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 鄭軼 李長云
特別關注
聚焦世界大冬會,透視中國大學冰雪運動發展
人民日報 鄭軼 李長云
站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申布拉克滑雪場,20歲的李天樂心中涌起一股巨大的榮譽感,這是他第1次代表祖國參加世界性比賽。僅僅幾個月前,他還只是一名熱愛滑雪的大三學生。“這是我人生中難得的一次經歷。”摸著衣服上的國旗標志,李天樂的激動溢于言表。
參加第28屆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的中國運動員,來自全國7個省區市的17所高校。值得一提的是,高山滑雪及單板滑雪部分運動員是通過第3屆全國大學生滑雪挑戰賽選拔而來,他們沒有任何專業基礎。淡化金牌色彩,深深扎根校園,讓更多像李天樂一樣的普通學生結緣冰雪,中國冬季運動的發展也將注入澎湃的元氣與動力。
1.普通大學生登上世界舞臺
就讀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李天樂是個北京小伙兒,3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第1次接觸到單板滑雪?!耙簧涎┑牢揖拖裰四?,瞬間愛上了飛翔的感覺?!睆哪侵蟮?個雪季,他每周都會準時去河北崇禮的萬龍滑雪場“報到”。飛馳的雪道上,技術與經驗一點點磨練出來,讓李天樂越來越成熟。
盡管拿到全國大學生滑雪挑戰賽單板滑雪平行大回轉的男子冠軍,但李天樂從沒找過教練或接受系統訓練,主要依靠視頻學技術。出征大冬會前的集訓,他跟著專業隊員一點點改動作、練旗門技術。以“業余”身份出戰,或許無法比肩有專業基礎的對手,但對于名次和成績,李天樂并不在意?!拔揖透约罕?,發揮最好的水平,回去再好好練?!?/p>
從大學賽事選拔、吸納優秀運動員參加大冬會,折射出我國大學生體育發展理念與人才培養的變化。從2005年中國大體協正式組團參加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以來,“淡化競技成績任務,重在學習、交流與鍛煉”的參賽目標延續至今,運動員們踐行著“交一個朋友,走進一所大學,參觀一所博物館”的要求,在賽場內外展示著中國大學生的良好形象。
來自北京大學的孫驥此次參加高山滑雪比賽,學醫學專業的他從沒想過有機會躋身如此高規格的賽事。通過與歐美高水平選手短短幾天的切磋交流,孫驥進步神速,甚至解決了困擾好久的技術難題?!案呱交┰趪鴥乳_展時間比較短,我們抱著學習的心態而來,希望通過自己的表現,吸引更多國內年輕人加入到冰雪運動中來?!?/p>
2.參賽高校突破地域局限
依山而建的麥迪奧高山滑冰場,海拔高達1900多米。1月31日,漫天大雪中,速度滑冰選手閻宇卓滑完女子1500米比賽,臉頰已被雪片打得通紅?!斑@是我第1次在室外比賽,下雪影響了冰面摩擦,比最好成績慢了不少?!彪m然有點遺憾,這個20歲的姑娘依然笑靨如花。
在閻宇卓的母校東北師范大學,速度滑冰是傳統特色項目,今年還組織了唯一一支高校隊伍參加了全國聯賽。“我之前練了10年的輪滑,后來才轉到速度滑冰,通過體育單招入校?!遍愑钭空f,學校的速滑隊共有十六七人,大家每天正常上課,只有早操和中午休息時間訓練,教練也是普通在校教師。
像東北師范大學這種非體育專業院校培養的“冰雪學生軍”,在出戰大冬會的中國代表團中越來越多。地域上也逐漸突破“東三省”的局限,擴展到北京、上海、新疆等地區。在中國大學生體育代表團副團長鐘秉樞看來,盡管大部分地區的學校受到資源、場地等限制,還沒有條件開展冬季項目,但類似于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在冰壺項目上的探索,就是一個可喜的趨勢。
依靠大冬會的賽事杠桿,撬動冰雪運動走進大學校園,既依托于我國冬季項目跨越式發展的背景,也是大學生體育與時俱進的選擇。李天樂在學校里組建了一個滑雪社團,每年都能招入七八十位新人,他說:“年輕人崇尚個性,更看重冬季項目的時尚感與挑戰性,現在參與大學生單板滑雪比賽的學校就有20多所。”而這股日趨旺盛的冰雪需求,正有待更多高校創造條件主動“破冰”。
3.產業前景給高校更多底氣
2月2日,阿拉木圖“冰宮”體育中心的女子冰壺賽場上,中國隊以7∶6艱難戰勝德國隊,終止了兩連敗。隊伍里的4個姑娘全部來自哈爾濱體育學院,從中專就開始練習打冰壺,算是同年齡段水平最好的一批隊員。“過去冰壺采取高集中度選材、高強度訓練的戰略,現在開始重視青少年的培養了,但二線隊員很難短時間接替上來。”哈爾濱體育學院校長朱志強說。
對于中國體育而言,“夏強冬弱”的短板,實則是大眾冰雪運動開展不均衡的寫照。盡管“北冰南展”計劃開展多年,但在很多地方始終未能形成相應的發展氣候。借助舉辦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機遇,實現“3億人上冰雪”的目標,不只出于夯實冬季項目群眾基礎的考量,更攸關健身方式的養成與國民體質的提升。在這一過程中,青少年的參與度至關重要,而學校體育將成為筑牢“金字塔底座”不可或缺的一環。
“冰雪運動對青少年來說,具有獨特的鍛煉價值,以前只在黑龍江的中小學和高校開展得比較好,在其他省市幾乎是空白。近兩年,北京、吉林、河北等省市也陸續推廣了冰雪項目進校園活動。”朱志強介紹說,以往冰球注冊運動員僅有200多人,現在激增至4000多人,其中一半來自北京,可見家長對冰雪運動的認知正在改變。
若以“3億人上冰雪”的大盤子衡量,冰雪人才供求的缺口巨大。冰雪產業的蓬勃前景,給予高校推廣冬季運動項目、開設相關專業更多底氣。以哈爾濱體育學院為例,除了培養出不少冰雪世界冠軍,普通畢業生無論是到商業冰場、雪場或俱樂部擔任教練,還是從事冰雪器材管理、維護等專業工種,都有不錯的出路。
“從參加大冬會的歷程來看,校園參與到冰雪運動的壯大過程中來,促進了體教有機融合,而在這種良性互動中,中國大學生體育也將打開一片新天地?!辩姳鼧姓f。
一枚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混合團體銀牌,是中國大學生體育代表團旗手許諾在第28屆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交出的成績單。此前在女子個人決賽時的一次失誤,讓這個20歲的江蘇姑娘哭了鼻子。不過,遺憾歸遺憾,許諾很快打起了精神,“通過這次大冬會,我也明確了接下來的訓練目標?!?/p>
盡管在出征前沒有設定具體的成績指標,而且一些項目由于備戰亞冬會,參賽陣容并不齊整,但透過大冬會這面鏡子,清晰可見我國校園冰雪運動的發展軌跡,這片沃土亟待進一步精耕細作。
1.摘金奪銀仍靠傳統強項
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派團參加大學生運動會都是以進入大學就讀的專業運動員為主。在教育部接手組隊工作后,開始淡化專業體育色彩,逐步向全職的大學生運動員傾斜。不過,在歷屆大冬會有能力摘金奪銀的,基本來自短道速滑、自由式滑雪、花樣滑冰等老牌強項,依然要靠傳統路徑培養的體育人才。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是中國在冬奧會雪上項目的突破口。由于技巧性強、危險性高,這一項目只在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佳木斯市以及吉林省開展。哈爾濱體育學院校長朱志強表示,該校除了與一些業余體校、傳統中小學校實行定向培養外,還從體操、蹦床和武術項目招收了大批可塑性強的選手進行專項培養。
很多學生運動員具有雙重身份,學籍在高校,訓練在專業隊。中國速度滑冰隊教練楊忠杰表示,“速度滑冰沒有10年的基礎不太可能達到高水平,這項運動在高校的開展也僅局限于東北地區,現代競技體育的發展趨勢一定是專業化的,目前依靠普通高校建立冰雪高水平運動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p>
參加大冬會單板滑雪平行大回轉的李妍銳來自中國農業大學,她練滑雪完全出于愛好,沒有經過專業訓練?!霸谫悎錾舷炔徽f技術,裝備上就能看出差距,專業的平行大回轉都是用競技板,我用的還是追逐板,連阿拉木圖的這種冰狀雪都是第一次滑?!崩铄J坦言,她在國內參加業余比賽拿冠軍是家常便飯,但在大冬會舞臺上卻覺得自己還像個“小學生”。
2.校園人才儲備還有差距
在本屆大冬會已經結束的越野滑雪比賽中,中國隊選手成績最好的在十幾名左右,大多數都在三四十名開外,這基本是實力的體現。作為冬季基礎大項,越野滑雪在國內尤其是大學校園的參與度很低,與歐美體育強國追捧“雪上馬拉松”的氛圍形成鮮明反差。
在瑞典、挪威等國家的大街小巷,扛著滑雪板的青少年隨處可見,冰雪運動已然融入大眾生活。其實,在我國黑龍江、新疆、內蒙古等地區,冬季雪期并不遜色國外,但訓練水平的滯后、后勤保障的不利、參賽機會的局限,使得我國越野滑雪水平始終在低位徘徊,甚至出現人才斷檔。本屆大冬會,俄羅斯隊專職給雪板打蠟的人員就有十幾人,僅此一個細節就可見我們的差距。
這種并不意外的落敗,也出現在大冬會的冰球賽場上。中國男子冰球隊首戰以0∶22慘敗給哈薩克斯坦隊后,又接連以懸殊比分負于捷克隊和瑞典隊。這支冰球隊的隊員基本來自哈爾濱體育學院,剛剛達到參賽人數不能低于17人的門檻,在球員選擇上沒有太大余地。朱志強表示,盡管民間建立了不少冰球俱樂部,但水平還處于業余愛好者層面,短期內很難輸出高水平人才。
與國內僅有一支冰球學生軍對比,加拿大隊的選材范圍是近10萬名大學冰球運動員。據該隊主教練弗拉納根介紹,加拿大的大學冰球隊多達幾十支,出戰大冬會的資格要基于大學聯賽的賽季表現、大學教練推薦等多重考量。正是校園冰球厚實的“金字塔底座”,才成就了加拿大冰球的長盛不衰。
3.冬季項目布局需要完善
“對大學體育來說,冬季項目確實是短板。整體競技水平不高,參與的學生數量不夠多,分布也不均衡。大體協每次參加大冬會組隊,選拔完全依靠學校體系培養的運動員比較難。”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專職副主席薛彥青坦言。
為了擴大冬季項目的院校布局,大體協近幾年支持南方有條件的高校開展一兩項冰上運動,參加世界比賽時組隊也向南方高校運動員適當傾斜。同時,借助籌辦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契機,將北京、河北作為重點區域發展。下一步,大體協將研究如何利用新疆的冰雪條件,建立大學生冬季項目訓練基地。薛彥青表示,“在東北地區和新疆發展雪上項目,南方發展冰上項目,這個布局就比較完整了。”
按照冬季項目的競技特點,人才培養周期一般較長。在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競賽管理部副主任胡京敏看來,大學階段不一定直接出成績,而是作為人才培養的一環?!跋葦U大參與冰雪運動人口的基數,再通過學校賽事和運動隊提升水平,讓一部分有天賦、拔尖的體育苗子涌現出來,高校也自然成為競技體育的另一個后備人才庫?!?/p>
已經完成了全部比賽任務的許諾并沒有離開阿拉木圖,而是留在大運村進行體能訓練,她也會到賽場為隊友們加油。她曾說,每個人都有兩個口袋,一個揣著夢想,另一個揣著行動。第一次大冬會的征程已經結束,但為了心中那個站上冬奧會領獎臺的夢,許諾還想在跳臺上飛得更高、飛得更美。
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的這些日子,哈爾濱體育學院校長朱志強奔波于各個賽場,看著中國運動員頑強拼搏的表現,他頗感欣慰。在參加第28屆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的中國軍團中,63%的運動員來自哈爾濱體育學院。
不過,像哈爾濱體育學院這樣形成冰雪運動氣候的高校,目前在全國范圍內寥寥無幾。即便在冬季項目普及程度最高的東北地區,開設冰雪專業或組建冰雪運動隊的高校也不普遍?!艾F在,籌辦2022年北京冬奧會,為推廣普及冰雪運動提供了良好機遇,更多學校借此加入到推廣冰雪運動的行列中來,未來將大有可為?!敝熘緩娬f。
1.場地師資短板亟待補齊
距離哈爾濱體育學院本部約100公里,坐落著占地面積260萬平方米的帽兒山冰雪教學訓練基地。作為全國唯一全面開設冰雪專業的高校,完善的場地設施、強大的師資隊伍、一流的科研團隊,成為哈爾濱體育學院不斷培養高水平冰雪人才的支撐條件。哈爾濱體育學院不僅成為我國歷屆大冬會參賽的“頂梁柱”,也直接為國家隊輸送隊員。
但對大多數高校而言,目前連開展冰雪運動的基本條件都不具備。望著本屆大冬會的麥迪奧高山滑冰場,中國速度滑冰隊教練楊忠杰感慨:“這種室外冰場我當年經常滑,現在的運動員已經很少接觸了。東北地區的高校還有條件澆冰上課,別的地方受氣候限制,沒有場館設施又何談上冰雪?有一部分高校推廣輪轉冰,但剛剛起步,占的比例還很小?!?/p>
如果說,場地設施和器材的“短板”能靠政策的傾斜、資金的投入在短期內有望破解,冬季項目師資的匱乏才是制約冰雪進校園的最大難關。朱志強算了一筆賬,要實現“3億人上冰雪”的目標,如果按2000人配備一名教練來算,至少需要15萬名教練。哈爾濱體育學院就算一年有1500個畢業生,還要多少年才能補齊?大學都開設冰雪課不現實,目前高校冰雪教練的缺口很大,水平也相對較低。
為了破解師資難題,中國大體協在支持體育類院校培養冰雪教師的同時,還希望選派一部分優秀冰雪教練到國外集中培訓,學成回國后再傳授、培養其他教練和體育教師,一層層向基層輻射?!爸袊篌w協已經與法國大體協簽署協議,爭取今年先選派20人左右,這種方式沒有先例,需要一步步摸索著來?!敝袊髮W生體育協會專職副主席薛彥青說。
而政策上的引導與支持,則是一線冰雪人最為期盼的。2016年11月,《冰雪運動發展規劃(2016—2025年)》正式印發,在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培養后備人才、冰雪運動教師等方面做出規劃。楊忠杰呼吁:“現在還沒有冬季項目的綜合性學生運動會,如果能盡快創辦,就能以競賽為抓手,調動更多學校開展冰雪運動的積極性?!?/p>
2.人才培養機制至關重要
在阿拉木圖“冰宮”體育中心,前來觀看冰壺比賽的觀眾絡繹不絕。這個被稱為“冰上國際象棋”的項目,完全在室內進行,看上去很適宜在高校推廣。但中國女子冰壺隊教練岳清爽坦言,培養一名冰壺運動員需要6-8年,才有可能參加正式比賽,運動員必須從中小學就開始接受訓練,目前國內也只有哈爾濱體育學院和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各有一條冰壺道。
冬季項目人才培養周期長的特點,決定了高校冰雪運動不能孤立開展,向下要對接中小學,向外對接體育系統的專業隊。薛彥青說,“像美國都是在高校選拔高水平運動員,學校招收體育特長生具有自主權,對學生的吸引力很大。如果我們能有一些政策方面的突破,比如加大冰雪特長生的招收力度,就能帶動更多中小學辦冰雪特色隊?!?/p>
在瑞典中小學,孩子們的冰球課都是在俱樂部完成,政府定期給家庭發放消費券,鼓勵家長帶孩子去俱樂部訓練。在我國的北京、上海等城市,冰球、滑雪、花滑等民間俱樂部近幾年發展迅猛,單板滑雪運動員李天樂平時參加的玩單板俱樂部,擁有五六百名會員,20多歲的年輕人占主流,每次活動能有200多人參加。
這股從民間自發涌動的冰雪潮流,賦予學校開展冬季項目更多路徑。中國大體協曾設想與德國漢堡合作,讓有條件的學校,以社會俱樂部為平臺在青少年中普及冰雪運動,從而形成一個遍布全國的網絡。在朱志強看來,我國絕大部分冬季項目還沒有市場化,除了從人才培養機制上“破冰”,俱樂部和協會的發展至關重要。
“大學與職業俱樂部銜接也是一種趨勢。比如上海對外經貿大學設立了冰壺隊,如果建有冰壺俱樂部,學生運動員畢業后的職業發展仍在俱樂部,項目就會延續下來。”首都體育學院校長鐘秉樞說。
3.冰雪文化尚需長期積淀
從申布拉克滑雪場沿山而下,中國單板滑雪隊領隊韓雙啟一邊走一邊給隊員們分析著比賽得失。單板滑雪的幾個項目中,我國開展最早、有奪冠實力的是U型槽,可惜這次大冬會沒有設項?!案鷼W美國家相比,我們差距最大的是冰雪文化,競技上或許短期能突破,但這種底蘊是要靠時間來積淀的。”韓雙啟感慨。
在阿拉木圖,當地民族的文化象征中就有雪橇、滑雪板的存在。春秋滑冰、冬季滑雪,不僅是每個高校的慣例,更成為家庭的傳統。雖然除了體育學院,當地普通高校并未設置專業冰雪賽事或隊伍,但對冰雪的熱愛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
而參加大冬會的過程,讓薛彥青越來越感受到,體育絕不是某一部門的事,整個社會體系都應融入其中?!斑@些年,大眾對體育的認知正在改變,體育塑造人格、培養協作精神等功能凸顯,在校園推廣冰雪運動的落腳點,是把體育作為一種教育手段。擴大了金字塔底座,到了一定階段,競技體育人才的冒尖自然水到渠成?!?/p>
與此同時,一些困擾多年的人才培養機制障礙也有待突破?!爱斍皩W校體育體系與國家青訓體系、職業體育體系之間仍存在沖突,在13-21歲年齡段,體、教兩個賽事體系互不兼容,甚至出現參賽身份的矛盾?!辩姳鼧姓J為,一個合理的結構是:教育系統、體育系統與社會組織有機融合,共同形成一條向上流動的人才機制。相比于夏季項目,目前大多數高校尚未開展冬季項目,恰恰是建構新體系的契機。
在“3億人上冰雪”的藍圖中,高校不能缺位,更要發揮先鋒者的作用。當更多青少年走進大自然、結緣冬季運動,中國的“冰雪路”也將走得更寬廣。
(注:本文題目為編輯部后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