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
[摘要]作為中國軍事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軍校,國共合作的產物黃埔軍校,一方面,培養出來的人才,毫無疑問是中國軍隊里的靈魂人物;另一方面,其軍政體制對共產黨、國民黨兩黨創建軍隊影響深刻。由此可以說,黃埔軍校是培育兩岸中國軍隊軍政體制的搖籃。
[關鍵詞]黃埔軍校;中國軍事;軍政體制
[中圖分類號]K2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7)10-0033-02
孫中山先生在他的革命過程中,多次遭到舊式軍隊的背叛而中途夭折。特別是陳炯明的背叛,則讓孫中山先生感到應該建立一支真正屬于自己的軍隊才能使革命取得成功。黃埔軍校就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孫中山先生在蘇聯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支持和幫助下,為培訓革命軍官而創辦的第一所新型軍事政治學校。它模仿蘇聯的做法,結合當時中國的實際情況,在軍校中實行軍事教育與政治教育并重、理論與實際結合的教育方針。黃埔軍校對中國的影響是巨大的,在軍事史、政治斗爭史及軍事制度史方面尤其如此。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是黃埔軍校所采取的各種軍事制度是中國軍隊中以往從來沒有采用過的,使人才層出不窮,“桃李天下,業績冠四海”。因此,黃埔軍校培養出來的軍隊,從根本上改變了舊式軍隊固有的陋習。同時,由于方針明確,措施得力,思想政治教育得當,后勤保障工作出色,使黃埔軍校迅速成為當時世界最著名的軍校之一。黃埔軍校的軍政體制可以稱為中國軍隊體制的始祖,共產黨、國民黨兩黨以后所創建的軍隊性質、路徑雖不相同,但他們的政治體制始終與黃埔體制一脈相承。
一、創立黨代表及政治部,加強了對軍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力度,保證了軍隊的忠誠度,為革命勝利奠定了有力的基礎
1924年7月,蘇聯軍事總顧問巴甫洛夫在軍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提出了六項基本建議之一:在“聯軍”中設立政治機關,在軍、師一級單位中派注黨的負責代表,在黃埔軍校附設培養軍政工作人員的短訓班。從此,黃埔軍校建立了黨代表及政治部這一互為并存的制度。設立黨代表制度,是中國舊式軍隊及西方軍隊所沒有的。黨代表直接參與軍校的領導工作,推行黨的主義及政策,一切有關軍校建設的重要內容都需要由黨代表簽署。而政治部則是為了協助黨代表進行工作,對黨代表負責,在黨代表的領導下具體負責校內黨務、組織、宣傳等工作。此制度徹底解決了舊式軍事學校中沒有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尷尬局面,使學員在精神上有了明確的指引,同時也正式確立了中國軍隊政治思想工作制度的雛形。其意義并不在于說是這一制度的創立,歸根結底最重要的是確立和保證了“黨指揮槍”的政治原則。
黃埔軍校學員通過加強政治學習和訓練,逐步樹立了為國犧牲、盡忠革命的信念。所以,他們是國民革命軍建軍最早的原始積累。而后來國民革命軍演變成國民黨軍隊,最終與人民軍隊對立,與人民為敵,則是蔣介石欲集黨權、政權、軍權于一身,實行獨裁統治的結果。從國民革命軍建立后,中國在形式上取得了統一,但國內軍隊派系眾多,他們之間因利害關系時而聯盟、時而分道揚鑣。關于“核心”和“統一”的問題,蔣介石在1928年7月國民黨二屆五中全會前提出:“當軍政之事最急者有二,一是軍隊的黨化,二是黨的軍隊化,惟有將全國現有個人系統之兵,地方系統之兵及學系之兵,全而治之,方能以黨為中心,以國家為前提,造就嚴守黨紀之國軍。”因此,從1926年1月國民革命軍第一次大整編至1949年5月國民黨軍隊撤離大陸前的第七次大整編,從當初的黨代表與政治部并存到后來的由“中統”和“軍統”掌握軍隊思想動態等,都離不開政工制度。乃至1950年3月,蔣介石在臺北復“總統”職后,國民黨軍隊進行島內第一次再編造,在“國防部”內組建了“總政治部”并設立了政工制度,并由蔣經國擔任主任。其初期的起意雖然是為了防止“共諜”及加強對軍隊進行整治及控制,但是在后來對軍隊的整肅工作完成以后,工作任務就轉為對軍隊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并在軍中形成了一整套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體系,保證了國民黨在軍隊中的影響,同時也保證了國民黨在臺灣統治的軍事基礎。
而人民軍隊對政治工作更為重視。1927年國民黨清黨后,國民革命軍迅速分化,大部分成為了新軍閥的工具,還有一小部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舉行起義,并參加了紅軍,在繼承黃埔軍校政治工作制度的同時,發展了孫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1927年9月,“秋收起義”部隊在江西三灣進行了舉世聞名的“三灣改編”,毛澤東同志創造性地提出“支部建在連上”的原則,創立了新的政治思想教育體系,對實現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奠定了重要的組織基礎。1931年,人民軍隊還設立了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負責管理全軍黨的工作和組織全軍進行政治工作。毛澤東同志就政治工作在軍隊的重要性,建國之初曾指出:政治工作是我軍的生命線。建國后,我黨、我軍把政治部并列為軍委直屬的四大總部之一,遵照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決議和指示,確定全軍政治工作的方針任務,并指導下級機關執行,保證了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賦予軍隊的各項任務的完成。為實行政治保障制度,人民軍隊設立了領導部隊貫徹黨的方針政策的職能人員:政治委員、教導員、指導員等,以及黨代表的第一助手政治部主任。同時,由于我軍一直沒有放棄對軍隊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定時定期地以各種方式、不同的內容對士兵、軍官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在不同方面保證了政治思想教育系統的運作。“黨指揮槍”的原則,是人民軍隊建設的根本保證,是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長期革命斗爭實踐中確立和完善起來的。這一項制度的確立,是從黃埔軍校那里借鑒來的。
二、借助蘇聯軍事人才,引進近代先進的治軍、訓練方式,使軍隊的戰斗力迅速上升
由于中國近現代軍隊的出現及組建比西方晚了近200年,軍事教育制度嚴重落后。因此,黃埔軍校在建校初期就聘請了蘇聯的政治顧問、步兵顧問、工兵顧問等作為軍事教官。這些教官都是經過蘇聯政府嚴格挑選的高級將領和軍事專家,有的經過實戰,有的既經過戰斗又從事過軍事教育,許多人還曾任大兵團指揮官職務。他們是一批優秀的軍事政治專家,不僅把蘇聯紅軍的各種寶貴經驗介紹到軍校中,還幫助軍校建立了一套嶄新的教育制度,并且身體力行,親自講授,指導訓練和參加演習。學員們學習期間學以致用,在兩次東征、兩次北伐以及平定商團叛亂等多次戰斗中,幫助制定和修改作戰計劃,親臨前線,參加戰斗。他們在實戰中,一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另一方面培養了實戰能力,為畢業后勝任軍職打下了基礎。所以,黃埔軍校成功的軍事教育,促進了國共兩黨軍事人才的迅速成長,培育了眾多國家棟梁之才。而國共兩黨的主要軍政領導多出身黃埔軍校,或是與黃埔軍校有著極深的淵源。例如建國后人民軍隊里的五位元帥、三位大將、八位上將都出自黃埔軍校,未授銜的黃埔學生則更多。而國民黨方面,軍隊系統中95%以上的將軍均是出自黃埔軍校及其后續學校,而集團軍總司令、兵團司令官以上職務的更是有90多人出自黃埔軍校,他們在后來的戰爭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其中有蔣介石、周恩來、廖仲愷、鄧演達、何應欽、張治中、葉劍英、聶榮臻、徐向前、陳毅、林彪等赫赫有名的人物,可以說完全是在一種新的軍事制度下產生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