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銀喜
摘 要:董卿在《朗讀者》中有一段開篇語:從某種意義上說,世間一切,都是遇見。冷遇見暖,就有了雨;冬遇見春,有了歲月;天遇見地,有了永恒;人遇見人,有了生命。教師遇見了學生,就有了心靈與心靈的對話。于是,對話式教學,成為了師生心靈與心靈的交流,思想與思想的碰撞;對話式教學,成為了喚醒生命、激揚生命、引導學生去展示生命力量的過程;對話式教學,是兩個自主的人之間的會晤,成為了精神享受的過程,成為了靈魂深處的激蕩。
關鍵詞:對話式教學; 心靈的橋梁
董卿在《朗讀者》中有一句卷首語:從某種意義上說,世間一切,都是遇見。冷遇見暖,就有了雨;冬遇見春,有了歲月;天遇見地,有了永恒;人遇見人,有了生命。教師遇見了學生,就有了心靈與心靈的對話。于是,對話式教學,成為了師生心靈與心靈的交流,思想與思想的碰撞;對話式教學,成為了喚醒生命、激揚生命、引導學生去展示生命力量的過程;對話式教學,是兩個自主的人之間的會晤,成為了精神享受的過程,成為了靈魂深處的激蕩。
我記得《語文課程標準》兩次提到對話:“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過程”。因此,我嘗試在我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滲透 “對話式”的教學理念,讓語文學習在孩子們眼里、心里就像和大家在一起聊天一樣輕松自在而又有意義。
哲學家馬丁曾強調:真正對話是從一個開放心靈者看到另一個開放心靈者之話語。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只有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多與學生進行輕松、自然的心靈對話,才能成為學生可信賴的大朋友。當教師遇見了學生,“心靈對話”就開始了。
一、遇見之初次對話
要與學生對話,打開學生的心靈之窗,作為教師,先要打開自己的心靈,用自己的熱情,點燃學生的生命之火;用自己的胸懷,包容每個學生的生命。在接每一個新的班或面對新的插班生時,我們要不斷注意每一個學生的不同情況,根據他們的不同表現而進行不同的教育,這樣有助于我語文教學的開展。舉個我曾經遇到過的例子:在本學期初,我班來了一個由別的鎮來插班的女孩子,她每天上學就是哭著臉,甚至不肯上學,第一個星期的每一天,父母只好想盡辦法讓她回校,然后馬上離開。小孩只得大喊大叫回到教室,在老師的大力勸解下,她才勉強沒有影響同學們的學習。在當我了解原因的時候,她也一話不說。直到第二個星期,我看到她的情緒開始穩定了一點,于是,我馬上捉住機會,跟她聊起天來。問她:“在這里不開心嗎?”她說:“不開心,這里我一個同學我都不認識,我本來在原來的學校好好的,和同學相處很好,成績也好,還是班里的語文科代表,老師的小助手。”小小的秘密,被我知曉了。于是,我就說:“這小事而已,相信老師,老師和你一起解決,好不好?”根據她的特點,我在班里不斷表揚、鼓勵她 ,使她在我們班樹立了威信,點燃她的信心之火。經過短短的半年學習,她的語文成績已在班上名列前茅,也成了一名出色的班干部。 愛學生,就必須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學生當作自己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用對話去架設師生間的心靈橋梁,用理解、信任、關心去呵護學生,用真情贏得學生的愛與尊重。這是初遇見的美好,初對話的小幸福。
二、課堂之心靈對話
作為語文老師,課堂上與學生的心靈對話時重中之重。葉瀾教授曾說:“我們的語文教學,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語言文字,才能使其變成生命的涌動。”對話式教學所要做的就是喚醒生命,激揚生命、引導學生去展示生命的力量,使生命通過對話式教育,而獲得自身的透明性。以往教學過程中,有兩個弊端:首先是教師總是以嚴肅的面容出現在學生面前,不茍言笑,站在講臺前,其身份是課程知識體系的灌輸者。學生呢,來到學校坐在教室里,正襟危坐,不敢隨便發言,被動地接受知識,而不是主動地進行知識構建。二是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存在對人思想和精神的禁錮的現象,這樣不利于學生求異思維、逆向思維、創新思維的培養。在平等對話的課堂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形成了流動,整個課堂氣氛就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呈現出平等對話的氛圍。每個學生都可以通過思考,發表自己的見解主張,自由地體會、感悟、創新。下面就是我教學的一個小片段:
在學習《甜的和酸的》一課學快要結束時,我讓學生討論:課文中,你們最喜歡誰?為什么?不喜歡誰? 為什么?布置完后,一雙雙小手高高舉起,一連串流利的回答脫口而出.有的說:“我喜歡小猴子,因為它很聰明,自己去嘗,沒有隨便相信別人的話.” 有的說:“我不喜歡狐貍。它自己吃不到又不想別人吃。它太狡猾。” 有的說:“我覺得小松鼠、小兔子太笨了。那么容易相信別人。”我贊許地微笑著,對他們的“愛憎分明”非常滿意。突然,一個極不和諧的聲音從前排鉆了出來:“老師,我想他們可以做朋友。”噢?我心里震動了一下,隨即請這個“立場不堅定”的小家伙說說為什么這樣想。他回答到:“狐貍摘不到葡萄,可以請小猴、小松鼠幫忙,大家一起吃甜甜的葡萄,多開心。”多么有愛心的小家伙!可是還沒等我夸獎他,下面立刻冒出了反對的聲音:“狐貍不能跟小動物做朋友,他會吃小動物的!”一下子課堂上形成了“兩對相爭”的局面。他們的爭論反激出了我的靈感:這樣,你們分成“朋友組”和“敵人組”來續編故事。開頭就是:小松鼠、小兔、小猴和狐貍相遇了……孩子們一下子來了興趣,思索的思索,議論的議論,精彩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就這樣,在有對話課堂中,學生成功積極的思索著,讓思維在問題的天空進行了一次自由自在的飛翔,破除了固定答案的巨大束縛,鼓勵學生突破常規,提出創建,不再惟上、惟書、惟權,只惟實。這就是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語言文字,使其變成生命涌動的魅力了。這樣的對話課堂,學生有所感悟,發言更加積極,更加自由地傾吐,體會,感悟。師生之間的情感聯系也得到加強,使教學過程充滿師生的激情與靈感。因此,對話使課堂充滿生機,使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更為真誠。
三、課后之秘密對話
成功的對話不能只限制在課堂上。還有一個強有力的手段:平等的書面對話。在以往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能言善辯的學生得到的機會較多,這樣就使得課堂成為個別幾個學生的表演陣地,這些學生的能力得到充分鍛煉,而其他學生呢,成為看客,坐在教室里,不去主動地進行感悟體驗,學生和學生之間不夠平等。怎樣讓不善言語的學生在對話中成長,在對話中得到發展的機會?我們可以利用日記、作文這個交流方式與學生進行書面對話。馬克·吐溫說過:恰當地用字極具威力,每當我們用對了字眼,我們的精神和肉體都會有很大的轉變,就在電光石火之間。所以,充滿感情的書面語,有時候比直白的口語更讓我的心靈震撼。在小學二年級,學生就開始寫日記。因此,我喜歡利用批語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和溝通,鼓勵學生把平時的心里話向老師提出來。我每天會利用大約50分鐘左右對全班50名學生的日記進行認真批閱,當學生寫得好時,我會批上 “寫得真好!”、“努力吧”等之類的激勵性評語。同時,我還對學生們說:“心里的煩惱說出來就會舒服得多了,如果你有不好意思當面對老師說的話,可以通過寫日記來告訴老師。老師會接受你的意見,會幫你排憂解難的,同時也會為你保密的。”同時,我還告訴學生:美國心理學研究表明:“養成寫日記的習慣,通過文字訴說,可以把危險的壓力發泄掉,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改善健康,減少疾病的發生。”同學們聽后慢慢地樂于把自己的煩惱和疑問向我訴說,在無形中我扮演了心理輔導教師的角色,我會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對個別學生進行了耐心、細致的心理輔導。當孩子們得到及時的點撥后,他們的臉上總帶著微笑,成績也會得到提高。例如,我班學生陳海論在日記中寫道:“老師,對不起,我今天又做了錯事,給您又帶來了麻煩。其實,我也想做個好學生。但有時管不住自己,您能幫幫我嗎?”我在他的日記后面寫了這樣一段話:“讀了你的日記,老師很高興,因為我從日記中看到了你的自尊。我非常愿意幫助你。我有一個想法,以后班上每月評一次進步生,希望你能以此為努力目標,嚴格要求自己,約束自己,如果你這樣做了,老師相信你一定會不斷進步,一定能成為一名優秀生。”老師親切的語言和為學生精心設計的前進目標,使這個孩子產生了積極進取的動力,增強了改掉缺點的信心。后來在學習、紀律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受到同學們的一致好評。也曾有一位學生在日記中這樣寫到:“媽媽愛玩麻將,一玩起來就什么都不顧。今天,媽媽說她出去辦點事,可我不會做作業到鄰居阿姨家請教時,卻看見她在這里打麻將,幾次求她回家她都不肯。”這篇日記雖然很短,但深深地感動了我,我在他的日記里說:“孩子,你愛學習,相信媽媽也會為你而改變的!”之后,我向該生的媽媽提及了此事,她也很內疚。從此,他媽媽在打麻將方面也有所收斂,該學生活潑多了,學習成績也好了起來。此外,還有更多的學生在班級管理、課堂教學、同學之間相處以及在學習上的疑難之處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也做到了有問必答。這種日記對話交流拉近了我和孩子們的心理距離,我和孩子們的關系更融洽了,更密切了。同時,加深了我對孩子們的全面了解,促進了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促使了我的教育觀念發生改變。可以這樣說,通過書面交流,我走進了學生們的內心世界。通過書面對話,我全面了解了學生的內心世界,促進了學生積極人生態度形成的和健康審美情趣的形成。同時,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也大大提高,語文成績也自然會得到提高。
遇見心靈的對話,要求教師把學生當作知心朋友,態度親切、真誠地和他們互相交心,架起一座師生間心靈的橋梁。這樣的對話是潤物細無聲,不露教育痕跡,但又切實地對學生心靈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這座橋梁,從遇見學生時就開始架起來了,從教學對話中鞏固起來了,從秘密的書面心靈交流中延續起來了。于是,對話式教學,成為了師生心靈與心靈的交流,思想與思想的碰撞;對話式教學,成為了喚醒生命、激揚生命、引導學生去展示生命力量的過程;對話式教學,是兩個自主的人之間的會晤,成為了精神享受的過程,成為了靈魂深處的激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