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霞
新課程堅持以生為本,以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全面發展為目標 , 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同步指導以及形成性檢測和評價, 幫助教師和學生發現優勢和不足, 從而制定改進計劃, 調整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新課程反映了新時代對數學教育的要求, 明確了數學課程的價值取向, 蘊含著豐富的素質教育理念。那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素質呢?
一、培養學習興趣,調動學習潛能
學習的過程需要興趣來維持。數學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嚴謹的邏輯性、結論的確定性和應用的廣泛性等特征, 決定了數學教學的難度, 往往使學生視如畏途。數學興趣是學生的一種力圖接近、探究了解數學知識和數學活動的心理傾向, 它是學生學習數學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的核心因素。它不僅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而且還使學生在集中精力獲得知識的同時, 努力地去進行創造性的活動,成為創新的動力因素。在教學中恰如其分的出示問題, 讓學生“跳一跳, 就摘到桃子”, 問題高低適度, 問題是學生想知道的, 這樣問題會吸引學生, 可以激發學生前認知矛盾引起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欲, 學生因而學, 而思維,并提出新質疑, 自覺去解決, 去創新,發揮自己聰明才智。
二、打破傳統模式, 激活探究精神
沒有探究精神的教師, 是培養身的條件和特點, 探索富有個性而又切合實際的教學模式。比如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實行“目標教學”, 采取“探索目標, 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 變傳統的先教后學為先學后教, 先嘗試后點撥。 課前重視預習指導, 引導學生探索學習目標, 自己選擇學習內容, 確定學習方法, 進行自我評價。在學生充分自學的基礎上, 組織小組討論, 而后全班交流, 教師有針對性地給予點撥, 變師生間單一傳授為生與生、師與生之間的合作學習, 雙向或多向互動。這種教學模式, 克服了以教師的分析講解代替學 生閱讀實踐的傾向, 激活了學生的探究精神。
三、創設特定情景,發展思維能力
數學課堂是創設生活情景, 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 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課堂。在實際教學中, 不僅需要追求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趣味化, 同時還應貫徹教材本身的化繁為簡的教學原則, 創設具體化直觀化的問題情境。如:教學“同學排成一行做操, 小紅的左邊有 5 人, 右邊有 6 人, 做操的一共有多少人? ”讀完題后, 學生列出:5+6=11 ( 人 ) 。此時教師讓學生畫出表格(略),仔細觀察。學生很快發現列式存在的問題, 將列式改為:5+6+1=12 ( 人 ) 。此時教師馬上又出一題:有12人排成一隊做操, 小紅左邊有 5 人, 小紅右邊有幾人? 有上面的表格, 學生便能順利地理解題意, 列式計算。又如:講《比高矮》, 教師請出三名同學站在講臺上, 讓其他同學比較他們的商矮, 結論得出后, 教師讓個子最矮的同學站在凳子上, 個子最高的站在地面上再做比較, 在學生產生疑問的同時教師追問“都是這三名同學比高矮, 為什么兩次比較的結果卻不一樣呢? ”從這一具體實例中學生明確了比較商矮不僅要看頂部的高度, 還要看進行比較的人是否站在同一高度,從而思維能力得到培養。
四、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創新品質
教師應充分的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通過質疑、解疑, 讓學生具備創新思維、創新個性、創新能力。教師運用有深度的語言, 創設情景, 激勵學生打破自己的思維定勢, 從獨特的角度提出疑問。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質疑。批判性質疑是創新思維的集中體現, 科學的發明與創造正是通過批判性質疑開始的。讓學生敢于對教材上的內容進行質疑, 敢于對教師的講解質疑, 特別是同學的觀點, 由于商榷余地的較大, 更要敢于質疑。能夠打破常規, 進行批判性質疑, 并且勇于實踐、驗證, 尋求解決的途徑, 是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必須具備的素質。注重學生數學氣質的形成, 培養學生的創新個性。它通常表現為“力求把周圍的現象數學化, 總是處處注意現象的數學的側面, 注意空間的數量的關系、聯結及各種函數的依存關系”。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 力求現象數學化, 應是這種所謂數學氣質的實質所在。它對于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和“創造性”能力的形成至關重要。在數學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有意識地用數學的眼光去注意事物之間的數學現象, 探索事物之間的數量關系的這樣一個過程,逐步形成學生的數學氣質, 從而培養學生對事物的濃厚的好奇心, 對問題的敏銳感, 強烈的探究愿望和堅持性, 敢于質疑問難, 挑戰未來的勇氣。這正是具有創新意識的人的典型的個性心理特征。
五、關注全體學生,注重因材施教
課堂中要營造寬松和諧教學環境, 面向全體學生,尤其要尊重個體差異,關注學困生。《新課標》提出:“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 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要尊重和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 四此在教學過程中就必然要營造民主、外向和開放的寬松和諧的環境, 這樣學生就會主動參與, 就會愿意與他人交流, 就更能把學生的思維和積極性都激活, 激勵學生不斷前進。數學教學成功與否, 不僅取決于學習者的智力因素, 還取決于學生情緒, 態度等。因此在對學困生上,要特別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 不能急躁, 遷怒, 切忌使用訓斥, 傷人自尊的語言, 保護其自尊心。針對后進生普遍缺乏自信心的情況, 在每次單元、期中檢測后, 我會將成績有進步的后進生名字當眾表揚, 并在試卷上批注上激勵, 鼓舞的語言。在課堂上向他們提出估計他們能回答出的問題, 回答不完整加以引導, 從不指責。讓他們體會到喜悅, 讓自信扎根于心中。盡力尋找他們身邊的“閃光點”及時表揚鼓勵增加他們的上進心。
六、滲透德育教育,注重表揚激勵
數學教育蘊含豐富的德育內容。講數學史, 可培養學生崇尚科學, 追求真理, 宏揚愛國主義精神;講數學思想、方法可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新課程的每一處知識、每一個背景材料都可以作為德育教育的資料。學習數學所體現的意志品質, 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欲望, 培養數學的審美觀等諸多方面, 一起構成一個立體的德育滲透體系。在教學中, 只要教師能真正放下架子, 拋開種種思想的束縛, 盡可能多的表揚學生, 對學生要多了解, 不同難度的問題要有目的的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去解決, 盡可能多的創造機會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能夠看到自身的價值, 讓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也能參與數學學習, 體驗成功感, 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高, 效果就好, 教學環境就會變得更加寬松和諧, 它就象陽光、雨露, 成為他們積極向上, 健康成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