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嬋,馬東升,于林芳
(深圳市龍崗區第二人民醫院,廣東 深圳 518112)
染色內鏡在早期食管癌、胃癌診斷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
劉 嬋,馬東升,于林芳
(深圳市龍崗區第二人民醫院,廣東 深圳 518112)
目的 探討染色內鏡在早期食管癌、胃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5月接受胃鏡檢查的患者106例為研究對象,經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53例,對照組53例。對照組行常規胃鏡檢查,觀察組行染色內鏡檢查,并對異常黏膜進行病理學檢查。觀察兩組患者檢查結果,早期食管癌、胃癌檢出率,非典型增生檢出率及良性病變檢出率。結果 觀察組中41例患者的黏膜經染色后存在形態學改變,12例未見形態學改變;對照組中36例患者胃鏡下肉眼觀察存在可疑病變,17例未見異常。觀察組患者早期食管癌、胃癌檢出率共計15.09%,與對照組的3.77%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重度非典型增生檢出率為13.2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89%(P<0.05);兩組患者輕度、中度非典型增生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對照組良性病變檢出率分別為24.53%、41.51%,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染色內鏡對提高食管癌、胃癌早期檢出率有確切價值,并對癌前病變有顯著診斷作用,值得推廣。
食管癌;胃癌;染色內
胃癌及食管癌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由于患者早期無明顯癥狀,多數確診后已為晚期。如何有效提高早期胃癌及食管癌檢出率,延長患者存活時間,一直是臨床研究重點。胃鏡檢查作為一種常用內鏡檢查手段,可清楚觀察被檢查部位真實情況,為臨床診斷提供指導。但有研究指出[1],常規胃鏡檢查難以鑒別良性病變與早期食管癌、胃癌,易出現漏診。本研究為探尋早期食管癌、胃癌的有效診斷方法,對染色內鏡在臨床中應用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于我院2015年4月—2016年5月接受胃鏡檢查的患者中選取106例為研究對象,經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53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4例;年齡18~74歲,平均年齡(53.25±3.14)歲。對照組53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3例;年齡20~76歲,平均年齡(53.19±3.1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年齡≥18歲;胃鏡下肉眼可見糜爛、局部充血、微隆起、凹陷;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對本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標準:重要臟器功能嚴重不全者;消化道穿孔患者;消化道急性炎癥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已確診為進展期食管癌、胃癌患者;有碘過敏史者;病歷資料不全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禁食6~8小時,檢查前給予咽部麻醉及鎮靜解痙藥物。對照組行常規胃鏡檢查,若肉眼可見糜爛、局部充血、微隆起、凹陷等可疑病變,則取可疑病變處黏膜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觀察組行常規胃鏡檢查后,在鏡下注入0.9%氯化鈉溶液對食管、胃黏膜予以清洗。對于食管黏膜異常患者,內鏡抵在齒狀線上方,經活檢孔將塑料噴灑管插入,直至賁門口,一邊退鏡,一邊將20 ml盧戈氏碘溶液注入,停留1~2分鐘,觀察食管黏膜顏色變化。著色后黏膜呈棕褐色提示無病變,若黏膜淺染色或不染色則提示病變,取淺染色或不染色黏膜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對于胃黏膜異?;颊?,經活檢孔將塑料噴灑管插入,局部噴灑3%靛胭脂,停留1分鐘,觀察胃黏膜形態、顏色,著色均勻提示無病變,著色不均勻提示病變,取著色不均勻黏膜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
1.3 統計學分析
將數據納入SPSS20.0軟件中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并以百分率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內鏡檢查結果
觀察組中41例患者的黏膜經染色后存在形態學改變,其中食管黏膜淺染色11例、不染色3例、胃黏膜著色不均勻27例,其余12例患者的黏膜經染色后未見形態學改變。對照組中36例患者胃鏡下肉眼觀察食管、胃黏膜存在可疑病變,17例未見異常。
2.2 兩組早期食管癌、胃癌檢出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早期食管癌、胃癌檢出率共計15.09%,同對照組的3.77%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早期食管癌、胃癌檢出率對比[n(%)]
2.3 兩組非典型增生檢出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重度非典型增生檢出率為13.2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89%(P<0.05);兩組患者輕度、中度非典型增生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非典型增生檢出率對比[n(%)]
2.4 兩組良性病變檢出率對比
觀察組、對照組良性病變檢出率分別為24.53%、41.51%,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良性病變檢出率對比[n(%)]
近年來,由于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及人們生活方式改變,胃癌及食管癌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已成為嚴重公共衛生問題[2]。有數據顯示[3],胃癌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僅為13.1%,中晚期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10%,而早期胃癌及食管癌患者根治手術率為90%~100%,5年生存率可達90%,因此早期檢出食管癌、胃癌,對提高患者遠期生存率、改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胃鏡是檢查消化系統疾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可直接對食管及胃內情況進行觀察,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及可靠性。但有研究指出[4],早期胃癌及食管癌在內鏡下較多地單純表現為黏膜色澤改變,部分病灶可能與周圍黏膜色澤完全一致,因此采用常規胃鏡檢查易出現漏診。
隨著診斷技術的不斷發展,食管超聲內鏡、染色內鏡及放大內鏡在臨床中得以運用,其中染色內鏡由于具有價格低廉、操作簡單等優點,受到廣泛青睞[5]。染色內鏡通過在局部應用染色劑,使病變位置發生形態學改變,從而提高異常組織與正常組織的差異,根據顏色變化對病變性質、位置等予以判定[6]。目前臨床中使用的染色劑包括盧戈氏碘溶液、亞甲藍染料、靛胭脂等。盧戈氏碘溶液、亞甲藍染料屬可吸收染色劑,可與細胞特異性結合而使組織著色,食管呈不染色或淺染色時,提示食管黏膜存在異常;靛胭脂為不吸收染色劑,若胃黏膜染色不均勻,則提示存在病變。上述染色方法較為靈敏,對比鮮明,可明確提示醫生對病灶進行活檢,提高早期食管癌、胃癌檢出率。
有學者對298例疑似胃癌患者進行胃鏡檢查,其中常規胃鏡檢查后行活檢的胃癌檢出率為7.04%,而染色后行活檢的胃癌檢出率為12.18%,提示染色內鏡可提高早期胃癌檢出率[7]。另有學者通過對比研究發現,接受染色內鏡檢查患者,早期食管癌、胃癌檢出率顯著高于接受常規內鏡檢查者(P<0.05),進一步證實染色內鏡的臨床價值[8]。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早期食管癌、胃癌檢出率為15.09%,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果同上述報道相符。且觀察組重度非典型增生檢出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染色內鏡在癌前病變診斷中也具有一定價值。
綜上所述,染色內鏡檢查可有效提高早期食管癌、胃癌檢出率,減少漏診,并可及時發現癌前病變,為臨床診治提供重要指導,具有較高價值。但本研究納入樣本量少,結果還需更多大樣本前瞻性研究來進一步證實。
[1]陳巍峰,李全林,周平紅,等.不同染色放大內鏡方法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篩查中臨床價值的前瞻性評估[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2,15(7):662-667.
[2]陳函清,潘文勝,金冠福,等.色素內鏡在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變的診斷價值[J].中國內鏡雜志,2012,18(11):1134-1137.
[3]余世界,沈磊,羅和生,等.智能染色內鏡對早期胃癌的診斷價值探討[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1,28(9):502-505.
[4]王文波.放大染色內鏡在早期胃癌診斷中的應用效果[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11):170-171.
[5]周彩芳,劉鐵梅,梁暖,等.醋酸-靛胭脂染色放大內鏡在早期胃癌診斷中的作用研究[J].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2015(1):60-62.
[6]方輝,李學良.內鏡下美藍染色聯合超聲內鏡檢查對早期胃癌的診斷價值[J].江蘇醫藥,2016,42(7):836-838.
[7]賀林,鄭全慶,黃山平,等.染色內鏡在早期胃癌診斷中的價值[J].現代腫瘤醫學,2015(23):3465-3466.
[8]韓文,馮義朝,戴光榮,等.染色內鏡在早期食管、胃癌診斷中的臨床對照研究[J].現代腫瘤醫學,2010(10):1997-1999.■
R195
B
1671-1246(2017)10-01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