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第三方支付行業在短短的幾年內經歷了從飛速起步到高速發展再到成熟應用的歷程。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電子支付安全成為了第三方支付發展的核心和關鍵問題,而我國對第三方支付產業監管的法律規制仍不明確,因此產生了大量的法律風險。如今面對行業監管政策的頻繁出臺和市場的競爭,第三方支付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新的法律問題。本文詳細的分析了第三方支付行業的發展現狀及其在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安全法律問題,并為其未來的發展提出了一些新思路。
關鍵詞 第三方 電子支付 安全 法律
作者簡介:謝沁虹,蘭州大學碩士,研究方向:民商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182
一、第三方電子支付概述
網絡信息技術與通信技術的發展為電子商務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力。保證支付環節的安全進行是電子商務參與者普遍關心的問題。第三方電子支付的出現滿足了電子商務交易活動中交易雙方對誠信與安全的要求,在商戶和消費者之間建立了一個快捷靈活、可信度較高的支付平臺。第三方電子支付的產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一經濟現象的產生與發展會產生相應的法律問題,要求交易活動中的各方承擔其應承擔的法律責任,要求一定的法律環境。
第三方電子支付,是指第三方獨立機構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提供中介支付平臺促進電子資金的流轉,滿足客戶的收付款需求。支付平臺作為交易雙方的支付結算服務平臺,提供中介服務渠道,來實現商品交易與貨幣流轉。
(一)第三方電子支付的定義與模式
在中國第一個提出“第三方電子支付”概念的是阿里巴巴的CEO馬云先生,他于2005年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演講時首次提出這一概念。他指出,“電子商務首先應該是安全的電子商務,一個沒有安全保證的電子商務是沒有真正的誠信可言的。”交易行為的關鍵環節在于買方交付貨款于賣方,要解決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的安全性問題,無疑應從支付環節入手。
第三方支付模式是指由第三方獨立機構提供支付平臺,當消費者瀏覽商戶網頁,選購商品并與賣家達成交易的合意,向第三方平臺提交訂單信息;賣家把交易訂單需要支付的信息傳達至第三方支付平臺;消費者先將貨款流轉至第三方支付平臺;當買方再次向第三方支付平臺發出支付指示后,再由第三方支付平臺將交易貨款移轉給賣方。
(二)第三方電子支付的發展現狀
我國早在1998年就出現了第三方支付企業,在2004年下半年,國內多家商戶紛紛涉足第三方支付領域。在2005 年,由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網斥資3000萬美元打造出了支付寶,支付寶成為了中國最引人矚目的第三方支付工具。隨后,一大批專營第三方支付平臺的企業在國內紛紛涌現,第三方支付的市場規模逐漸擴大。在隨后的發展中,第三方支付行業經歷了從迅速起步到平緩發展再到持續增長的發展歷程。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報告:“2014年,我國第三方電子支付交易額約為8萬億元,同比增長50%,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交易額約為6萬億元,同比增長39%。2015年第一季度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市場交易額約為2.4萬億元,同比增長29%;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交易額約為2萬億元,同比增長39%,預計2018年我國第三方電子支付行業市場交易額可達22萬億元。”
第三方支付市場的繁榮昌盛,吸引了更多的企業、商家涉足其中,第三方電子支付市場在不斷競爭中高速發展。根據analysys數據顯示:(1)網上支付和手機支付用戶保持高速增長。“截止2016年上半年,我國使用網絡支付的用戶已達到4.5億,環比增長率約為9.3%,手機支付用戶規模增長迅速,半年增產率為18.7%。”(2)銀行卡發放量增速放緩。“截止2015年年末,全國銀行卡發卡數量54億張左右,較上年末增長10.25%,增速放緩6.88個百分點。”(3)“2015年,第三方支付行業總計進行網絡支付業務的金額約為49.4萬億元,同比增長100.16%”。隨著電子商務的持續發展,第三方支付機構也在出行、旅游、餐飲、理財、基金等行業拓寬其市場規模,逐漸向著綜合性平臺轉化。
二、第三方電子支付的法律問題分析
(一)第三方電子支付平臺的法律定性
第三方支付行業屬新興行業,對第三方支付的法律界定有諸多爭論。從2009年中國人民銀行頒布的公告來看,央行將第三方電子支付機構定義為了從事特定清算業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在實踐中,各第三方支付企業在其公司章程中普遍采用“提供在線支付服務的中介機構”為其定位,而學術界多數觀點則贊同認為,第三方電子支付企業不僅是提供支付技術的中介平臺,其與銀行金融業也存有聯系。有一種觀點認為,“大多數銀行對第三方電子支付的認知存在缺陷,認為其僅僅是提供網絡技術的支付中介結算機構,認為其只為傳統業務模式提供新技術、新工具、新服務的技術工具,而沒有認識到第三方電子支付對傳統業務模式產生的沖擊。”此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第三方電子支付與網絡銀行支付的部分功能相類似,其已發展為一種新型的“虛擬銀行”。此類爭議還有很多,如不對第三方電子支付的法律性質進行清晰界定,則難以確保第三方電子支付行業的安全穩定發展。
(二)第三方電子支付中可能存在的法律問題
第三方支付平臺這類經由工商行政機關設立、審批合法成立的非銀行中介機構,由于其本身性質的特殊性,其存在并非是合法的。在網絡環境日益復雜的今天,其仍存在諸多的法律問題。例如:
1.沉淀資金收益的所有權不明確
從第三方支付流程來看,消費者在提交訂單后需將消費資金交予第三方支付平臺設置的虛擬賬戶進行保管,當消費者收到商品后再通知第三方支付平臺付款給商家,而此時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系統內部支付賬務處理和支付指令下達需要一定的反應時間,無形中就使得第三方支付平臺掌握了用戶大量的沉淀資金,而這些資金所獲得的收益權屬不明,就使第三方電子支付機構有了可乘之機。
2.第三方支付的洗錢問題
由于第三方支付機構在一定程度上屏蔽了銀行對其資金流轉的監管,且交易資金流動頻率快,很多違法分子利用第三方支付平臺進行洗錢等違法行為。
3.網絡犯罪問題
網絡犯罪作為科技飛速發展的產物,其反復性、頑固性、并發性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統計數據顯示,平均每月的網絡犯罪數量高達3萬起。隨著網民數量急劇膨脹,第三方電子支付日益普及,網絡環境堪憂。
總之,我國第三方電子支付行業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著諸多復雜的問題,且這些問題牽扯大,攻破難度大,復雜程度高,影響深遠。所以,建構一個安全規范、誠信開放的第三方支付行業的道路任重而道遠。
三、第三方電子支付中的風險及法律監管分析
(一)第三方電子支付主要風險
在電子商務中,第三方支付平臺具有雙重地位。一方面是提供網絡支付技術的支付機構,另一方面也是承擔一定擔保職責的中介機構,因此其引發的風險也具有多重性。本文主要對第三方電子支付產生的相關法律風險進行探討。
1.未經授權的支付風險
未經授權的支付風險是指,在第三方支付系統運行過程中產生的諸如數據處理、傳輸、交易等環節的偽造、冒用、盜用等違法活動。未經授權的支付風險是第三方支付機構所面臨的最重要的安全法律問題。
對于未經授權的支付風險,實踐中的做法是由第三方電子支付平臺與用戶協商解決。這樣就為第三方支付平臺擬定格式合同規避責任留下了法律空白。例如支付寶的格式合同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條款:“如用戶發現有他人在未經合法授權的情況下,冒名或盜用其賬戶及密的情形時,應采取有效的方式請求第三方支付機構暫停相關服務。該機構執行用戶的請求需要合理的期限,該機構對在此之前已執行的指令對用戶造成的損失不承擔責任。”諸如此類的格式合同表明,若用戶沒有及時履行通知義務,則由其承擔由此造成的風險;如若客戶及時履行了通知義務,但第三方支付平臺往往不能及時采取防范措施,造成一定的時間間隔,但其格式合同中沒有對這一“合理期限”進行明確規定,這就大大加重了用戶的相關責任,有違誠實信用原則。
2.瑕疵支付風險
瑕疵支付,是指在第三方電子支付系統發生支付錯誤、支付遲延以及沒有支付的情況下,如何對用戶的損失予以彌補的問題。根據瑕疵的來源不同,瑕疵支付主要分為以下幾類:(1)因支付平臺內部工作人員的過錯而導致支付流程的中止或延遲;(2)因支付平臺定期必要的系統維修而導致支付活動的暫時停止;(3)因他人的原因而造成的支付的中止或延遲;(4)因不可抗力而造成的支付服務系統的中止或延遲。當發生支付瑕疵而涉及賠償或補償問題時,需要考慮相關的直接損失及間接損失。
對于瑕疵支付風險,目前尚無特別法規制,在實踐中,通常由第三方支付企業擬定格式合同來規避其責任。例如《支付寶服務協議》規定:“該公司不對支付服務提供任何形式的擔保。”在支付寶擬定的格式合同中,將絕大部分的支付瑕疵風險進行了移轉,若立法沒有明確規范,則不利于保護處于弱勢一方的用戶。
3.依基礎交易產生的抗辯權延伸的風險
第三方電子支付平臺作為提供網絡支付技術的中介服務機構,其還承擔著一定的擔保職能,當買賣雙方因買賣合同產生糾紛時,買方能否請求第三方支付平臺作出暫停或撤回對收款方的付款的行為,稱為依基礎交易產生的抗辯權延伸。電子商務活動中的第三方支付不同于票據法中規定的無因性原則,第三方電子支付平臺在買賣雙方的交易中充當著一定的角色,故應允許法律在適當對第三方電子支付中依基礎交易而產生的抗辯權延伸加以規定。抗辯權延伸的規定一方面維護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但另一方面卻影響了支付的實效性及收款一方的權益。如何在交易各方中進行利益平衡,及時作出應對的法律規范,對第三方電子支付的發展前景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二)第三方電子支付的法律監管問題分析
我國商業銀行的監管都交由銀監會進行,銀監會的監管職責中規定,“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審查批準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設立、變更、終止以及業務范圍;對銀行業金融機構依法實行監督管理。”依據《支付組織清算管理辦法》第九條的規定:“中國人民銀行是支付清算組織的監督管理部門。中國人民銀行負責審批全國性和區域性支付清算組織;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審批地方性清算組織。”從以上條款中可知,第三方支付機構屬于支付清算中介機構,其由中國人民銀行監管。
近年來,中央對第三方支付行業的監管力度加強,相關監管政策紛紛出臺。2010年,中國人民銀行頒發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第三方電子支付機構正式被納入央行的監管范圍。
在2015年12月,央行又頒布了《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業務管理辦法》。該辦法的目的在于規范第三方支付機構從事電子支付業務,監管電子商務支付產生的法律風險,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2016年3月,發改委和央行統一頒行了《關于完善銀行卡刷卡手續費定價機制的通知》。該通知統一了各個行業的銀行卡收單費率標準,有利于遏制收單服務市場存在的商戶材料造假、套碼、虛設商戶等非法交易行為,有助于市場的平穩發展。但從長遠來看,銀行卡刷卡服務手續費改制將進一步提高整個行業的市場化程度,使行業更具統一的收費標準。
(三)第三方支付的發展前景
2016年,針對第三方支付行業的整治措施全面出臺,從第三方支付行業平穩發展、安全運營的角度來看,監管機構對第三方電子支付機構的運行模式、業務范圍的監控更加嚴格,第三方電子支付再次被界定為“提供快捷、靈活、便民、小額支付的中介平臺”。但同時,第三方支付平臺的運營模式和業務范圍都變得更加明晰,市場則越具透明化;具備技術實力和市場規模大的第三方電子支付機構將逐漸控制第三方支付市場,第三方支付產業將迎來轉型升級的新浪潮。根據相關政策導向及中國第三方電子支付所面臨的現狀,對第三方電子支付行業的發展趨勢作出預測:
1. 牌照增發受限第三方支付行業兼并、并購頻繁
央行的監管將更加謹慎,第一批第三方支付企業續牌照延期,監管層明確表示一段時間內原則上不批設新機構,這將導致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牌照價值得到巨大的提升,市場競爭壓力持續,然而大部分市場占有率低的企業沒有形成良好的盈利模式,根據市場行情預測,未來的價格競爭會逐漸拖垮一部分沒有競爭力的小型支付企業,小型支付企業被兼并或并購浪潮不可逆轉。
2.拓展增值服務成為第三方支付企業創收的新渠道
隨著監管的加強和相關政策的陸續出臺,第三方支付行業將迎來轉型升級,拓寬增值服務渠道將成為第三方支付企業獲取利潤的新突破口。第三方支付企業通過對用戶信息的掌控,獲取了大量的數據信息。在未來發展中,第三方支付機構如何對其所獲取的數據信息深入發掘及廣泛應用變得十分關鍵。
3.支付企業多元化明顯,綜合性加強,線上線下結合成趨勢
隨著第三方支付企業業務范圍的擴大,越來越多的支付企業開始在已有的核心主業的基礎上,加大多元化的業務布局,提升市值空間,打造互聯網支付、電話支付、移動支付等各種業務相結合的綜合支付模式,全方面滿足用戶的支付需求。
綜上所述,要推動第三方支付行業持續健康發展,關鍵在于制定出更合理、更完善的市場化監管和運行的法律制度。因此,若第三方支付機構能在自我創新與突破中,積極應對各方競爭、威脅和挑戰,必將對中國互聯網及電子商務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劉穎.大額電子支付的法律基礎:以美國《統一商法典》第4A編為中心的論述.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1.
[2]阿拉木斯.蔣睿. 第三方網上支付平臺的法律風險.電子商務.2007(2).
[3]中國電子商務協會.第三方電子支付探索與實踐.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
[4]易觀智庫數據.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專題研究報2016H1.[2016.10.10].http://www.a nalysys.cn/view/report/detail.html?articleId=1000313&columnId=8.
[5]曹紅輝.電子支付產業發展及自律機制研究.中國電子支付高層論壇演講.2006.
[6]李伏安.電子銀行發展現狀判斷.中國電子商務高層論壇講演.2006.
[7]李莉莎.第三方電子支付風險的法律分析.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
[8]沈紅也.淺談第三方支付產業的市場競爭.經營管理者.2009,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