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風+張鳳華
摘 要::課堂的真實性、有效性作為現階段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本文由一節公開課談起,從研究教材、設計預案、彈性化教學三個方面論述,提倡課堂的開放性,以學生發展為本,轉變教育觀念,正確定位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打造一個真實有效的課堂。
關鍵詞:真實性;有效性;彈性化教學
根據學校的安排,開學初我們數學組聽取了由朱大春老師執教的一節校內公開課------《平行四邊形的性質2》。課后,各參評教師一致反映,本節課的排練修飾過多,而對于學生思維的發散,主動探索精神的培養有所欠缺,由此,引起了大家對于數學課堂的真實性與有效性的思考與討論,下面就其中的兩個片段進行分析。
片段一: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探索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方法。
師:你能用兩根長度不等的小棒,畫出一個平行四邊形嗎?
生:學生相互討論,動手操作。
師:點評討論的結果并歸納知識點。
分析與思考: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朱老師在這一環節的教學時,設置了一個很廣的操作情境,但在具體的教數中,沒能考慮到學生和課堂的實際,對課堂的預設和生成的關系處理不當,沒有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看似流暢的過程其實是對教學重難點的把握不當,和對課堂真實性的忽視。
片段二:通過例題的教學,探究平行四邊形對角線互相平分性質的運用,鞏固所學的知識。
例1,平行四邊形ABCD的對角線AC、BD相交于點O,E、F是AC上的兩點,并且AE=CF,
求證:四邊形BFDE是平行四邊形
證明:∵四邊形ABCD為平行四邊形
∴AO=CO、BO=DO
∵AE=CF
∴AO-AE=CO-CF,即EO=FO
∴四邊形BFDE是平行四邊形
分析與思考:教師講授這個例題的目的是為了鞏固本節課所學的“對角線互相平分”的性質,即由對角線互相平分得出平行四邊形,但在學生的回答中都是利用了“對邊相等或對角相等”的性質得出平行四邊形,而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有些“意外”,因為它脫離了教師設計的“軌道”,尤其是當第二個學生再次“脫軌”時,教師更是硬生生的將它拉了回來,直接點明利用對角線互相平分的性質,從而使得整個教學過程在教師的預設下,非常流暢的完成。
很明顯教師這種方式增加了課堂的流暢性和結構的完整性,但它同時也阻止了學生思維的發散,扼殺了學生進一步的探索的可能,從這一點說,教師的這種方式是失敗的,也可以說,教師忽視了課堂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如何讓課堂遠離“形式”,打造有效的課堂?我們必須要思考如何保留課堂的真實性,使一個個極具思維的個體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
一、教師要研究教材、研究學生,創建輕松平等的學習環境
一個真實的課堂首先要求學生敢想、敢說,教師敢于接受、否定,其次教師與學生都應意識到,自己是課堂教與學過程中的一員,每個人都有學習的權利,都有義務去關注與自己想法不同的人,相互溝通研討,進行真誠的交流,創建一個輕松平等的學習環境。
為此,教師要仔細的研究教材、研究學生,充分了解教材的知識結構、認知學習目標,和學生的現實狀況。對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想要達到的目標有針對性的進行預設,讓學生有思考的環境和動機,同時,對所取得的結果能及時提出和同學們分享討論。
而教師在片段一的教學中,所提出的問題太廣缺乏針對性,學生的思維過于分散,所得出的結論五花八門,背離了教師的初衷,很明顯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很意外,沒有對結果進行深入的討論就匆匆的進入下一環節。 這一現象的造成主要是因為教師對教材、對學生缺乏深入的研究,導致內容空洞,課堂缺少輕松的環境。
二、精心設計教學預案,做到有的放矢
一節成功的課堂教學一定有著高質量的教學教學預案,它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重要保證,有利于教師對教學過程的把握,能讓教師在課堂上游刃有余,做到有的放矢。教師課前設計教學預案,本身就是應該的,特別是個性化的設計某個環節,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設計不同的預案。
在片段二的教學中,教師本打算學生會利用本節課所學的“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為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直接得出平行四邊形,但事實上學生首先想到的是利用全等三角形,證明對邊相等,得出平行四邊形。最后雖然在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預設,但卻使得整節課的教學內容冗雜,重難點不突出,沒能及時的鞏固所學的知識。
三、尊重學生、尊重教材,提倡彈性化教學
彈性化教學指教師能根據課堂的發展及時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而不是一味地按照事先的預設按步就班地進行。為此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備課時必須充分考慮會出現哪些情況,每種情況如何處理,并事先作出相應的教學安排,要求教師形成“彈性化”方案,這種方案,不要過于具體和詳細,要給學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維的空間。同時還要注意教材自身資源的開發,注重該課程和其它課程的溝通與配合。其次教師要學會傾聽。學生針對課本知識,充分表達各自的見解,每一位學生在聽取他人的意見時,也在不斷地豐富自己。教師對學生有創建的見解,要敢于接受,糾正自己的成見。通過多向交互作用,推進教學過程。再次,教師要做課堂的組織者、調節者。學生動起來了,絕不意味著教師無事可做了,而是意味著教師要在收集處理這些信息的基礎上形成新的、又具有連續性的興奮點和教學步驟。當然,教師也應對學生提的看法認真思考,并與備課預設情況進行比較,如果出現預設之中的情況則按預先設計的對策教學;如果出現預設之外的情況,要思考是否有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如果學生提的看法沒有價值甚至越軌,教師就要及時的糾正學生的方向。也就是說要尊重學生,辯證的看待學生,還原一個真實的課堂。
總之,新課程提倡課的開放性,以學生發展為本,這就要求教師轉變教育觀念,認識的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資源共生的過程;正確定位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從講臺上走下來;加強自身的學習,與時俱進,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學習評價的技能與工具》 楊紅麗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5.4.
[2]《有效學習指導》 閆禎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3.5.
[3]《數學課堂教學資源的“動態生成”》 曲曰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