又未必能收到好的成效。如果能引進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教學效果必能有所提高。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動手實驗過程中出現的難點,運用多媒體演示具體操作過程。還可以運用多媒體演示內在物理規律的變化,化無形為有形,化枯燥為生動,化抽象為具體。如此既能有效突破物理實驗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使物理實驗課堂變得趣味盎然,又能降低學生動手的難度,極大地激發學生進行實驗的興趣。
比如教學“導體做切割磁力線的運動”這一內容時,可以用多媒體三維立體動畫演示模擬出形象的磁力線,演示導體做切割磁力線運動畫面。如此,學生能很容易感受到無形的磁力線的存在,激發深入探究其內在物理規律的興趣。
又如學習“能的轉化”這一內容時,學生不易理解能的轉化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演示汽車三維立體內在結構圖,通過動畫解說,讓學生明白汽車運動的大概原理:汽油燃燒的熱能使活塞進行運動,活塞帶動連桿,連桿再帶動別的設備,最終能量傳送到車輪,讓車輪與地面進行摩擦,然后汽車就能向前運行,實際是熱能轉為機械能的過程。學生通過多媒體三維動畫演示,明白了生活中的許多物品實際上都是利用了相關物理原理創造出來的,從而激發出學以致用的熱情。
總之,只有想方設法激起學生進行實驗的興趣,才能及時改變當前學生動手能力弱、創新能力不足的現狀,才能為我國未來發展儲備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沈偉云.例談初中科學教材中的物理實驗教學[J].中學物理(初中版),2014(06):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