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慶+趙文華+孟祥軍

【摘要】高等數學課是中醫藥院校一門重要的基礎課,對于培養學生抽象思維、邏輯推理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實踐,文章分析了中醫藥院校高等數學教學的現狀;結合專業教學特點和培養目標,以學科競賽為依托,激發學生學習高等數學的熱情,讓學生感受到高等數學的實用價值,逐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中醫藥院校高等數學的教學改革提供了參考建議。
【關鍵詞】中醫藥院校 高等數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6-0141-02
引言
在高等中醫藥院校,高等數學作為一門公共課程被廣泛開設。在高等數學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數學教師傾向于灌輸數學定理和公式,忽視對數學概念、方法等形成的發展演繹過程;傾向于關注抽象經典的理論結果,忽視數學教學的文化層面;導致了大學生對高等數學的學習產生了抵觸情緒,認為其晦澀難懂,不愿意學。針對上述問題,如何讓學生消除恐懼心理,激發學生對高等數學的學習熱情,如何讓學生感受學有所用成為了我們教學研究的重點。以我校生物醫學工程本科專業學生進行了實驗教學,探討對高等數學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近幾年來,我們通過對教學的不斷改進,總結出“現代教育、競賽教育、個人教育”的數學教育模式,即通過不斷改革運用現代化的教育方案、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對每個學生針對其個人情況進行精細化教育的高等數學教學改革方案。通過運用此方案,我校生物醫學工程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學習熱情獲得了顯著提高,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方面取得了成效。
1.教學改革實踐
1.1優化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情境。
有效的教學方法不僅僅是老師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讓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在高等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入工程實際問題,老師對具體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對用到的定理作相應的講解,讓學生學了能用、會用,讓應用知識這條主線貫穿于數學教學全過程中。
1.2優化課程教學過程,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培養創新能力。
高等數學課時少內容多,為了讓學生更好的了解這門課,我們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將教學內容分配為三部分:一部分在課堂教學中講解,一部分讓學生在課外自學,一部分通過討論課的形式進行講解。第一,拋棄了傳統粉筆與黑板的教學方案,應用多媒體教學方案。因高等數學往往比較抽象,應用多媒體教學能充分直觀、生動形象的展示數學公式的推導過程,可以提升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如: 講極限、定積分、重積分的概念,以及介紹切線的幾何定義時,通過計算機在圖形上對過程的動態演示,有助于學生的理解接受。第二,構建了高等數學網絡學習平臺,如圖1所示。主要采用搭建云服務器,應用“Edusoho”的解決方案,上傳錄制好的課程視頻、課程文檔等資料,方便同學們在線學習。另外開發了高等數學網絡課程評估測試平臺,建立了高等數學試題庫,可以進行網絡測試,對同學們進行考核評估,并給出具體分值,以及答案詳解等。利用“Discuz!”技術建立了高等數學學習論壇,設有數學難點答疑、詳解等。利用“Discuz!”技術建立了高等數學學習論壇,設有數學難點答疑、數學知識庫以及高等數學各章討論區,同學們可以在里面提出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有專門輪流值班老師給予解答,同學們也可以在數學知識庫模塊中下載、瀏覽海量有關數學的資料,另外同學們也可以自己在相應討論區中進行討論,這非常有利于學生對高等數學知識的全面掌握。第三,借助新媒體進行高等數學課程學習。通過開設相應的學習公眾號,同學們的學習熱情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學們也向課題組提出了一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課題組成員進行了仔細研究并加以改善。
1.3競賽教育。
以我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為例,針對高等數學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我們主要是采用開設數學建模課程、舉辦高等數學賽前培訓班、積極組織動員學生參與數學建模競賽、舉辦高等數學經驗分享會等。我們主要組織學生參與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國大學生醫藥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工數學建模競賽、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等,這些大賽命題方式非常靈活,它們不僅需要參賽者有著扎實的數學基礎,而且都非常強調通過創新的思維去理解與解決實際問題,而且這些問題都非常有意義。
2.主要創新點
2.1教育理念的創新。采用了創新性教育和實踐化教育。創新性教育: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貴在創新,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本科教育就必須是鼓勵創新的教育。創新不僅是一種能力,它更是一種品質。高等數學教學改革方案中的許多設計,根本目的就是使學生在學習階段就能獲得一種創新品質,從而為日后的創新能力、創新習慣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實踐化教育: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本科教育的學習離不開實踐活動,高等數學教學要擺脫純理論式的說教,除了引入實踐教學以外,別無它途。學生實踐能力的獲得,不能靠閉門造車,培養模式的設計,也必須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或平臺。
2.2教學模式的創新。既整合了傳統模式中的高等數學課程內容,又充分利用互聯網的課程資源優勢,創設了許多旨在促進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鼓勵其個性發展的特色課程,從而使新模式的高等數學課程設置體系更科學、結構更合理、目標更明確、效果更顯著,尤其是對于促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更快地適應工作需要,有著更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參考文獻:
[1]劉國繁,曾永衛.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下教學質量保障和評價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11(21).
[2]黃剛.高等數學教學與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的對接[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5,(3).
[3]向昭銀,黃廷祝.研究型教學融入數學分析習題課的教學原則[J].大學數學,2012(8).
[4]趙麗艷,鄒棟.高等數學實施探究性教學模式教學效果評價模型分析[[J].黑河學院學報,2014,5(4):59-61.
[5]向中義.高等數學分層教學效果評價模型[[J].新課程研究(中旬―單),2015,(4):27-28.
作者簡介:
馬志慶(1964.01-),男,漢族,山東省膠州市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醫學圖像處理與分析。
趙文華(1968.06-),女,漢族,浙江省諸暨市人,本科,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計算機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