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軍
色彩是小學美術教學的重要內容,一線美術教師非常重視這一內容的研究,尤其在教學手段的開發和應用上。那么,小學色彩課教學應該遵循哪些策略呢?
樹立大色彩觀。作為美術教師,對色彩應有一個全面、整體的認識。教師應該將色彩知識前后銜接,整體呈現。在小學美術色彩教學中,我經常發現教師講授某一色彩知識時,將其孤立處理。如講授色彩純度時,教師往往拋開色彩明度,這樣的色彩教學使學生理解困難,教師講授也吃力。如果將兩者前后聯系起來講解,學生對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純度就會有一個立體的、全面的認識。樹立這樣一種大色彩觀,才可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聯系實際生活。《美術課程標準(2011版)》中指出,要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的緊密關聯。其實,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本來就是緊密聯系的,因為美術課程始終就沒有脫離生活,也不可能脫離社會生活。而色彩知識與學生的生活關聯度更高。因此,在講授色彩知識時,教師應該盡可能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適時引導學生結合色彩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如喜慶節日的環境布置,居室裝修中的色彩設計、服裝顏色等,甚至引導學生去評判各種美術現象的色彩因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就感。
精心制作教具。教師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并適時使用教具,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同樣,在色彩教學中,制作精美的教具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能力。色相環是色彩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具,各種色彩知識都可以借助它進行講解。
善用多媒體。教師應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并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于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多種媒體的圖、文、聲并茂的特點與美術學科與生俱來的“視覺”特性是非常契合的,尤其是色彩知識的講解和顏色的呈現,學生可以通過直觀的圖像完成知識的認知與理解,如色輪圖的各種色相、明度漸變的效果等。
挖掘民間俗語。在我國民間,處處充滿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各種俗語往往含義深刻,予人啟迪。在對色彩的認識上,也得到充分的體現。如“紅花需要綠葉配,萬綠叢中一點紅”,這是對對比色的認識;“紅間黃,喜煞娘”,這是對暖色搭配效果的感悟。除此之外,還有“造屋開天窗,不然悶得慌”“軟靠硬,色不楞”“青間紫,不如死”等,凡此種種,不勝枚舉。在小學美術的色彩教學中,適當借助千百來年人類智慧結晶的名諺俗語為我所用,也是一種值得借鑒的教學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