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燕
【摘要】當前高校中的英語教學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雖然有可取之處,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于人才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的需要,因此就需要將新興的多媒體教學方式和傳統的教學方式相結合,發揮出二者的優勢,并做到相互補足,從而更好地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實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 傳統教學模式 多媒體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6-0122-01
一、大學英語教學現狀
當前我國高校的英語教學中不論是在教學模式上還是教學內容上都存在一些缺陷。當前英語課堂普遍學生過多,像一個教學班級中有五十多人是很常見的現象,因此就出現了學生過多,而教學資源有限的現象。并且很多的高校英語教學模式都無法擺脫一些桎梏,學生在學習時之能處于被動的狀態。傳統的教學模式雖然已經經歷了數十年的探索,在教學實踐上有很大的優勢,但是一些缺陷還是阻礙著教學的正常開展。教師在教學時往往處于主體地位,和學生之間沒有充分的互動,因此學生也就無法更好地參與到課堂中來。
教師在采取“填鴨式”的教學過程,往往只是在課堂上講課,關注的只是書本上內容的教學,但是卻沒有為學生的學習營造出積極的課堂氛圍,學生長時間處于較為枯燥的學習環境中,久而久之就會對英語學習產生一定的抵觸情緒。再加上教師的教學手段較為單一,教學過程也不夠靈活,為了趕進度加大對教學的任務,使學生在課下也有很大的負擔。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需要用一種有效的方法和傳統教學模式進行結合,發揮彼此的優勢,更好地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一)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有效地通過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因為很多時候英語的學習都較為枯燥,對于學生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能提起充分的興趣,那么就能更好地調動自身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質量。這種聲、像、畫等都是學生較為感興趣的事物,如果僅僅靠傳統說教的教學模式,教學課堂將會變得非常嚴肅,并且學生也會變得死板,學習也就是按部就班。通過多媒體將英語中蘊含的魅力充分體現出來,并且將新穎性和趣味性同時展現給學生,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進而讓學生在學習中化被動為主動。
(二)更加直觀的展現教學內容
要想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就需要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并且能夠掌握所學知識才能培養自身的語言能力。但是就目前的英語教學現狀來看,由于英語的內容比較多,學生對于學習目標也不是很明確。多媒體教學能夠將英語中靜態的知識轉化為動態的圖像。由于學生對于視覺的敏感性甚于聽覺,因此多媒體能夠將英語知識以圖像呈現出來就能更好地提起學生的興趣。
(三)教學手段更加靈活
傳統的英語教學方式就是教師在講臺上教學,學生在下面聽,在這種情境中教師是主體。而新形勢下隨著新課改在全國范圍內的廣泛開展,對于學生的素質要求更高,因此就需要在教學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多媒體進行教學就可以更好地與學生互動,創設符合學生特點的情境,更好地實現教學過程中的“學”。多媒體教學還能讓教學手段更加靈活,教師的教學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來進行設計,為更好地提高教育質量提供了優秀的平臺。
三、實現傳統教學與對媒體網絡教學相結合
想要更好地提高高校英語教學的效率,短時間內無法將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弊端進行改革,但是可以通過將多媒體教學與傳統的教學相互融合的方法來提高教學質量。教師要注意多媒體教學使用的時間,而不應該將其代替傳統的教學。必讀在對學生進行聽、讀教學時,記憶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通過圖文并茂的課件為學生展示更加豐富的內容,學生對于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也會更加感興趣,從而更好地培養自己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而且由于傳統教學中對資源的限制較大,但是多媒體教學就可以很好地彌補這一缺點,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為學生開闊眼界打下了基礎,并且可以幫助學生自主學習。
四、結束語
英語作為一門重要的交流語言,需要我國高校對相關教學工作予以重視。當前社會對于人才的素質要求更高,也就需要學校為培養人才投入更多的精力。為了更好地跟國際接軌,就需要高校針對其英語教學模式中的弊端進行改進,同時要結合多媒體教學的優勢,讓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相互補足,這也是當前大學英語想要突破桎梏的最佳選擇。
參考文獻:
[1]絡多媒體環境下理工類大學生英語學習焦慮研究——基于網絡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的對比研究[J].曾小珊,劉秋月.外語電化教學.2012(05)
[2]多媒體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新課型實踐研究[J].劉曉光.中國電化教育.2010(01)
[3]多媒體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綜合課程研究性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J].豐玉芳,蔡玲.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11)
[4]多媒體網絡環境下對英語專業本科教學的反思與改革的構想[J].謝友福,孫飛鳳.外語界.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