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C2C模式是跨境零售電商的主要運營模式之一,以虛擬化、零散化、跨區域等為主要特征。其在經濟低迷時期有著特殊發展地位,但主體不明、交易過程數字化等獨有的特性使得現有稅制在適用時遇到障礙。為解決現實問題和制度空白之間的矛盾,可以通過分析我國跨境C2C電商稅收征管現狀,結合英美發達國家的做法,對跨境C2C電子商務稅收征管辦法進行探究并提出應對之策。
關鍵詞:跨境C2C電子商務;稅收征管;稅收制度;改革措施
中圖分類號:F724.6;F752.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7)14-0170-02
作者簡介:諸葛肖瑤(1996-),女,漢族,江蘇丹陽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
一、我國跨境C2C電子商務稅收征管現狀
(一)跨境C2C電子商務稅收征管現狀
近年來,我國跨境電子商務一直保持較快增速。根據互聯網+智庫發布的數據,2015年中國跨境電商零售交易規模達5.4萬億,同比增長28.6%,其中跨境出口交易規模達4.49萬億,占比達到83.2%;跨境進口交易規模達9072億,占比達16.8%。
2014年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規模約6千億元,同期我國對多有行李物品、郵遞物品(包含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公民海外購物和郵寄入境物品)征收的行郵稅卻不到10億元。
(二)我國跨境電子商務進口稅收新政策
1.調整征稅方式
根據新政策,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按照貨物征收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增值稅、消費稅按稅額70%征收。由前述可知,跨境電商之前利用貨物與商品的細微差別和行郵稅的免征額度,游離與稅收范疇之外。新政沒有通過闡釋貨物與商品的區分方法而是直接規定“關稅+增值稅+消費稅”的征稅方式,增強新政的可行性。
2.調整行郵稅稅率
行郵稅稅率由之前的10%、20%、30%、40%四檔改為執行15%、30%、60%三檔稅率。新政策的主要調整對象為B2B、B2C模式的跨境電商,但此項措施在提高了C2C模式下繳納行郵稅的個人賣家的銷售成本,盡管幅度有限,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其進行了規制。
3.增設個人交易限值
新政規定個人月度單次交易限值為2000元,個人年度交易限值為20000元;同時,對限值以內的進口商品免征關稅,超過限值則全額征稅。此項措施為新設規定,從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對國內商品保護,力求創造國外商品和國內商品公平競爭的環境。
二、跨境C2C電子商務稅收監管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現行稅收制度自身不足
1.貨物與商品難以區分
貨物與物品賦稅差異水平大,但難以區分,常常被不正當使用。傳統意義上的個人郵遞物品僅限于親友間的一般饋贈,但跨境電子商務交易中的小件商品在入境時被分割為小批量甚至是單件物品并以郵遞、快件方式進入國內。①新政策的出臺盡管以強制性規定的方式回避了這個問題,但由于未得到根本解決,電商的偷稅漏稅行為仍然存在。
2.貨物與貨樣、廣告品難以區分
貨物適用于出售的物品;貨樣是專供訂貨參考的貨物樣品;廣告品是用于宣傳的廣告宣傳品。三者看似概念清晰,但在實踐中,三者往往互相混淆。這也為運營商規避納稅義務提供了契機,加大了征管難度。
3.優惠政策不明確
跨境電子商務作為經濟低迷時期的新增長點,為國家所鼓勵支持。②但與此同時,政府卻并未以法律文件或者其他法定形式明文規定給予跨境電商的優惠政策。③大勢所趨和依據缺乏的矛盾使得跨境電商的稅收征管問題處于不置可否的尷尬境地。
(二)現行稅收制度適用不匹配
1.納稅主體不明
跨境電子商務虛擬化特征,使得C2C模式下從事互聯網貿易的主體具有隱蔽性④。而電子商務平臺的居間商地位,使得其也難以明確個人賣方的身份、地址等信息。在納稅義務人身份不明、地址不清的情況下,現行稅收制度也自然無法適用。
2.納稅對象不明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國際貿易由傳統的貨物貿易延伸至服務、投資領域,跨境電子商務的貿易對象也不局限于有形商品,還包括如勞務、電子書等無形商品。其介入模糊了征稅對象,稅務部門更無法在征稅對象不明的情況下依法征稅。
3.征稅依據不明
網絡市場的虛擬化導致跨境網購商品的信息模糊,制約了跨境網購商品的通關管理。同時,無紙化的電子商務使以電子數據形式保存在單據易于修改。加之通過電子支付平臺移轉的資金流難以監管,交易的真實性難以核實。這一系列征稅依據在跨境電子商務中都顯得不那么明確,自然也就難以按照現有稅制征稅。
三、對于完善我國跨境C2C電子商務稅收監管措施的建議
(一)建立跨境C2C電子商務監管平臺
個人及相關交易信息的收集和統一管理在海關監管跨境小件郵報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由于跨境C2C電子商務隱匿性、分散化等特點,稅務部門無法明確主體身份,造成了稅收監管的困難。雖然跨境C2C電子商務平臺作為交易媒介對交易雙方的身份信息狀況、交易狀況等也無從知曉。但相較于政府部門而言,平臺運營商基于其媒介作用更易實現對平臺商家的監管。因而政府部門可以借平臺運營商之手,通過督促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實現對跨境C2C模式下交易雙方的監管。
首先,要求跨境C2C電商平臺運營企業像實體經營企業一樣,在國家工商局或地方各級工商局進行名稱、法人、經營范圍以及注冊資金等信息的審批與登記,并履行每年一次的年審制度,以便國家對企業經營情況的監督與檢查。
然后,要求平臺運營商加強對平臺商家的監管。從平臺準入方面,平臺運營商應要求申請者提供真實的個人基本信息,并加以嚴格審查,既保障網絡中信息不對稱條件下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使得納稅義務人的身份相對明確。
(二)建立電子支付監管平臺
電子商務的隱匿性特征難以改變,由于主體明確的重要性,這就要求通過另一種方式確定納稅義務人。在跨境電子商務中,交易雙方一般采取電子支付手段,而交易雙方間的資金移轉在電子支付平臺會留有記錄且無法擅自修改。⑤因此,政府部門可通過與銀行、第三方支付平臺運營商的合作,從資金流端實現稅收征管。⑥具體合作方式可以有以下兩種:
第一,落實電子支付賬戶實名制,且明確區分個人用戶與商業用戶。由C2C跨境電商平臺在準入階段要求商戶必得提供經認證的賬戶方可入駐平臺。稅務部門通過與第三方支付機構和電商平臺聯網,實現查詢網購交易基本信息,明確網絡貨物與個人行郵物品,為稅收監管提供支持。
第二,由于轉入商家支付賬戶的均為交易資金,政府可以與電子支付平臺合作,授權支付平臺于買方支付價款時即完成稅收的征收。
(三)建立進口控制系統
由于我國將征稅對象區分為貨物和物品,采取不同的征稅方式,這就使二者的區分顯得尤為重要,在這點上可以借鑒英國建立進口控制系統。通過進口控制系統記錄進口商品或禮品、雙方交易人及海關申報單上的數據,形成海關數據管理系統。由于接收境外親友禮品行為只會偶爾發生,海關分析人員通過對境內居民個人交易數據的分析,根據其收到境外個人郵寄禮品的頻繁程度鑒別C2C模式下的電子商務行為。
或者,海關人員還可根據居民接收境外郵寄物品的頻率建立電子名單,對于頻繁接收郵件者適當增加檢查的幾率,實行有針對性的“抽檢”,不僅可以減少海關人員的任務量,還可有效打擊“投機者”的偷稅漏稅行為。
[ 注 釋 ]
①馮然.我國跨境電子商務關稅監管問題的研究[J].國際經貿探索,2015,02:77-85.
②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課題組,石良平,湯蘊懿.中國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及政府監管問題研究——以小額跨境網購為例[J].上海經濟研究,2014,09:3-18.
③傅曄.大數據時代下的電子商務稅收征管[J].經營與管理,2015,10:16-18.
④王文清,梁富山,肖丹生.電子商務稅收征管問題研究[J].稅務研究,2016,02:64-68.
⑤李海芹.C2C模式電子商務稅收問題探析[J].企業經濟,2012,04:121-125.
⑥王文清,梁富山,肖丹生.電子商務稅收征管問題研究[J].稅務研究,2016,02: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