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星
作為美術教育中的重要內容,美術鑒賞教學有利于提升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審美水準,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展開想象,這是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要怎樣欣賞一幅美術作品呢?在美術領域,也同樣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且目前還沒有標準答案的專業性問題。通過不斷的調查和學習,發現在很多的美術欣賞課上,老師會利用整堂課或者大半堂課的時間,去傳授一些理論知識,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卻不多,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老師授課很辛苦,學生學習很吃力,而且效果也不好。我作為一名美術教師,也經常思索這個問題,下面就根據自身的教育實踐,說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通常而言,美術鑒賞教學主要種類有下面幾種
1、授課式——老師對美術欣賞或美術作品的理論知識和相關重點進行詳細地的教學和指導。 2、互動式——老師對作品的理論知識和欣賞要點提出系列問題,與學生進行互動,并要求學生作答。 3、討論式——讓他們對作品進行充分地討論,老師只是把握正確方向。 4、自由式——學生主動地、積極地對教學作品進行鑒賞。事實上,授課式的美術鑒賞最為普遍。主要是教師傳授知識,這種以教師為核心的教育方式,極易走上一味灌輸的道路。互動式和討論式的教學方式有互通之處,相比較而言,前者的教學方式還缺少了點思想性。自由式鑒賞方式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學生能夠自主選擇喜愛的作品和時間,以自己最易接受的方式去鑒賞。這樣的方式效果最好,但也有可能造成兩極分化,也就是有些學生增強了鑒賞的能力,但有些學生因為缺乏指導,導致鑒賞能力的缺失。從我們老師的角度來說,應當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水平。
二、老師要深刻掌握教學內容中的重難點,對教材要有一個比較準確的把握
為提高鑒賞作品的生動性,豐富教學內容,老師不但要把課備好、把教案準備好,還要對事前準備的美術作品選好教學內容。美術鑒賞課程一定要具有個性和生動性。鑒賞教學也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應當反映在怎么鼓勵學生去發現每個美術作品獨特的美感和魅力,并能夠對這個作品進行深入的解讀,使他們在每一次的教學中都能夠發散思維、發揮想象,逐步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藝術造詣。
三、教師的教育方式要多元化,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
1.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只有當學生自覺學習時,他們才能夠展現出自己的創造潛力。通常而言,學生主要是通過直覺來鑒賞美術作品。據此,教學開始之前,要讓學生具有充足的時間去自學新知識,鼓勵學生借助網絡、書籍等途徑,搜集與鑒賞作品有關的材料,要求他們自學一遍,進而能夠拉近與鑒賞作品之間的距離,激發其興趣。課堂上,老師拿出鑒賞作品后,不宜立刻進行解釋,可讓學生先思考或互相討論,再要求他們談談對作品的感受。接著再提出一些問題,帶動學生去仔細探究。這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比老師枯燥的講解更有效。老師與學生交流溝通,注重激發他們的主動性,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看法。2、鑒賞與藝術手法、繪畫相結合,在這個過程中,學習作品的內涵。鑒賞教學與藝術手法、繪畫的教學是緊密相關的,在美術教育的每個環節都體現著鑒賞教學,它們是一種互為補充、互相促進的關系。3、情景設計,在此過程中,感受優秀的藝術作品和藝術手法,在形式架構的外表下,都內含著豐富的思想、感情及精神。此時,老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審美經驗和生活經歷,激發學生發散思維。老師應當盡量地借助信息化、多媒體的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合理應用,通常會取得意料之外的效果。就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說,應當靜下心來去感受作品的內在實質,鼓勵學生積極探究,掌握創作者想要表達的精神和內容。到目前來說,美術鑒賞教學發展的時間并不算長,成功的做法也不算多,總結經驗,是為了做好教學工作,期待老師和教育專家都能參與到探究中學美術鑒賞教學的方式和規律中來,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為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盡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