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現代通信技術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及普及,網絡對于大學生生活正在發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網絡生活導致知識碎片化,碎片化的知識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和科學性,本文試從對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創新困境研究,特別是對其問題和原因進行重點分析,探索民辦高校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的途徑。
關鍵詞 民辦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載體
作者簡介:張豪威,鄭州工商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389
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達到既定教學目標,就必須依托于某一載體,而且要選擇正確、合適的載體。我國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研究,源自上個世紀80年代,并且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陳萬柏把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總結歸納為“八大類四十多種”。隨著全面深化改革戰略布局的提出,民辦教育進入蓬勃發展期,但是,由于民辦高校存在時間較短,所以關于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研究還相對薄弱。本文立足于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運用與創新困境研究,既是對國家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的貫徹落實,也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訴求,對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一、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概念
學術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概念的表述,各說不一。但不管是“中介論”、“要素論”、“工具論”還是“活動論”,就其本質而言,都指向于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或信息的承載和傳導,能夠使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雙方相互產生影響和發生作用。 其最終落腳點都是使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提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親和力和感染力,使之更好發揮其育人功能,提升大學生的政治認同、理論認同、制度認同、思想認同,完成黨和國家所賦予的教育任務。常見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有課堂載體、管理載體、活動載體、網絡載體等。
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含義與公辦無異,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信息傳遞和互動的橋梁。較之公辦院校而言,其具有獨特性、靈活性和突破性。具體表現在: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師或管理人員參與度高,很多活動都是全程參與、指導,活動的束縛性小、力度大,教育目的實現度高。二是民辦高校企業性文化多,領導者具有市場性思維導向,更加重視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動手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三是民辦高校教學改革在不觸及國家“紅線”的基礎上,改革力度更大,創新性更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創新選擇性更多。四是民辦高校更加善于樹立各類大學生典型事例,注重對各類活動的后期宣傳,以此提升學生榮譽感、認同感和歸屬感,提高學校知名度、強化學院發展競爭力,形成良性循環,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發展。
二、 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運用現狀及創新困境
陳萬柏教授把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歸納為“八大類四十多種” 。著眼于這樣一個繁雜性的現實,雖然,在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廳的要求指導下,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毋庸諱言,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運用和創新存在著很大的困境。
(一)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運用取得的成績
1.強化了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載體在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陣地地位。民辦高校善于組織和開展各類學生活動,如:黨團活動,社團活動、辯論賽、歌唱大賽、模特大賽、社會實踐、假期支教等等,在這個過程中既能使大學生在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實現自我教育,提高動手實踐能力,增強社會競爭力;又能使大學生了解黨和國家發展的路線、方針、政策,理論聯系實際,在具體實際中體悟理論知識的內涵,對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產生價值認同感,認識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個人發展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載體形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對于各式各樣載體的靈活運用,提高了民辦高校學生對于黨和國家的政治認同、理論認同、制度認同、思想認同,強有力地促進了民辦高校大學生的成長成才。
2.營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圍。隨著科技的發展與進步,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得到不斷充實和發展,通過各種各樣的載體向廣大師生傳遞著國家的需要、社會的需要,反饋了學生的實際需求。如,校院兩級領導聯系師生、談心談話制度,科級干部與學生座談制度,班級信息員制度。全方位、多角度收集學生亟需解決的問題,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態和心理動態,對各類教育載體進行選擇和精簡。整合雷同相似的活動載體運用,提高資源利用率,融入新的理念和創意,打造品牌化特色活動。積極健康、形式多樣的載體運用,使學生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在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大學生的觀念和態度發生轉變,拉近思想政治教育雙方之間的距離。有助于形成積極進取、生動活潑、學生喜愛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圍,讓他們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二)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運用存在的問題及創新困境
1.缺乏全員育人理念。在民辦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無用論”和“沒有必要論”一直存在,相當多的民辦高校對高校必須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都是能減則減,能壓則壓,真正達到教育部要求的學校屈指可數。更不要說在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載體的建設上的投入了。此外,在人的層面上,領導層企業思維濃厚,把學校當企業來辦,在強調生存的同時,追求經濟效益,忽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民辦高校教職員工,一方面,企業思維要求“人盡其能、物盡其用”。民辦高校教職工往往要身兼數職,日常事務繁雜,工作壓力大,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學生的思想政治動態。另一方面,從他們的專業和知識結構分析,大多數人沒有接受過系統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訓,素質差距較大,思想道德水平參差不齊,甚至存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普通高校的事,民辦高校沒有必要的觀念。 加重了學生的商品化思想意識,嚴重影響著的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教育職能的發揮。
2.已有載體優化機制不完善,深耕困難。在民辦高校,許多教育工作者沒有經過系統化、專業化的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對于在民辦高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認同感較低,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選擇和使用過程中,容易出現“重形式輕內容”的現象。而思想政治理論課專任教師在進行思想政治理論宣傳和講解時,為了保證理論結構的完整性,往往會長篇大論、侃侃而談,容易忽視學生的接受度,出現“重內容輕形式”的現象。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受教育者不能夠理解或者難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所承載的內容。究其根源,都是對民辦高校領導層對于思想政治工作不夠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傳統載體缺乏優化機制,使思想政治教育脫離了大學生實際,親和力降低。
3.教育實施者存在固性思維,新興載體承載內容或信息注入陷入困境。在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使用中,部分教育實施者存在固性思維觀念,對于新興載體認知度較低,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對于載體的選擇和使用,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以為選擇了“時髦”的載體,就能達到想要達到的教育目的的現象。這種情況下,看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搞得轟轟烈烈,但是往往是事倍功半。如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及手機等移動終端的普及,“QQ”、“微信”、“微博”等APP應用軟件代替報紙、電視等傳統媒介成為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及公信力會被零碎的知識和真假難辨的信息所掩蓋。另一方面,教育實施者在對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進行內容注入時,不能及時更新理念,不能把反映時代要求和接受對象的實際需求的內容和信息注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中去。從而導致“工藝”比較粗糙,“包裝”不那么時尚現象的出現。
三、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創新舉措
(一)樹立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理念
上下同欲者勝,強化領導思想政治教育觀念意識,培育提升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樹立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理念,要注重發揮所有課堂的育人作用,強化所有教師的育人職責,充分發揮課堂載體的作用,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調效應。建立良性師生互動、師師互動溝通機制,在平等溝通、民主討論、互動交流中進行思想引導,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學習相結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與服務社會相結合、與勤工助學相結合、與就業創業相結合,充分認識和利用各類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最終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校園風氣。
(二)優化已有載體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是在我們在新民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改革、發展中的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革命和改革的年代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創新不是對傳統載體的摒棄,而是對傳統載體的優化和再挖掘。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運用,我們不能一概而論,應該考慮民辦高校的特殊性,對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運用進行機理性梳理,深耕現有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活化課堂載體,優化活動載體,強化管理載體,形成量式管理模式。
譬如對于課堂載體的運用,教師對于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巨大的,言傳身教,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承擔其專業知識的傳授的同時,也具有育人職責,具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三觀”和提高綜合素質的責任。因此,要優化已有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必須要在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政治輔導員等思想政治教育實施者的專業素養外,提升所有民辦高校教育者對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認同感、責任感。將專業知識的傳授與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有機統一。在發揮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陣地的基礎上,挖掘和發展其他學科課程的德育功能,從而形成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其他學科課程輔助的新型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體系。
(三)打破固性思維,樹立創新意識
進入大學那一刻起,我們就引導教育大學生,學習的內容、形式和要求都發生了變化。知識更新周期大大縮短,各種新知識、新情況、新事物層出不窮,同學們不僅要認真學習,消化已有知識,還要更新學習理念,樹立自主、全面、創新、合作、終身等“五大”學習理念,不斷激發自己的創新意識,提高和拓展創新能力。在民辦高校中,我們不僅要強調大學生應該樹立創新理念,教師及所有教育實施者都應該具有打破固性思維模式,更新學習理念的意識。在堅持自身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向學生學習,深入學生的互聯網生活,了解學生的喜好、生活狀態、心理動態。將思想政治理論與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將思想政治教育與互聯網移動終端結合起來,把反映時代要求和接受對象的實際需求的內容和信息注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中去,為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承載體。
隨著社會的進步,各類技術的發展和深化,能成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形式或事物種類會越來越繁多。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選取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時候,不能是“拿來主義”或形式主義,而應該依據學校學生實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實現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開展。
注釋:
曾令輝、賀才樂、陳敏.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思想教育研究.2014(10).17-25.
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24.
參考文獻:
[1]朱景林.思想政治教育物質載體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2]董世軍.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論.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3]張園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有效運用的困境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5(1).
[4]金緒澤、魏冉.互聯網思維下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創新探討.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11).
[5]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227/c64387-29111190.html,2017-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