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校園SNS公眾平臺是高校校園傳媒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工具,其物質形態隨著信息及傳播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演進,這種變化在以數字技術和信息技術為支撐的互聯網時代顯得更加鮮明。隨著媒體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提升高校校園媒體的影響力,使其能夠更好地發揮應有作用是值得探討的問題。由于大學生越來越多地使用移動終端來獲得信息來源,校園SNS公眾平臺應該受到更多的關注。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高校;SNS;公眾平臺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5.297
1 高校校園傳媒發展歷程概述
“傳媒”這個詞來自英文單詞“media”,漢語的解釋就是傳播媒介。高校校園傳媒是我國傳媒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校報、校園廣播、校園電視、校園網、學生報刊、新媒體、海報、標語、公告欄等,是學校與師生之間重要的溝通橋梁。具有輿論引導、信息傳遞、文化傳播、教育等功能。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應用,校園傳媒的形態和內容也在不斷演化。這種變化在以數字技術和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網絡時代顯得更加鮮明。隨著媒體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如何提升高校校園媒體的影響力,使其能夠更好地發揮應有作用。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同學們熱衷于使用手機等工具獲取信息,傳統的報紙等來源受到很大的挑戰。而高校SNS公眾平臺在移動終端中優勢十分明顯,獲取信息十分迅速,成為高校學生獲取新聞信息的重要渠道。
2 高校校園SNS公眾平臺概述
2.1 微信公眾平臺
2012年8月騰訊公司推出了微信公眾平臺,通過公眾賬號進行信息發布、個人用戶訂閱查收。它主要以手機為主要平臺,兼容平板和PC個人電腦,優點突出,門檻低、自由度大、互動性強。微信公眾平臺上線后,眾多名人、媒體、企事業單位、政府紛紛入駐微信公眾平臺。經過數據統計,媒體類公眾平臺是當前微信公眾平臺中活躍度最高的一類。
高校的微信公眾平臺目前已經在全國廣大高校廣泛搭建,數量呈現急劇上升的趨勢。另外,隨著手機對大學生學習、生活已經完成了全方位的滲透,微信公眾平臺正在廣泛影響著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同時也對高校的信息管理和功能服務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高校官方微信公眾號已成為一所大學傳遞信息、凝聚情感的重要渠道。為了評估全國各高校官方微信公眾號影響力,2014年開始《中國青年報》編輯部每周一都會推出全國高校的微信公眾號排行榜。
2.2 人人公共主頁
人人網的前身是校內網,校內網成立于2005年,是一種實名制的SNS網絡平臺。通過建立每個人真實的人際關系和社交圈,滿足用戶的需求,主要有社交、娛樂、資訊服務,人人網(校內網)是2007年至2012年間中國最活躍的校園SNS平臺。前期主要服務于個人用戶之間的相互溝通,而后來的公共主頁則更拓展了人人網的服務范圍。訂閱號為個人和媒體提供信息傳播的新通道,建立與目標用戶之間的互動橋梁,從而產生認知共鳴。截至2016年年初,人人網擁有約2.28億激活用戶。但是隨著移動App技術的日益發展,人人公共主頁的發展處于延緩發展的狀態。
2.3 新浪官方微博
新浪平臺可以擁有企業認證和個人認證的用戶。其中,校園媒體多使用官方微博。新浪微博是一款為大眾提供娛樂休閑生活服務的信息分享和交流平臺。新浪微博于2009年開始內測,邀請明星和名人加入開設微型博客,并對他們進行實名認證,認證后的用戶會加上一個字母“V”以示與普通用戶的區別,因此許多名人也被稱為“大V”。截至2014年3月,微博月活躍用戶1.438億人,日活躍用戶6660萬人,其中包括大量政府機構、官員、企業、個人認證賬號,開放的傳播機制使新浪微博成為中國的“公共議事廳”。新聞發布會是發布信息的地方,而新聞發生地,則是指新浪微博本身的變動就是值得報道的新聞。這充分證明了麥克盧漢的觀點——“媒介即信息”。
3 高校校園SNS公眾平臺發展現狀
3.1 高校SNS公眾平臺的優勢
3.1.1 校園受眾基數大
大學生人手一部手機,并且手機上基本都安裝了SNS軟件。隨著校園媒體公眾號的推送,基本可以覆蓋到每一個大學生。大學生成長背景類似,年齡相仿,在這個整天學習、生活在一起的群體中,同學的言行對個體有著強大的影響力。為了使自己在群體中被接納和認同,就要和朋友、同伴保持趨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具有相近的文化認同和審美情趣。
3.1.2 真正做到信息傳播的即時和互動
SNS特有的推送方式,使得每人都能夠在第一時間內收到最新和最權威的消息。其中校園官方媒體會有微信公眾號以及微博官方賬號。通過這些來傳遞校園的最新信息與通知,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微信號、微博賬號以及QQ號,基本能夠做到身份驗證,最終達到精準的數據內容傳播。
3.2 高校SNS公眾平臺與傳統校園媒體的比較
大學生使用傳統媒體的比例明顯減少,并且由于不同的特征和功能,傳統媒體之間也存在差異。
(1)校園報紙:主要分為校報和社會報紙。學校校報一般固定刊發。大部分校內報紙主要是有針對性的內容,信息量中等、發刊固定、期數不多,是非營利性質的,常常在教學區、宿舍生活區發放。而社會報刊,比如《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南方周末》等具有信息量較大,具有權威、固定發刊等特點,在大學師生中有很大的使用人群,但以老師居多。校園報紙成為使用傳統校園媒體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主要的校園傳統媒體形式。
(2)校園雜志:校園雜志分為社會發行、學校發行兩類。大學生課余時間豐富,部分學生喜歡閱讀雜志,大部分以女學生為主。她們對娛樂、生活等主題雜志很感興趣,如《時尚》《ELLE》等。而《讀者》《青年文摘》之類的文學性雜志的閱讀人群有所下降。男學生普遍對軍事、汽車、電子科技類的雜志比較感興趣。綜合來看,校園雜志是傳統校園媒體的重要部分,使用人數略低于校園報紙。
(3)校園廣播:由于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得聯系便捷快速,很多大學由于校園硬件和軟件情況,使用校園廣播的范圍及場所有很大限制。校園廣播的使用場所主要集中在各大教學樓,用于平時英語聽力訓練以及考試英語聽力的播放。
(4)校園網站:學校校園官方網主要是用于各級信息傳播,同學信息查詢。網絡作為一個交流和溝通的平臺,大學生可以從中獲取很多資源,互聯網是他們關注世界的最主要窗口。隨著高校SNS公眾平臺的興起,許多校園網站與公眾平臺內容趨于一致,但是仍然不可替代。
3.3 校園SNS公眾平臺的問題
3.3.1 公眾平臺參與人員問題
不同的高校校園SNS公眾平臺人員的編輯水平也存在差異,部分高校SNS公眾平臺管理人員為高校宣傳部門教師及管理人員,他們的技能經驗十分豐富,對于平臺推送內容的把握也比較客觀全面,相反,部分高校將SNS公眾平臺管理權交給學生,這樣一來,由于SNS公眾平臺具有傳播迅速的特點,很多時候會出現負面影響。因此,最有效的公眾平臺參與人員應該是由高校宣傳部門主管人員主要負責,學生負責具體內容編制,經主管人員審核后方可發布。
3.3.2 公眾平臺內容編排問題
作為高校SNS公眾平臺,應該推送怎樣的內容,這主要與SNS公眾平臺的受眾群體有關,根據有關調研,高校SNS公眾平臺主要受眾群體有:高校教師、高校學生、高中畢業生、校友、高校學生家長、意向考研考博學生。綜合這類群體的特質,主要體現為:綜合素質較高、文化程度較高、對知識有一定的渴求度。
4 高校校園SNS公眾平臺發展對策
4.1 編制高質傳播內容
內容是校園SNS公眾平臺發展的重中之重,除了要保持新聞的時效性之外,也要針對受眾群體體現新聞的趣味性和知識性,做到教師學生喜歡閱讀、愿意閱讀、主動閱讀。這樣一來,公眾平臺的推送內容除了包括高校的綜合事務新聞以外,還應該提升高校的整體形象與影響力,在校友、畢業生中也能夠形成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在內容的編輯上,尤其應該注意知識性與趣味性的統一。
4.2 創新平臺傳播形式
可以用二維碼的形式廣泛宣傳,通過多渠道、以多種形式,加大宣傳力度,把高校SNS公眾平臺創新推上一個新的臺階。
4.3 精準把握傳播路徑
一般來說,在下課后以及夜晚臨睡前,大部分人會拿起手機,這時候,推送的時機就是最佳的。充分利用大型賽事、大型晚會的時期,在SNS公眾平臺形成互動交流,擴大影響力。同時改革管理體制,實現高校媒體介質整合,加強隊伍建設。
4.4 穩步提升人員素質
公眾平臺應由高校宣傳部門主管人員主要負責,學生負責具體內容編制,經主管人員審核后方可發布,同時,應定時對平臺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包括技術培訓和內容編排培訓。這樣一來,既有效地保持了校園SNS公眾平臺的青春與活力,更有效地將公眾平臺的準確度提高。
4.5 對傳播效果有反饋統計與總結
定點、定時對SNS公眾平臺的傳播效果進行統計與總結,不斷整改,力求獲得更大的影響力。使得SNS公眾平臺真正擔負起解讀方針政策、傳遞交流信息、引導輿論監督、服務廣大師生的重要職責。
5 結 論
在當今信息化社會形勢下,媒體的影響力日益增強,以報紙、電視、廣播、互聯網和手機為主的大眾傳播媒體迅速擴張,海量的信息鋪天蓋地,無孔不入地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們的情緒和生活方式,媒體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社會交往和接受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在新媒體時代、互聯網時代中,學生廣泛使用各種電子設備通信工具,并利用高速網絡進行信息查詢。SNS作為一種有效的電子溝通工具能夠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良好的效果。而校園SNS公眾平臺,則更應該得到有效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馬歇爾·麥克盧漢,特倫斯·戈登.理解媒介[M].上海:譯林出版社,2011.
[2]丁炫凱.“新媒體一代”閑暇生活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2).
[3]劉成.“互聯網+”時代SNS在大學班級管理中的創新運用[J].中國市場,20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