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和平
[摘要]東干族華僑是中國海外穆斯林僑胞中最大的群體,他們與故土中國有著天然的親近感、認同感,具有獨特的文化傳承和民族心理,是絲綢之路文化多元融合、包容互鑒的見證者、體現者。西北師范大學中亞東干族本科班項目的實施,有利于團結海外穆斯林華人力量,有利于我國與中亞各國建立政治互信、經貿合作、人文交流平臺,有利于培養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新一代建設者和友好使者。
[關鍵詞]西北師范大學; 中亞;東干族本科項目;絲綢之路
[中圖分類號]G1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7)10-0013-03
一、引言
東干族華僑華人主要聚居在中亞地區的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等國,現約有1~2萬人,是中國海外穆斯林僑胞中最大的群體之一。甘肅也是東干人的故鄉,100多年來他們鄉音未改,風俗依舊,將中國西北回族文化中的習俗、語言保留下來。自百年前遠離中國西北故土后,他們從未中斷過對故鄉的思念和眷戀之情,尋根問祖。有一位東干詩人曾飽含深情地寫道:“百年來,我們就像離群的羊,不知何日才能回到大羊群里去。”與中國血濃于水的親情聯系,讓大量東干族后裔渴望回到祖國,回到故鄉歸宗認族和學習深造。
甘肅地處絲綢之路黃金段,是國家向西開放戰略的通道,是漢文化圈毗鄰中亞國家的前沿,自古以來就是中亞文化、西域少數民族文化與華夏文化交融薈萃之地,是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交流融會的通衢走廊。甘肅與中亞地區同屬古絲綢之路的重要地區,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具有悠久的人文交流歷史。西北師范大學中亞東干族本科班項目的實施,有利于團結海外穆斯林華人力量,有利于我國與中亞各國建立政治互信、經貿合作、人文交流平臺,有利于培養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新一代建設者和友好使者。
二、西北師范大學東干族留學生本科班招生情況
在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和甘肅省僑辦的領導下,在我國駐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使(領)館的支持下,在中亞各國華僑華人協會和東干人聯合會的大力配合下,經過協會推薦—審閱材料—現場面試等環節,圓滿完成東干族學生的招生錄取工作,從2013年起,連續四年從中亞國家招收東干族本科生200名,西北師范大學也因此成為全世界接納東干族大學生就讀人數最多的大學。
為遴選優質生源,由甘肅省僑務辦公室和西北師范大學聯合組成的招生小組三次赴東干族人口較多的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兩國、烏茲別克斯坦三國,全面展開東干族學生招生工作。訪問期間,招生小組成員在三國東干人社區走村入戶,當場面試招生對象,并與當地老少群眾共話東干族百年歷史變遷,向他們介紹祖國和甘肅老家發生的巨大變化,并與即將赴西北師范大學中亞東干族子女本科班學習的學生座談和交流。當地僑民對“娘舅家來人”不遠千里看望他們非常感動,表達了對祖國文化強烈的認同感和難以割舍的情感,有些家長甚至帶著孩子從百里之外的家鄉趕來,表達了渴望送子女到中國學習漢語的強烈愿望,盛贊祖國為其子女提供四年免費本科漢語教育的機會是利在當下、功在千秋的“好的很的事情”。代表團在兩國東干人社區走村入戶,同東干族學生及家長座談,宣講東干本科班招生政策,對協會推薦的生源進行面試,在全面掌握生源信息的基礎上確定東干族華僑華人子女本科班招生對象。
三、西北師范大學東干族留學生本科班教學情況
在東干族本科班獲批以后,華文教育基地多次組織專業教學人員,專門針對東干族學生的特點,討論、制定和修改東干族華僑華人子女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學歷班教學計劃,明確東干族本科班學生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本專業課程設置為東干族青年量身定做,為學生打造扎實的漢語言知識和全面的漢語應用能力為基礎,強調學生專項實用語言技能的培養,突出中國文化特色,開設了大量內容豐富的介紹中國歷史、地理、文化、社會的專業必修課和選修課,旨在培養具有扎實的漢語基礎知識,具有高水平的漢語聽說讀寫能力,熟悉中國人的風俗習慣,了解中國社會情況,熱愛中國文化,能夠從事華文教育、漢語商貿及文化交流工作,愿為中外交流做出貢獻,能適應現代國際社會需要、具備良好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實踐型國際漢語教育人才。
本專業一年級(第一、二學期)開設初級漢語(上、下)和初級漢語讀寫(上、下)兩門主干課程,主要針對東干族學生已有的漢語口語基礎,著重培養東干學生的漢語普通話能力和讀寫能力。同時,還開設了漢字書寫和中國文化體驗兩門選修課。
二年級為學生漢語能力快速發展階段,語法知識趨于完善,詞匯量擴大,表達能力迅速提高。除了繼續開設中級漢語(上、下)和中級讀寫(上、下)兩門主干課程,讓學生進一步積累漢語語法知識,提高漢語使用技能之外,針對學生的水平和需要,開設了五門教學目標清晰突出的選修課。
三、四年級為學生的語言技能飛躍階段。在高級漢語學習階段,學生的詞匯量進一步擴大,學習內容更多涉及習語、虛詞、近義詞辨析等比較困難的內容。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全面提高,溝通的需求也不僅僅停留在日常生活層面,而會更多地關注文化現象和社會焦點事件。在高級漢語(上、下)和高級讀寫(上、下)的基礎上,為專業課學習階段特別開設了商務漢語(上、下)和華文教育(上、下),教授與經貿及華文教育相關的應用漢語知識,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基礎。豐富的選修課是這一階段課程設置的一大特色。同時,學生將在四年級完成專業見習、專業實習和畢業論文。
為了幫助學生盡快掌握漢語,基地將東干族本科班的學員按照漢語等級考試成績分為兩個教學班進行小班教學,班主任和任課教師都由具有海外教學經歷的教師擔任。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適應中國文化和生活環境,更好地融入校園生活,學校為每一位東干族學生起了漢語名字,并為每一位同學安排一名中國同學,建成“一對一”結對幫扶伙伴關系,幫助東干學生了解中國國情,熟悉學校和周邊環境,解決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盡快融入中國文化。
除正常教學活動外,學校還為他們安排了很多豐富的文化體驗和體育活動,基地舉辦了“華韻子衿”迎新晚會、“漢語架橋梁、五洲共歡歌”留學生文化藝術節、漢字聽寫大賽、世界各國文化風情展等活動,能歌善舞、多才多藝的東干族同學登臺獻藝,表演了東干族傳統歌舞節目,受到學校師生的廣泛好評。哈薩克斯坦東干人協會主席安胡塞先生、哈薩克斯坦東干人聯合會主席王英彩先生、吉爾吉斯斯坦華僑華人協會主席虎玉梅女士、吉爾吉斯斯坦比什凱克人文大學尤索波夫教授、烏茲別克斯坦東干人協會主席白東山先后來校代表吉、哈兩國華僑華人組織和學生家長看望學生,對西北師范大學華文教育基地東干族學生的教學管理和生活安排表示滿意。
目前,西北師范大學東干族本科班學生已全面適應和融入校園生活,大部分學生學習刻苦、遵守紀律,積極參加各項文體活動,與中國學生和其他各國留學生友好相處,對中國文化有較強認同感。華文基地近期對在學習和文體活動各方面中表現突出的同學進行了表彰和獎勵。他們對國僑辦全額資助他們本科學業心存感恩,決心以優異的成績來回報中國政府對他們的支持和厚愛。
中亞東干族在歷史、文化、語言、民族學、人類學等方面極具學術研究價值。西北師范大學基地已開始與有關院校和科研機構合作,開展東干族歷史、方言、民族身份認同、心理認知特點和雙語能力發展等方面的課題研究。
國僑辦西北師范大學華文基地項目也引起了強烈而良好的社會反響,中央電視臺、中新社、香港《大公報》、《人民日報》海外版、《甘肅日報》等境內外媒體競相報道。
東干人絕大多數均認為祖籍地在甘肅,對甘肅懷有強烈的認同感和難以割舍的情感聯系,稱甘肅為自己的“娘家”或“舅家”,認祖歸宗的愿望非常強烈。在與甘肅省僑務教育代表團出訪期間組織座談會上,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斯坦兩國東干人青年學生及其家長們們表達了強烈的來甘繼續學習漢語的愿望。因此,華文教育在中亞東干人中具有良好的基礎和廣泛的需求。為保證東干族本科班項目的可持續良性發展,著眼于培養一大批真正了解中國、熱愛中國、致力于我國與中亞地區友好往來的社會經濟文化使者,讓東干族高端人才培養形成規模效應,建議國僑辦今后繼續批準并全額資助西北師范大學華文教育基地連續滾動招收東干族本科班學生。
四、西北師范大學東干族留學生教育特色做法
東干族華僑是中國海外穆斯林僑胞中最大的群體,經過100多年的歷史,雖已深深融入當地的文化、社會、政治之中,但血濃于水的親情,文化精神的傳承延續,使他們與故土中國有著天然的親近感、認同感。東干族僑胞具有獨特的文化傳承和民族心理,是絲綢之路文化多元融合、包容互鑒的見證者、體現者,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東干族僑胞能夠依托自身優勢,發揮獨特作用。為了促進東干族學生更好更快地進入學習角色,了解中國、認同中國、親近中國,成長成為中華文化的傳播者、中國與中亞各國經濟文化的交流者,在常規教學的基礎上,西北師范大學東干族留學生教育主要有以下特色做法:
其一,特色漢語教學。東干族學生的日常語言中有許多漢語的構成內容,生活習俗中也有許多的中國元素,他們對漢語和中國文化學習的熱情也超過其他外國學生。為因勢利導的引導他們學習,為每一位東干族學生起了漢語名字,引導他們實現身份與文化生活場景的轉換,將生活以及日常文化體驗與學習結合起來;采用小班教學方式,并要求教師主要采用情景教學、遷移教學、互動式教學等教學方法,最大程度調動學生本身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并將學生本身的“中華元素”激發出來的;安排具有海外教學經歷的教師擔任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發揮他們自身的教學經驗,更快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漢語與中國文化的技能,適應異域的文化與生活。
其二,教學科研一體過程。中亞東干族在歷史、文化、語言、民族學、人類學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時空遷移特征,也是絲綢之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典型代表,對其研究,不僅能夠了解東干族本身的文化習俗與文化心理的特征,為漢語以及文化教學提供科研支撐,也能在一般意義上揭示文化在時空遷移中所變現的特征,更能夠較典型反映絲綢之路上各民族文化形成的路徑與機理,為全面認識絲綢之路文化整體提供良好的素材。西北師范大學已經依托自身力量并與有關院校和科研機構合作,組建了中亞東干研究所,開展東干族歷史、方言、民族身份認同、心理認知特點和雙語能力發展等方面的課題研究,為實際教學培養提供科研支撐,也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變遷與交流方面更廣泛的研究、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做出貢獻奠定基礎。
其三,特色主題活動。為了提高東干族學生對漢語、對中華文化、對他們在中國的方方面面的親近感、認同感,我們秉承多元教育、快樂教學的理念,除正常教學活動外,還為東干族的同學們安排了豐富的文化體驗和體育交流活動,如參觀甘肅省博物館、蘭州國學館,赴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和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開展民族文化體驗之旅活動,參加蘭州新區植樹活動,組織東干族學生參加“漢語架橋梁、五洲共歡歌”留學生國際文化藝術節以及留學生各國文化風情展。在這些活動中,指派專門的教師指導東干族本科班的同學排演多個具有東干族傳統特色以及中國文化特色的歌舞節目,讓他們在節目排演中快樂的、自覺的體會、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極大地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熱情、能力和水平,全面展示了東干族學生的學習成效,受到學校師生的廣泛好評。
五、西北師范大學東干族留學生教育預期展望
東干族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的開辦和建設,是發揮西北師范大學人文教育特長、推動漢語國際化和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內容,也是發揮西北師范大學地域以及專業優勢,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建設的務實內容。西北師范大學將進一步依托自身資源,針對東干族學生的特征,進一步加強、完善特色教育的模式,將他們培養成民心相通的重要紐帶,重點是以漢語為媒介,讓他們了解、認知、認同中華文化,不斷增強對中國的親近感、認同感,主動擔當民間溝通的使者,成為其現住國人民對中國解疑釋惑,實現心相通、民相親的重要紐帶;將他們培養成甘肅向西開放的重要橋梁,重點是讓他們在甘肅生活、學習的過程中,不斷了解甘肅的歷史、習俗、物產、文化、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熟悉甘肅經濟、文化的特征與優勢,強化“娘舅家”及“祖輩故土”的親情認同,讓他們成為介紹甘肅、宣傳甘肅、牽線甘肅的人才,成為甘肅溝通中亞各國的重要力量,成為甘肅向西開放的重要橋梁;將他們培養成“一帶一路”建設所需要的國際化人才,重點在進一步強化漢語和中華文化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依托地域以及學科專業優勢,通過跨系選修課、專業選修課、課外活動、校外實踐等多種方式,增強其國際視野,了解、掌握國際上特別是我國的經濟通行規則、通行模式,讓東干族優秀學生成為具有多元知識和能力的“一帶一路”建設和文化交流的復合型、國際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