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山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歷史課被一些學生視為“枯燥無味, 沒意思的課”。 搞好歷史教學, 必須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入手, 教材中的不少史料內容生動, 讀來感人, 可以成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誘因。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下面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精心設計導語,激發學習興趣
精心設計導入,開課就給學生以不同一般的的感受,引發學生傾心投入。如在“古代希臘”一節的學習時, 老師可以這樣提問:奧運會上的馬拉松長跑實際距離有多少?為什么這樣規定? 又如講“古典文化高峰”一節, 可先讓同學們猜一條迷語:“什么東西早晨用四條腿走路, 中午兩條腿走路, 晚上用三條腿走路? ”從而導入“希臘神話”。通過這些有趣的問題, 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使學生的求知欲和思維處于最興奮的狀態, 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以激發學生自我學習歷史的興趣, 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
二、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堅持合作探究學習
歷史雖然是過去的事, 但歷史教師可通過多通過學生對歷史的體驗, 激發學生的興趣。一是引導內心體驗。讓學生穿越時空的隧道, 置身于歷史環境中,體驗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 從而達到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目的。比如在講秋收起義時, 教師可先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1927年, 秋收起義的三路工農革命軍相繼受挫, 殘余部隊退到文家市, 然后問學生:“如果你是毛澤東, 你將會作怎樣的打算? 并說明理由。”二是巧妙設疑。教師必須根據時間、內容、學生的實際適時設疑, 讓學生思維有所指, 去追疑, 從而為學生的繼續學習打下基礎, 成為學生探求知識的強大動力。 如講《秦統一》一課時, 在講述秦始皇為鞏固政權, 所采取的統一文字, 統一貨幣的措施之前, 教師可講一個趙國人到秦國買馬的故事:一個趙國人想在秦國買一匹馬, 路過掛有賣馬標志的市場時卻熟視無睹, 因為他不認識秦國的文字, 好不容易找到一個賣馬的市場, 卻因貨幣的不同而無法交易。 教師可不失時機的問:“為什么會這樣呢? ”學生通過思考很快就回答出:“這是由于文字與貨幣的不同。”如此教學, 使學生對統一文字, 統一貨幣的必要性的認識提高了。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是組織小組合作式學習。小組合作式學習為學生提供消化課業, 發展興趣的時空條件, 它合乎人際交往的心理,在改革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的基礎上, 形成良好的學習氣氛, 變沉悶的學習生活為富有樂趣的學習生活, 促使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 增強學生學習的比趣。四是開展探究式學習活動。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 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探究式學習就是一種喚起學生深層次需要的教學方式, 是一種在學習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 歷史中的人物、事件以及創造發明, 很能吸引學生去探究、追根問底, 通過學生自主, 獨立地發現問題, 或由教師或學生提出帶有學習價值的可研究的問題, 或教師引導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同時向學生提供參考書目或網址, 學生收集整理相關資料;學生運用相關資料和理論,由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或論證說明;師生討論、總結、探索、論證, 讓學生獲得知識, 提高認識理解能力。
三、聯想“再現”歷史,語言富有感染力
歷史教師要有強烈的情感意識。歷史現象在發生之初是可以直接感知的, 是形象的, 豐富的, 到了后世, 時過境遷, 物毀人亡, 原先形象豐富的歷史現象在時空中消失, 只留下一些文字記載和遺跡遺物。歷史教師就要善于運用情感教育, 使這些歷史現象再次豐滿起來, 使學生的情感隨著歷史事件的變化而變化, 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怎樣激發學生興趣呢?一是扮演“角色”。從旁觀者的角度去講授歷史, 必然游離于歷史事件, 歷史人物之外, 難以調動學生情感, 使教學變得單調乏味, 不能激發學生興趣。為此可以讓師生共同扮演歷史人物, 去體驗歷史人物的情感。 如講“戊戊變法”時, 我扮演慈禧太后, 幾個學生分別扮演光緒帝、康有為、袁世凱。通過人物對話, 思 想交鋒, 再現歷史人物歷史事件, 將學生置身于強烈的歷史氛圍中, 使他們為之動容, 受到情境熏陶, 產生內心體驗。二是用語言感染學生。生動逼真、淋漓盡致的歷史形象對學生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滿足學生的審美要求。為此, 歷史教師要善于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技巧, 再現生動的歷史形象。如講“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時, 教師可以這樣描述:“中國革命的高潮快要到來了, ‘快要' 是什么意思? 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天之間己露桅桿尖的一艘航船, 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遙望東方噴薄欲出的一輪朝陽, 它是正躁動母腹快要成熟的嬰兒。 ”優美的語言, 抑揚頓挫的語調, 充滿激情的闡述, 既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又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四、聯系生活實際, 關注熱點問題
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 聯系生活實際, 聯系現實熱點講歷史, 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親近感, 這是提升歷史教學趣味性的重要策略。比如, 在講鴉片戰爭的起因時首先讓學生討論以下四個問題:1.當今世界有多少種毒品? 2.毒品的主要危害有那些? 3.假如我們的城市或國家到處都是吸毒的人, 你的生活將會發生哪些變化? 4.當前各國政府針對毒品問題, 大概采取了哪些對策? 當學生們把這四個問題答完后, 隨即轉問, 讓學生帶著近似的幾個問題去看教材, 從中找出 19 世紀上半期, 英國向中國大量輸入鴉片的巨大危害、清政府的對策, 以及由此引發的后果, 最后師生共同分析 從中國禁煙到中國戰敗這件事揭示出“弱國無外交, 落后要挨打”的道理。像這樣組織教學, 徹底擺脫了“一言堂”的束縛, 把學習歷史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既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又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形成了師生合力。結果自然是輕松完成教學任務。
五、運用現代教學手段,讓學生“身臨其境”
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本教課書打天下。整堂課除了老師說就是老師寫, 單一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充滿了厭倦的感覺, 更談不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了。學生們多彩的內心世 界, 同樣渴望多彩的課堂世界, 這就需要老師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 不斷豐富、更新教學手段。當今科技的現代化也為教學的現代化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比如利用實物投影儀對出土文物以及各種圖片進行投影, 讓學生直接感受史事的真實, 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聲像資料, 讓學生聽其聲見其面, 調動各種感官參與歷史學習, 既提高學習效率, 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如講“新航路開辟”,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新航路開辟過程, 可以將新航路開辟過程的示意圖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出來, 讓同學首先從地圖上清晰的了解到西班牙、葡萄牙的地理優勢以及三大洋的地理方位, 然后利用動畫技術制作一只可以任意控制方向的小船, 通過小船在屏幕上的移動直觀地再現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的航行過程。這樣就讓學生對這一抽象的知識有了清晰的認識, 學習的興趣也頓增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