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霞
1 校企合作模式現狀分析
傳統的校企合作模式,即“學院為學生尋找實習和實訓基地,而企業則利用學生的實習和實訓節約一部分人力資源成本,并從中發現值得儲備的人才的過程”。
無論是學院還是企業,單純靠自身的力量提高辦學質量或者員工職業技能都是比較困難的,將開放辦學和企業經營相結合,做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是實現共同發展的不二途徑。
鑒于此,學院和企業探索出“三個課堂”開放共享創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即“以‘校園課堂、企業課堂、社區課堂三個課堂為載體,實現校企合作的工作主體、服務對象、開展內容和方式更加開放;學校在企業設立教學科研點,共同開展課題攻關,實現資源共享、信息共享、成果共享”。
2 “三個課堂”開放共享創新校企合作模式探索思路
針對“校企合作工作主體是誰?校企合作服務對象是誰?校企合作工作怎么開展?”這三個問題,我們做了以下探索:
(一)加強校企融合,實現產教無縫對接
1.專業開發與產業需求對接。每年春季組織對企業進行較大規模走訪,調查企業用人需求結構的變化,制訂專業調整方案。
2.教學計劃與企業崗位能力需求對接。在學院專業建設合作委員會指導下,成立以企業人事經理為主的教學指導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根據企業崗位技能和綜合技能的要求,制訂和完善課程體系設計、實踐教學比例、頂崗實習安排等,動態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3.資源配置與企業工作現場對接。專業兼職教師主要面向企業一線招聘,75%的專業教師有5年以上企業經驗;實訓教學設備基本與企業同步;專業課程進行小班教學,幫助學生盡早適應未來職場上的組織規模。
4.企業新員工培訓與學生頂崗實習、就業對接。企業將新員工放心讓學校培訓,保證學員在接受過相關的培訓后,迅速進入并融入企業,找到自己所能勝任的崗位。企業接受學院學生頂崗實習和就業,學院加強與企業溝通與聯系,與企業交朋友,常來常往,走出去請進進,相互信任,加深感情。
(二)加強教學的柔性化管理
1.在課程安排上,動作技能類課程安排在一個學習時間段,心智技能類課程按基礎與提高兩個部分分別安排在兩個學習時間段,職業素質類課程則結合學生素質形成特點分解在各學習階段。
2.在教學組織上,以七至八周為教學周,縮短教學周期,適應柔性化管理。
3.在學習資源建設上,加大校園開放共享的課程資源庫建設,根據項目開發要求,及時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學習資源,為學期項目的開發提供更多的自主學習資料。
4.在作息時間安排上,根據項目的要求,進行靈活調整,充分保證學期項目實施的要求。
5.在實訓室管理上,采取開放式的管理制度,為學生進行項目制作提供良好的條件。
6.在學生考核評定上,采用平時+筆試+面試相結合的方式。平時占40%,筆試占30%,面試占30%。平時分由出勤和任務完成情況組成,筆試由專業老師出試卷的形式,面試由企業人力資源部經理出任主考官,考核優秀的大一大二學生,作為企業儲備人才培養,到大三優先提供頂崗實習和就業的機會。
3 “三個課堂”開放共享創新校企合作模式的策略途徑
(一)校企合作機制創新
1.運行機制創新
將省教育廳立項的“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項目建設(電子商務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工商企業管理虛擬仿真實訓中心項目建設、航空物流骨干專業建設)與校企合作相結合,引入企業專家、資金、設備和技術。在校企合作中支持和鼓勵學生創新創業。
2.考評機制創新
依托“互聯網+”和大數據,引入第三方評價,對校企合作模式進行評估、診斷和考核。
3.激勵機制創新
按照學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要求,將校企合作納為教師的工作任務,形成全員參與的工作格局,工作成效顯著的,發放超額工作量。將學生參加企業實踐和頂崗實習列入學生綜合素質考核,根據考核結果評獎評先。
(二)“三個課堂”開放共享創新
“三個課堂”即校園課堂、企業課堂、社區課堂。三個課堂交替進行、有機融合,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和工作能力。
1.“校園課堂”開放自主創新
“校園課堂”開放自主創新是一種教學模式的開放共享創新,包括空間上的靈活性,學生活動的選擇性,學習材料的豐富性,課程內容上的綜合性,評價方式的多元性。
2.“企業課堂”開放共享創新
“企業課堂”開放共享創新是將企業搬進課堂和學生進入企業,通過開放、真實、多變的市場環境,讓學生自主剖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實踐中磨煉自己的能力,從而提高商學院學生創新創業的綜合素質。
3.“社區課堂” 開放共享創新
“社區課堂”立足于學生社區和校園附近居民社區生活圈,以學生社團為經營主體,在社區設立京東派、順豐物流、菜鳥驛站等“社區服務站”。社區課程大力推廣“快捷、服務、溝通、安全”的專業物流理念,將專業服務能力提供給周邊的居民,方便社區、回饋社會。
4 “三個課堂”開放共享創新校企合作模式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一)“校園課堂”開放共享創新
校園課堂開放共享創新體現在:空間上的靈活性、學生對活動的選擇性和 學習材料的豐富性等教學模式的改革。“時空相互交融課堂資源” 采用新媒體波紋式傳播,借助微信、微博、QQ、直播等媒體渠道自主學習和分享課程資源。教學實踐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新生入學的大一階段。此階段借助校園社團活動,開設與學生興趣愛好一致的課程資源供學生自主選擇,激發學生的參與和學習熱情;第二階段是大二階段。該階段通過相關的專業學習與技能比賽,引導學生依自我就業傾向選擇課程資源;第三階段是大三畢業階段,此階段學生在校外企業實習工作中認識到自已能力與未來目標差距,促動學生主動要求加強再學習,實習指導教師鼓勵學生在線上選擇提升職業能力類課程資源。
(二)“企業課堂” 開放共享創新
1.“鄂州市普利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企業課堂
“鄂州市普利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是一家自負盈虧的實體公司,由學院骨干教師和合作企業兼職教師自主出資創辦。該企業課堂教學實踐主要功能是由校內專任教師、校外兼職教師及部分學生組成團隊,積極參與企業戰略決策和戰略設計、為企業提供咨詢服務、幫助企業招聘員工及為合作企業提供多維度宣傳等。企業課堂定期邀請創業導師來舉辦沙龍或講座為創業者答疑解惑,指點迷津。
2.“優高電商人才培養基地”企業課堂
“優高電商人才培養基地”是學院和優高共同建設完成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該企業課堂主要是讓大一、大二的學生通過建立網絡銷售平臺,進一步在網店客服、運營、美工、業務等部分進行實際操作。到了大三,有針對性地組成團隊,進一步幫助企業建設網購商城,實際上是為企業訂制專業人才。
(三)“社區課堂” 開放共享創新
“社區課堂”是推動有條件畢業生創辦社區物流服務站,專業與社區物流服務站簽訂服務協議,進行技術指導、人才培養、資源整合。新生及在校生可進入社區物流服務站進行認識、頂崗、畢業實習。整合企業與學校的資源,服務社區,積極與社區居委會進行多層次合作,提供專業咨詢、培訓服務,如:學生志愿者活動、教師假期義務培訓、講座等。
(四)“互聯網+導師團制” 開放共享創新
學生通過“工學云”平臺自主選擇導師團,接受導師團包括課業輔導、職業指引、關愛照顧和反饋協調等四個方面的指導。學生通過簽到、寫日報、周報、月報等活動方式,導師團通過簽到、發通知、點評報告等活動方式,使師生互動形成常態。①專業開發與產業需求對接。每年春季組織對企業進行較大規模走訪,調查企業用人需求結構的變化,制訂專業調整方案。
②教學計劃與企業崗位能力需求對接。在學院專業建設合作委員會指導下,成立以企業人事經理為主的教學指導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根據企業崗位技能和綜合技能的要求,制訂和完善課程體系設計、實踐教學比例、頂崗實習安排等,動態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③資源配置與企業工作現場對接。專業兼職教師主要面向企業一線招聘,75%的專業教師有5年以上企業經驗;實訓教學設備基本與企業同步;專業課程進行小班教學,幫助學生盡早適應未來職場上的組織規模。
④企業新員工培訓與學生頂崗實習、就業對接。企業將新員工放心讓學校培訓,保證學員在接受過相關的培訓后,迅速進入并融入企業,找到自己所能勝任的崗位。企業接受學院學生頂崗實習和就業,學院加強與企業溝通與聯系,與企業交朋友,常來常往,走出去請進進,相互信任,加深感情。
2.加強教學的柔性化管理
①在課程安排上,動作技能類課程安排在一個學習時間段,心智技能類課程按基礎與提高兩個部分分別安排在兩個學習時間段,職業素質類課程則結合學生素質形成特點分解在各學習階段。
②在教學組織上,以七至八周為教學周,縮短教學周期,適應柔性化管理。
③在學習資源建設上,加大校園開放共享的課程資源庫建設,根據項目開發要求,及時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學習資源,為學期項目的開發提供更多的自主學習資料。
④在作息時間安排上,根據項目的要求,進行靈活調整,充分保證學期項目實施的要求。
⑤在實訓室管理上,采取開放式的管理制度,為學生進行項目制作提供良好的條件。
⑥在學生考核評定上,采用平時+筆試+面試相結合的方式。平時占40%,筆試占30%,面試占30%。平時分由出勤和任務完成情況組成,筆試由專業老師出試卷的形式,面試由企業人力資源部經理出任主考官,考核優秀的大一大二學生,作為企業儲備人才培養,到大三優先提供頂崗實習和就業的機會。
5 “三個課堂”開放共享創新校企合作模式取得的成效
1.“校園課堂”時空相互交融課堂資源的打造,滿足學生選修課程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自主性。時空相互交融課堂資源采用新媒體波紋式傳播推廣,借助新媒體(微信、微博、QQ、直播等)傳播課堂資源。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家長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家長與親朋之間、教師與親朋之間、粉絲與粉絲之間波紋式傳播效應推廣,增加教學成果的影響面與度。
2.“企業課堂” 旨在打造虛擬企業孵化器的眾創空間。通過互聯網,提供企業管理、技術信息、市場信息、法律援助等咨詢性服務。
3.“社區課堂”依托社區物流服務站平臺,將學生、教師、企業專家和社區居民有機聯系起來。社區物流服務站聽取社區管理層、居民的良好建議,接受社區居民的考評與監督,對于促進社會和諧、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水平,社區物流服務站將作出很大的貢獻。
6 問題與不足
1. 企業追求利潤與學校強化學生技能訓練之間存在著矛盾。企業首先想到的是成本和利潤,講究的是質量、是速度。而學校教學注重的是循序漸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增強其發展潛力和后勁。學校關注的是,要讓學生掌握什么技能,而不關心訓練中所產生的“產品”有多大的效益,因而在基礎工序生產的速度上適應不了企業的需求。
2. 校企對待學生的方式和態度不一樣。企業把學生當作員工進行管理和考核,一般不過問其遲到、缺勤、或其他心理問題,要求學生像機器一樣不停運作。學校是教育培訓機構,教師是教育工作者,多從教育學、心理學角度去關愛學生,理解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