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清
一、注重和諧課堂的建設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索欲望。小學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學習方式是在問題情境之中的學習,因此如何創設問題情境,就成為這一學習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條件。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總是由問題開始的,并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學生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設問題情境的過程,它可以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的思維在問題思考與探索中得到促進和發展。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再現課文生活中的真實情景,使學生進入身臨其境的問題環境,從而產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使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快樂體驗,增強求知欲和自信心,進而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
2.合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學習資源是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樣的資源,以何種方式提供,就成為實現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教學最重要的策略。教學中教師要合理整合各種教學手段,“因材選媒”,突出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作用,淡化其“裝飾”效應,讓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情景中經歷探究過程,獲得理智和情感體驗,切不可喧賓奪主,切不可忽略了學生的自我體驗和品位。
3.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鼓勵學生質疑和創新。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即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學生是課堂學習中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實踐過程,教師的作用則是隱性的,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教師在提供了一些豐富的素材后,學生就要進行大量的自主探索。此過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情況安排學習內容的先后順序,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如可以自己獨立學習,也可以與人合作,與老師交流……
二、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構建
1.創設情境,合作學習。目前最佳的課堂教學合作模式是“小組討論,合作學習”。教師應組建好合作學習小組、培養好合作組長、宏觀調控好合作學習的時間,更要精心設計好問題情境。
2.走向學生提問的課堂。學生提問改變了問題的呈現方式,也就改變了課堂的結構形式。學生的提問使學生從他主走向自主,使課堂的對白變成對話。
3.實踐感情--活動性學習。積極引導學生動手實踐、活動探究,是新課程大力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用外顯的動作來驅動內在的思維活動,從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識的形式和發展,體會學習語文的過程和方法。
4.自主探索--探究性學習。新課程大力倡導開展多樣化的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能啟發和鍛煉學生的思維,培養多方面的能力。
三、注重備課的針對性
1.重視課標思想的滲透。課標是我們教學活動的靈魂,是每堂課的方向,也是判斷我們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我們在備課之前首先要對本學段的課程目標有清楚的了解,然后根據主題單元和課文類型分解課程目標到一本教材、到一個單元、到一篇課文,再到一個課時,使課程目標真正逐步落實,從而為有效課堂導航。《教師教學用書》是我們在備課前必讀的參考書,它對文本的編排意圖、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作了具體的介紹,并給我們提出了合理的教學建議,使我們的備課更具針對性、更具科學性。
2.重視教材資源的利用。新課程以專題組織教材內容,教學的各項內容都緊密圍繞單元專題而展開,其中單元導語特別強化了導學功能,給我們的備課和教學指明了目標、重點和難點。備課時可以根據單元導語確定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讓課標思想在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得以充分體現。
3.重視身邊資源的運用。在教學行為的選擇上,我們要根據自己的特點,盡可能的發揮自身的優勢,彌補自己的不足,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達成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比如教學有感情地朗讀,這是對于語言優美的課文在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教學行為。可是我們有的老師不顫長有感情朗讀,怎么辦?一是利用錄音給學生以示范,二是讓班里朗讀較好的同學領讀,利用身邊這些有用的資源讓我們的教學達到異曲同工之效果。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