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我國法學案例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欠缺對法律思維能力的培養。本文選取經濟法案例教學為視角,圍繞法律思維能力培養目標,深入探討在經濟法案例教學中培養法律思維的六個具體步驟。
關鍵詞 經濟法 案例教學 法律思維
基金項目:2015年度西南政法大學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以職業能力提升為目標的經濟法教學方法改革研究》(項目編號:2015C26)成果;重慶市教委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一般項目《基于國家重點學科的創新型研究生培養機制研究》(課題編號:YJG133027)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范水蘭,西南政法大學應用法學院講師,法學博士,研究方向:經濟法、公司法、農村經濟法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257
案例教學是目前我國法學教育普遍采用的一種重要教學方法。但是,在傳統的“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觀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法學案例教學存在較為嚴重的誤區:案例僅僅充當講解知識點的材料,忽略了案例教學在培養學生法律思維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現實生活中會常常見到這樣的場面:課堂上教師在講授了某一基礎理論或規定后,便敘述一個簡單的案例,有條件的情況下也可能是用PowerPoint 演示。” 這種舉例式的案例教學法存在諸多弊端:一是案例過于簡單,教學效果不佳。二是難以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案例教學中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學生只是被動接收案例信息刺激,難以有效激發學生的思考。三是省略了一些培養法律思維能力的重要環節,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難以培養。
針對上述誤區,在經濟法案例教學中,我們應樹立“以思維能力培養”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新教學觀,側重培養法律思維能力,從而促進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本文圍繞法律思維能力培養目標,深入探討在經濟法案例教學中培養法律思維的具體步驟。
一、教學案例的選取
在經濟法案例教學中,選取恰當的案例是實現法律思維能力培養目標的前提和保障。經濟法案例的選取應遵循相關性原則、典型性原則、權威性原則、難度適中原則等。
首先,相關性原則要求所選取的案例與教學內容具有較強的相關性,不宜選取僅部分涉及或附帶涉及教學內容的案例,否則容易偏離教學內容。經濟法案例的范圍非常廣泛,既包括特定經濟領域的行政執法案例,又包括司法案例,還包括政府宏觀經濟調控案例等。在講授競爭法時,可選擇競爭執法案例或競爭法司法案例;在講授宏觀調控法時,主要選取金融、稅收宏觀調控案例等。
其次,典型性原則要求所選取的案例應反映實踐中普遍存在的重要問題,而不是僅反映實踐中的個別問題,否則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正如保羅·勞倫斯所指出“一個好的案例是一種媒介,通過它某些現實情況或問題被帶進教室供班級和教員研究,讓大家對一些實際生活中必須面對的棘手的問題進行討論。它是某些綜合的、復雜的情況或問題的記錄,在這些情況或問題能被理解之前,它們肯定是完全分散的,而后將其組合在一起,其目的是將表達各種不同態度或方式的思想帶進教室”。
再次,權威性原則要求所選取的案例應是真實案例且最好是由權威機構發布的案例,而不是自編或從非正式渠道“道聽途說”的案例,否則容易誤導學生。這里的權威機構主要包括最高人民法院、省級人民法院、國家級或省級經濟法執法機構等。
最后,難易適中原則要求所選取的案例應在學生的能力范圍之內,避免選取過于簡單或太復雜的案例,否則難以實現培養法律思維的目標。在學生具有案例涉及主要法律問題的相關法律背景知識的前提下,法律思維能力的訓練才是可能的。
二、案例教學中的發現法律事實
認定法律事實是法律適用的首要步驟。從一般意義上看,法律事實是依法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各種事實。法律事實具有規范性、證據性和法律性,區別于生活事實。
認定法律事實的能力是一種重要的法律思維能力,需要運用證據思維。在傳統的案例教學中,教師在介紹案情時,往往直接給出法院認定的事實,從而忽略了發現法律事實能力的培養。從培養法律思維能力的角度,案例教學中對案情的介紹應首先向學生展現原告和被告各自陳述的“事實”,并將各自的相關證據列明,然后由學生根據案內的證據具體去發現或確定案件事實。這是案例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通過這個步驟,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證據思維和訓練學生發現法律事實的能力,盡可能地縮短課堂教學與司法實踐的距離。當學生就案件的法律事實經過充分討論后,再向學生展現法院認定的事實,以此為基礎展開下一步的案例教學。
三、案例教學中的提煉爭議焦點
提煉爭議焦點是案例分析的必經步驟之二。法律思維能力是發現、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案例分析中,發現法律問題的能力主要表現為準確地發現案件爭議焦點的能力。法律實踐中,面對案件,法官、律師等法律職業人需要自己去發現案件的關鍵點和爭議焦點,因此發現爭議焦點能力是一種重要的法律職業能力。在傳統的案例教學中,教師在介紹案情之后,往往直接給出案例的爭議焦點問題讓學生討論,從而忽略了提煉爭議焦點能力的培養。從培養法律思維能力的角度,教師在介紹完案情之后,應首先讓學生自己嘗試思考和發現案件的關鍵點和爭議焦點,通過發現值得解決和研究的法律問題鍛煉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根據具體情況,如果學生未能發現案件爭議焦點或有偏離,則教師可以適當引導,例如對案例中與爭議焦點有關的重要法律事實加以提示或者回到原告的訴訟主張;如果學生自己提煉出了案件爭議焦點,則順利進入案例教學的下一步。
四、案例教學中的“發現法律”
圍繞案例的爭議焦點問題,“發現法律”,是案例分析的必經步驟之三。所謂的“發現法律”主要是指尋找案例的相關法條,尤其是爭議焦點問題的相關法條。在傳統的案例教學中,往往容易忽略“發現法律”能力的培養。從培養法律思維能力的角度,應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法律”。這一步驟的充分訓練,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定位相關法條的能力,也會讓學生意識到熟悉法律體系的重要性。尤其是對于經濟法而言,立法的數量龐大,各個效力層次的立法盤根錯節,如果不具備一定的“發現法律”能力,難以適應經濟法實踐的需要。在這個環節,需要教會學生用恰當的關鍵詞去檢索相關立法,教會學生利用法律實務界常用的法律法規數據庫。
五、案例教學中的法律推理訓練
法律推理是法律思維的核心,亦是案例教學的核心。從廣義上看,法律推理包括立法推理、執法推理和司法推理,而司法推理最為基本。從某種角度看,司法推理是運用法律理由和案件事實得出法律結論的論證過程。在司法實踐中,普遍運用的司法推理方法是三段論,即以法律為大前提、以事實為小前提的演繹推理過程 。法律推理的重點是要解決大小前提的結合問題, 彌合大小前提之間的縫隙, 論證得出結論之合理性與正當性 。
在法律推理訓練中,重點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司法三段論推理方法。為此,教師應側重讓學生圍繞其得出的法律結論具體地展開論證,具體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案例事實的論證,即運用證據證明該事實確實發生及如何發生。二是法律條文的論證,即充分說明并論證為什么在該案中所選擇適用的法條與該案件事實具有邏輯上的涵攝關系。由于經濟法規范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性,常常需要對法律規范做出進一步解釋。三是充分論證作為小前提的案件事實與大前提的法律規范的具體規定之間的符合性。由于經濟法追求實質正義,在經濟法案例教學中,除了形式推理的訓練之外,還應適當地進行實質法律推理的訓練。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環節教師應注重學生思維過程的訓練,鼓勵學生積極思考,避免陷入一味追求“正確”法律結論的誤區。這是因為,在司法實踐中,對于一些疑難案件或法律的模糊地帶,同案不同判的現象較為常見,難有“標準答案”。
六、案例教學中的總結反思
總結反思案例分析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是案例分析教學不可或缺的最后環節。一方面,教師應適當總結案例分析的基本步驟、思考的角度和分析論證的方法等,并對案例分析過程中學生暴露出來的問題予以糾正。另一方面,教師應引導和鼓勵學生通過自我總結將關于案例的思考轉換為自我的知識和經驗,以此為基礎,系統地利用過去的知識幫助自己理解現在的知識,同時利用現在的知識加深對過去知識的理解,長此往復,使學生牢記知識與實踐二者相互聯系的必要性,并使他們養成一種態度,即便是自學當中亦能習慣于尋找這兩方面的接觸點和相互關系 。
注釋:
楊傳蘭. 法學教育中案例教學的修正.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10) .
朱金生.“案例教學法”及其在我國MBA 教育中的作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1999(6).
陳金釗. 法律推理及其對法治的影響//陳金釗、謝暉.法律方法(3).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 .
解興權.通往正義之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
歐潔梅.以培養法律思維能力為目標探索案例教學法.學術論壇.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