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環境工程微生物學是高校給排水等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本文結合理論課程的教學體會和給排水工程專業的特點進行教學討論與實踐,通過多形式、參與式教學,激發學生對環境微生物學理論知識的興趣與自學能力,提高理論課程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環境工程微生物學 課程教學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6-0176-02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是高校給排水等專業非常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是各種污染控制生物技術的理論基礎。通過這門課程開設,讓學生能夠較為系統地了解微生物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同時掌握基本的試驗操作技能與檢驗方法。
筆者嘗試在有限的教學課時內,對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理論課程教學模式進行探索與優化。
一、優化課堂教學內容
(一)優化授課內容,突出理論與工程應用相結合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理論知識涉及內容范圍廣,課本教學內容比較零散,而且與有機化學、生物化學等學科的聯系很密切,這就要求有針對性、選擇性的教授課程知識。
目前高校所用該課程教材內容主要分微生物學基礎、微生物在污染控制中的作用兩部分[1],前者是后者的理論基礎,后者則是前者的工程應用。微生物基礎中微生物的形態與結構、培養、代謝等內容比較抽象,介紹過多容易與細胞生物學、微生物生理學等專業課內容重復。對污染控制方面如果在具體工藝過程用時過多,容易重復污染控制工程的課程內容[2][3]。此外,課程中與其他課程內容交叉過多的內容不深入講,避免學生在單一知識點上投入過多精力。把革蘭氏染色技術等與實驗課程相關的知識調整到實驗課上講授,節省理論課教學課時。綜上所述,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在課程體系與內容體現出主次,去掉與其他學科重復性高、交叉性復雜的內容,增加學生本專業相關的應用性知識,注意知識單元的邏輯銜接,前后順序微調,使得課程結構合理,體系統一,重點突出。
對于給排水專業而言,扎實基礎知識之上,應該更注重工程的實際應用。課堂教學中,筆者結合本教研室承擔的工程科研課題,通過實際身邊的工程研究案例來講解生物除磷、生物脫氮、廢水厭氧生物處理、污泥的處理與處置等技術,提高學生對工程實際應用的認知。
(二)擴充前沿技術,開拓學生思路
近幾年來國內外在環境科學與工程方面的科學研究有很大的進步,新的概念和新的科學技術不斷涌現,但是課堂教材內容往往處于滯后狀態,這就需要教師時刻了解當前微生物學的發展動態[4],及時將較為前沿的技術、成果以及熱點,合理的穿插在自己的教學內容中。如H7N9病毒的傳染與防治、利用時空變化控制溶解氧的SBR與MSBR的處理工藝等,前沿知識有利于學生把握本課程發展趨勢,開拓思路。
二、教學方法探索
(一)結合研究課題增加課堂興趣
理論教學比較抽象,特別是微生物學基礎,學生剛接觸課程時很難理,從而失去課堂聽課興趣,造成基礎知識不扎實,也影響了后續工程應用內容的教學。所以在學生入門階段增加學生興趣很重要。
(二)互動性教學促進學生參與
把前沿技術、工程科研課題引入課堂教學增加學生興趣的教學實踐中,筆者還嘗試促進學生參與的方式,嘗試互動式教學模式,針對課程當前知識點,以不設限制的開放性作業形式,鼓勵學生課后通過網絡文獻調研、圖書館查閱等形式,對所學知識點進行補充與延伸,對于調研內容豐富、有一定獨立見解與分析能力的學生除期末總評酌情加分外,以談話、討論等形式讓這些學生在一定課堂時間內講述調研內容與各自見解,促進學生在課堂理論課程中的參與性。
(三)多媒體教學互動輔助
微生物結構形態微小、結構簡單、種類繁多,肉眼無法直接觀察,需要借助顯微鏡才能完成觀察,因而理論教學講解比較抽象。這就需要多媒體技術上進行輔助教學,這樣直觀的模式使得基礎課程較為形象,學生直觀感性理解上也較為容易接受。
(四)豐富平臺交流
理論課程的課時有限,鞏固知識的關鍵還需要課后的消化吸收。隨著當今社交平臺的豐富,建立良好的交流平臺也對提高學生興趣起到一定作用,如師生之間建立微信群,教師隨時在課后對學生進行答疑解惑,以及當今較為前沿的發展動態的分享,學生之間見解的交流等,提高學生的興趣。
三、結語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集理論性與實踐性于一體,在教學中特別是理論課教學有一定難度,理論內容是實驗室試驗、工程實踐應用的基礎。為了提高理論課程的教學效果,筆者通過優化課堂教學內容、多種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模式實踐,強調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和互動,激發學生對環境微生物學理論知識的興趣與自學能力,把“要求學生學”轉化為“學生自己想學”,提高理論課程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周群英,王士芬.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程翔,孫德智.“環境工程微生物學”課程教學的幾個重要問題[J].中國林業教育,2013,31(1):49-51.
[3]孔芳,薛正蓮,楊超英等.《環境工程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廣州化學,2014,42(10):218-219.
[4]趙煒,王佰義,嚴子春.改革課程教學體系加強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水處理微生物學課程教學的改革探索[J].微生物學通報,2010, 37(9):1390-1394.
作者簡介:
戴雪婷(1985-),女,安徽省馬鞍山市人,河海大學文天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