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德志
低年級的學生,初生牛犢不怕虎,上課自制力差,敢說敢做、愛玩愛鬧,還常常會說些“不著邊際”的話。對此,教師如果不因勢利導,而以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不僅會壓抑學生的個性發展,還會抹殺學生的潛能。只有開放,才能激活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我就自身對數學教材的運用實踐,談談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實施開放教學的幾點體會。
一、回歸生活,實施開放教學
開放,從內容上講,就是書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歸,要善于選取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素材,使教學“生活化”。例如:教“角的認識”時,“角是一個端點引出的兩條射線所構成的圖形”這個概念的描述對低年級學生來說非常抽象,是不易理解的。于是,教學時我就作了如下描述“夏天,天氣非常炎熱,人們都在樹下乘涼,小朋友們在樹下玩耍。瞧,老師來了。我擺臂作走路狀,并出示示意圖:1、教師手臂與身體成一個角;2、還有小朋友在蕩秋千時也有角。教師隨即說:“手臂這一擺,秋千這一蕩,就是一個角”。這時,學生舉正濃,就問了:擺臂、蕩秋千怎么會與角連在一起呢?此時,思維的火花不點自燃。
二、尊重“兒童”文化,實施開放教學
開放,從課程上講,就是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尊重“兒童”文化,發揚“童心”“童趣”,以“學生的語言”實施教學,這對低年級學生尤為重要。如在教“找規律”時,我出示了墻面圖,讓學生觀察每行圖形是怎樣變化的?其間有個學生說:它們在“轉圈圈”。我當時一愣,立即隨機應變:“對,你說得真好,它們是在‘轉圈圈,這個‘轉圈圈的過程就是這幾個圖形的變化規律,那么它們是怎么‘轉圈圈的呢?”這里,運用學生的語言,引導其得出了“第一個移到最后,其余三個依次向前移一個”的結論。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讓他們觀察后馬上就得出這個結論是不可能的。而通過說“轉圈圈”,就使學生在自己的語言世界里,理解了抽象的道理,達到了易懂而樂學的目的。
三、自我理解,自我解讀,實施開放教學
開放,從角度上講,要鼓勵學生對問題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見解,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特點的過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知識背景和思維方式,低年級兒童也如此,我們也需要尊重他。如教“幾和第幾”時,我出了這樣一道題:看下圖圖形:△○□☆●▲,你認為“☆”排在第幾位?第一個同學說“☆”排在第4位。第二個同學說“☆”排在第3位。出現兩種答案后,有同意第一個同學的,有同意第二個同學的,也有兩種都同意或不同意的。我沒有作出判斷,而是讓他們各自說出理由,遵循他們的思維,共同得出:從左往右數,“☆”排在第4位,從右往左數,“☆”排在第3位。從這一教學實例可以看出孩子們對數學的真誠向往溢于言表。
四、師生互動,實施開放教學
開放,從過程上講,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師生互動的教學只能說是“假教學”。新課程所倡導師生互動,有別于以往教學中的“教師權威”的“插秧式”教學,也區別于完全的“學生中心論”,而是師生間的互動教學,教師必須參與到學生們的學習中去,其中最典型的即是小組合作的學習。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教師們不斷嘗試在課堂中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但很多小組合作學習仍停留在小組討論式的合作學習,無教師的參與,使得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我認為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時候,教師應深入到小組中去,了解學生合作的效果和討論的結果,有備于調整下一教學環節。并及時從他們的討論中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這樣就形成一種積極互動的師生關系。在教學中真正地實施開放教學,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形成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為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尋求了一種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