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鑫

【摘要】智慧課堂的創生首先體現為對文本的重視,關注文本的獨特性,從而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選擇,要“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同時要關注學情尺度,了解學生的興趣點、障礙點,于此基礎上進行有效適切地教學內容的確定和創生。文本獨特性和學情特點是確定教學內容的兩個基點,這樣做的目的是以科學有效的教學內容創生智慧的課堂。
【關鍵詞】教學內容 創生 智慧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6-0044-02
創生智慧的課堂是以完善學生的人格成長,促進學生的智慧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的理想課堂。智慧課堂的創生首先體現為對文本的重視,暨對教學內容的有效選擇,要“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充分立足于文本提供的情景知識,有機整合教學資源,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粗淺認為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的創生要建立在充分關注語文學科特性及學科目標的基礎上,充分認識學生的學情尺度,根據目標的設定來明確集中地創生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的教學內容。這樣就可以避免隨意地創生或者僵硬地為了創生而創生的亂象出現,從而達到以人為本的真正意義上的創生智慧課堂了。
一、回歸語文本位,關注文本獨特性,是語文教學內容創生的前提
教學內容的確定,解決的是“教什么”的問題。聚焦到閱讀課,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分析一般分兩個維度:內容與形式。前者一般包括了文章大意概括、人物形象(景物特點)分析和主題歸納、寫作意圖把握等方面,后者則大多涉及主要的表現手法、結構特點和語言特色等方面。如果我們僅僅是按照常規的教學內容確定的方式,忽視文本的獨特性,那么教學內容的確定如下:
(1)內容:1.梳理故事情節,了解內容大意;2.分析“老頭子”形象(愛憎分明、智勇雙全);3.把握小說主題(歌頌了抗戰時期人民的樂觀豪邁和昂揚斗志)。
(2)形式:1.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2.體會人物描寫的作用;3.體會細節描寫的作用。
假設遵循以上教學內容,這節課的教學效果一定會大打折扣。我們可以就此追問幾個問題:“老頭子”與別的抗日英雄形象有何不同?這個英雄故事的獨特性何在?這篇課文的閱讀價值在于用故事引導學生體會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那么,這篇課文與其他同類題材的作品(如《七根火柴》《一件軍大衣》)在教學價值上完全等同了,還有入選教材的必要嗎?
因著這幾個問題,我們重新審視本文教學內容的確定,在開掘文本的內容和形式方面的教學價值之基礎上,還應該注意什么?那就是這篇文本的獨特性。為了表達特定的主題,作者要在選材、構思和語言風貌上別有匠心地下一番經營功夫,我們在教學中如果能敏銳地開掘出這些“獨特性”,教學內容的選擇勢必呈現新的局面:
內容1.梳理故事情節——體會故事敘述者的角度:敵人封鎖嚴密(炮樓、炮火、監視、提防),一個干癟的老頭子,整天自如地穿梭蘆花蕩——護送大菱和二菱進葦塘找部隊——大菱受傷——老頭子赤手空拳誘殺鬼子報仇。
內容2.概括故事大意——領會主人公身份設定的意圖: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的歲月里,在充滿詩情畫意的蘆花蕩里,一個干癟的老頭子,自如穿梭著,他讓抗日將士感到快樂,讓日本鬼子感到膽寒,他自信、自尊、有柔情、有熱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魚鷹。
內容3.分析“老頭子”形象——理解其對敵態度的前后轉變: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的歲月里,在充滿詩情畫意的蘆花蕩里,一個干癟的老頭子,自如穿梭著,他讓抗日將士感到快樂,讓日本鬼子感到膽寒,他自信、自尊、有柔情、有熱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魚鷹。
內容4.把握小說主題——思考戰斗故事不寫戰斗場面的目的:蘆花蕩本不缺少優美的風月,但戰爭讓人們忘記了注視身邊的美景,作者用輕巧的筆淡化戰爭,制造輕松,讓讀者的目光更多地停留在蘆花蕩的美景上,小女孩在經歷戰爭后依然表現出的天真活潑上,讓詩意的心靈撫慰戰爭的創傷。
形式1.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感受故事發生背景的詩意氛圍:“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到這樣深夜,葦塘里才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葦子還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鉆,目標好像就是天上……”,沒有硝煙彌漫,沒有戰火紛飛,只有月夜的寧靜美好;看不到戰爭的影子,有的是玩耍的快樂,蘆花蕩竟然成了釋放苦悶的樂園。整篇文章中的米香、魚香、荷花香、蓮蓬香,編織蘆花蕩的斑斕色彩。
形式2.體會細節描寫的作用——烘托人物形象增強文章生動性:“趴在船邊,用兩只小手淘著水玩。她隨手就淘了一把潑在臉上,她痛痛快快地洗著·……”小女孩天真活潑躍然紙上了。在戰爭的洗禮中,孩子依然能夠保持一份童真、童趣,給殘酷的戰爭的死寂帶來一絲活力和希望,對受創的心靈慰藉是多么必要呀!
形式3.朗讀景物描寫的語句——體會遣詞造句的詩化風格:“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寫出了水的晶瑩清澈和白洋淀自然環境的優美;“到這樣的深夜,葦塘里才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他們是緊緊藏到窩里躲避炮火去了”說明蘆葦蕩處于日寇占領、嚴密的封鎖中;“葦子還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鉆,目標好像就是天上”寫出在戰爭環境中頑強的生存姿態。
基于新的教學內容,學生從課堂上獲得的教益就不僅僅局限于感知英雄形象、體悟革命精神,以及從應付考試角度得來的幾個知識點了。他們會在人性的層面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懷,去正確、辯證地關注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傷害。基于文章在內容與形式上的獨特性,對教學內容做重點處理,無疑有助于加強學生的文學體驗,激發他們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和對傳統文化的浸潤與傳承。
二、學情尺度,是語文教學內容創生的底線
語文課程能力或素養目標,往往并不直接、具體地規限課程與教學內容,課程目標的達成與教學內容的設置之間存在著種種較為復雜的關系,為了達成課程目標需要教師根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選擇或創生合適的教學內容。針對不同的學生,選擇或創生有所差異的語文教學內容,從而使他們逐步達成共同的課程目標,這是創生智慧課堂的底線。
根據教材編寫組提出的教學指導建議,每個年級閱讀的教學重點都是不同的:
也就是說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也不是由教材一個要素決定的,還涉及到學生認知發展階段性的問題。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的確定要著眼于學生的興趣點、障礙點、發展點,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而不是僅僅滿足于完成教學任務或教學計劃。
按照教材編寫組提出的教學指導建議每個年級閱讀的教學重點這個目標和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在不同的年級,教學內容的確定就要有差異,不能統一而論。以《蘆花蕩》為例,六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對未知的知識充滿好奇,但缺乏對事物的整體認識正確評價,針對這個年齡段的特點,教學內容就只需理清文章的故事情節,分析老頭子的人物形象談談自己閱讀文章的感受就行了;七年級的學生逐漸要求獨立,開始慢慢變得成熟,對事物判斷還不全面,在確定教學內容的時候,不能僅限于整體感知,要抓住重點、學會評價,就要增加分析小說的環境描寫了;八年級學生更加成熟理性,已經有自己的評價標準了,對同樣的教材,內容確定就要符合學情的需要,可以更進一步分析文章的寫作意圖,以此來訓練學生的理性思維;九年級則要在八年級的基礎上品味詩意的語言表現形式,來讓學生理性、客觀、有主見地評價文本的閱讀價值。因此,我們不能過度創生,不顧學生的認知實際發展情況,盲目創生。如果這樣不但不會創生智慧,反而還會阻礙學生的正常發展了,那將是得不償失之舉。
綜上可見,創生智慧的語文課堂就是知識、能力與美德的綜合體。認真研讀文本,關注文本的獨特性,結合學生的學情特點,從文本中選擇合適、有效的教學內容去傳遞知識、培養能力、建立美德,就尤為重要。文本獨特性和學情特點是確定教學內容的兩個基點,在這個基點上,讓教師多一些教學智慧,深入研讀文本,確定切實有效的教學內容,圍繞著創生智慧的教學內容,讓語文課堂洋溢著智慧火花的碰撞,在碰撞中學生快樂地收獲智慧,以此來真正意義上實現創生智慧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