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容
【摘要】“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教育教學改革提出的明確要求,在進行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加強創新教育已然成為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題中應有之意。小學語文作為教育體系中的一門基本學科,這里的基礎不僅是指知識基礎,更是指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思維的基礎。換句話來說,小學語文自身就是一門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科目。因此,我們需要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立足小學語文教學特點,采取多樣化的手段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此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出合格的人才。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核心素養 素質教育 創新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6-0058-02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我國的教育領域需要加快“核心素養體系”建設。學生的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開展中能夠獲得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其綜合表述為九大素養,即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其中就國家層面來說,最為突出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在組織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我們需要從現代教育目標出發,實施創新教育,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培養創新精神呢?
1.環境“活”,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組織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從課堂環境入手,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為學生營造出一個輕松、自由的氛圍,使其能以開放的心態自主發散思維,激發創新意識。我在活躍教學氛圍的時候,一般會從寬松氛圍營造和創新氛圍營造這兩個構建課堂的“大氣候”和“小氣候”入手:
(1)營造寬松的氛圍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輕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可以使學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在開放性心態的影響下,學生才能對教學內容感興趣,而且和諧的課堂氛圍也是學生進行創新的前提。在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開展中我發現,要想營造出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首先需要從學生本身出發。這主要是因為素質教育的本質是“主體教育”,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中得到充分保證是培養學生創新的根本。由此,教師在組織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給予學生極大的尊重,在課堂上真正地將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發展的個體,引導學生充分發揮其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同的形式來開展創新活動。然后,教師還要從自身教學素養出發,利用和藹的微笑、柔和的語調等情感紐帶來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以此使學生產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
(2)巧設創新氛圍
探究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亦是有效激發學生創新的基礎。因此,教師在組織小學語文教學的時候,需要根據學生的好奇心來探析教材內容,并利用情境創設等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以此可以將內隱的學習需求轉變為外顯的學習行為,有利于創新精神的培養。
2.技巧“活”,發展創新思維
學生的創新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師創新意識的影響。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利用創新手段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思維,收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1)巧引導
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掌握扎實的教育理論知識,還要對學生進行分析,以學生的認知能力為基礎來創設能夠有效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教學環節,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活動。這里的引導主要是指教師要在極具思考性的知識點上進行引導,如此學生才能發散思維進行想象。比如,我在講《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內容的時候,會問學生:“你認為這是一對怎樣的父子?”然后學生在主體性充分發揮作用的情況可以結合文章內容和自己的理解暢所欲言。如此,學生的思維可以自由發展。
(2)重實踐
語文不僅是一門知識學科,更是一門實踐學科。因此,教師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時候需要創設生動的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在活動參與中敢說、感想、敢做,以此為創新精神的培養打下基礎。為了實現這一點,我一般會在課堂教學中“見縫插針”地給予學生實踐的機會,如在學完《秋思》之后,我讓學生根據自己對秋天的印象寫一首詩;學完《難忘的一課》之后,我讓學生寫一篇感想或談自己難忘的一課;學完《桂花雨》之后,我組織學生辦與此有關的黑板報……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生踐行所學的知識,鍛煉技能,掌握創新的本領。
總之,我們在組織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從素質教育入手,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落實到教學實踐中,通過和諧氛圍的營造、多樣化教學活動的創設來實施創新教育,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心理和行為上為學生提供創新的機會,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參考文獻:
[1]謝玉梅.基于素質教育背景探究創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J].語文建設,2013.
[2]唐現弟.淺談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創新教學的開展[J].求知導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