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外籍教師參與中小學英語教學改革”項目組
為了切實改進中小學英語教學,提高學生英語聽說讀寫綜合應用能力,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回應家長和學生對享受優質教育的期待,2014年7月,北京市教委啟動了“外籍教師參與中小學英語教學改革”項目,統籌和整合在京高校和民辦教育機構力量,協助中小學引進英語外教,支持中小學開展英語教學改革。
項目啟動以來,各單位、各部門加強協作,共幫助7個區76所項目學校聘請到了英語外籍教師,在項目學校英語教學改革中發揮了助推作用。
政策保障:外教不再是“奢侈品”
1.加強市級統籌協調,規范項目管理
外教項目涉及外事管理,政策性強、敏感度高、管理要求嚴、涉及部門多、協調任務重,特別需要加強市級統籌。在市委督查室的牽頭組織下,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公安局等部門就外教項目建立協調聯動機制,適當放寬外教來華工作的條件限制與中小學的外教準入條件,并支持北京市國際教育交流中心探索建立項目工作流程和管理模式。
市教委和市財政局聯合研制并出臺《北京市外籍教師參與中小學英語教學改革項目管理辦法(試行)》,明確了項目內容、方式、范圍和外教分配原則,明確了各參與單位的職責范圍,建立市級經費保障機制,并探索制定適用于本項目的外籍教師聘用管理流程。
2.拓寬外教來源,增加外教供給
隨著項目的推進,在依托10所高校的基礎上,通過公開招標增加民辦教育機構引進渠道,增加了北京市國際教育交流中心、北京教育學院引進外教的渠道,并通過市人力社保局協商介紹10余家涉外人才服務機構、志愿組織,以向高校推介外教資源的方式提供服務。
3.加強過程指導,確保外教入校依法依規
一是建立暢通的溝通渠道,市、區教委和項目單位加強日常聯系,及時傳達政策要求,交流進展,解決問題。二是加大培訓力度,先后組織開展了6次市級培訓,邀請市外專局專家和學校代表,進行有關外事管理政策、實務操作等方面的培訓,共培訓1500人次。三是注重調研,先后到有外教入校的5個區調研項目實施,了解外教入校情況、實施效果和意見建議。四是建立項目月報制度,定期掌握項目實施進展、數據,挖掘典型經驗。
4.項目單位互相配合,推動項目縱深發展
高校及各聘請單位認真領會項目宗旨,不斷探索項目模式,拓展外教供應渠道,完善工作流程和培訓方式。各參與區教委結合各區的基礎教育改革實際,創新項目實施路徑和管理保障機制,總結階段性項目成果和亮點,推動項目向縱深發展。參與項目的中小學校更是在區教委和高校的指導幫助下,結合各校辦學特點和學校文化,開設特色英語課程,配套建立外教管理團隊,促進英語教學水平與學校辦學水平共同提高。
5.開展項目質量評估,保障外教的質量和水平
為保障外籍教師的質量和水平,北京市國際教育交流中心研制了《北京市外籍英語教師評估體系(BFETES)》,共形成8大類22條標準,從了解學生程度、教學態度、備課與反思能力、課堂組織能力等方面對外教進行綜合評估。項目組組織專家于2015年選取15所外教入校較早的項目校開展了試評,并于2016年6-9月開展了專項調研,從外教、項目學校、學生等多個層面總結實施成效。
項目成效:“啞巴英語”成為過去
聘請外籍教師支持中小學英語教學改革擴大了基礎教育的對外開放。經過近三年的探索與實踐,項目得到參與校的普遍認可和稱贊,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1.激活了中小學英語教學改革
圍繞改進英語教學核心任務,外教的教學實踐為項目學校教學改革帶來了許多啟發,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外教的課堂教學方式豐富多樣,善于調動課堂氣氛,并且非常注重學生的主體性,關注并尊重每一名學生。
調查顯示,94%的教師認為上過外教課的學生英語水平有明顯提升。除了常規的口語課之外,外教還積極參與了校本課程開發、英語社團、戲劇,甚至籃球、藝術等多方面活動,全面參與到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
2.促進了學校辦學水平全面提升
一是積累了外事管理經驗。大多數項目學校的外教管理制度、組織機構、管理經驗從無到有并逐步完善,對外教在學校發展中的定位和作用的理解逐漸清晰。
二是提升了國際化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外籍教師的引入,使學校的教師、學生可以零距離感受異域文化。在與外教磨合的過程中,從不理解到理解,再到和諧共處,提升了師生的國際化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建立了高校—中小學合作的機制和平臺
以協助聘請外教為切入點,開啟了外事工作的新領域,并不斷拓寬、深化。不僅引入了高校豐富的外教資源、成熟的外教管理經驗和體系,還引入了先進的理念,獲得了更高更廣的資源平臺。
總體上看,項目的實施有效地促進了學生、教師、學校的實際獲得,外教不再是過去名校獨有的“奢侈品”,而是更多地服務于普通學校和學生的發展,滿足了更多家長的需求,項目實效得到了各方認可。
制度完善:外教更加優質
盡管外教項目實施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是由于項目的特殊性,第一階段的實施重點更多地放在了數量提升和完善政策機制保障方面,而對項目實施內容的設計和指導不夠全面、深入、細致,導致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困難和問題:一是對外教教學資質和能力問題需要加大關注,入職后的培訓也仍顯不足;二是規范、優質的招聘機制和平臺亟待建立;三是部分項目學校主體性需要加強;四是項目管理需要進一步規范和完善。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下一步將重點推動以下工作。
1.進一步規范和完善項目管理
以修改項目管理辦法為契機,進一步規范和完善項目管理。調整項目經費標準和撥付方式,更加充分地發揮經費的保障和激勵作用。
2.建立外教質量保障體系
加強和市人力社保局等單位的溝通,研究針對中小學的外教聘用標準。加大對外教的培訓力度,重點提高教學能力。繼續開展對到崗外教的評估,研究評估不合格外教的退出機制。
3.加強對外教參與中小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研究和指導
協調專業力量,開展對外教參與英語教學改革的研究,幫助和指導學校更好地利用外教資源,促進英語教學改革,最大程度地發揮外教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4.進一步拓寬外教來源
鼓勵項目單位開拓穩定、優質的外教來源渠道。探索建立外教資源信息平臺,推動外教項目的長效機制、服務機制、推廣機制和學術交流。
總之,“外籍教師參與中小學英語教學改革”項目為參與校的教師、學生和英語教學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是提升中小學國際化水平的一個有益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