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榮
摘要:《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引入了諸多全新而又實用的理念,在全面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也注重學生語言文字運用和表達能力的提升,鼓勵學生作文要注重創新,高考作文發展等級中也有創新這一項,目的都是鼓勵學生作文有個性、有創意。
關鍵詞:作文;創新意識;高中;興趣
很多學生誤以為,創新就是另類,就是與眾不同,于是在作文中出現了胡編亂造、不辨是非“唱反調”、描寫荒誕怪異現象等等情況,其實這些都不是創新,是對創新的錯誤理解,是“偽創新”。這些現象的出現也絕非偶然,這和學生平時的語文素養、行文習慣甚至是思維方式都有很大的關系。真正的創新應該是指作文要力求寫出新意,寫出個性,充分展示個人的魅力和才華,是一種積極進取的開拓精神。那么,如何使學生具有創新意識呢?
一、開創開放式課堂。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高中階段正是學生心靈和思想逐步成熟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的中學生往往會渴望心靈的自由,渴望無拘無束地寫作。我們老師要多關注學生內心的需要和興趣,盡量讓作文課不再枯燥乏味,多添加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因素。比如,作文訓練不再僅僅局限于全班一個題目,可以是開放式的半命題,或者在一定范圍內的多命題;在文體上也要盡量百花齊放,放手給學生盡情表達和展示自我的機會。這樣在培養學生作文能力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讓作文不再是學生的難題和困擾。
二、充分利用閱讀課。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要盡量增加學生的閱讀量,鼓勵學生閱讀一些經典名著和精美文章,在閱讀中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捕捉生活中點滴的美,進而提升語文素養。在教學中,要注重閱讀課的準備和安排,讓其功用發揮到最大,督促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及時做好筆記,讓學生隨手記下自己喜歡的優美句子、優美語段,并能寫下自己的閱讀感受,激起靈感的火花。
三、給思維插上翅膀。放飛想象
有思維才有創造,有想象才能創新。寫作需要靈感,需要火花,有創新意識的寫作更需要活躍的思維和不循常規的想象。鼓勵學生思考問題不要局限于一個角度,要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不同層面去思考問題,放飛思想,發散思維,這樣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與此同時,創新意識也潛移默化地貫穿到學生的思維中去了。那么,學生作文中哪些方面可以貫穿創新意識?
1.立意的創新
立意是文章的靈魂,最能體現作者的思維境界和思想水平。立意的創新就要求學生在寫作時打破常規思維,能寫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和感受,能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剖析問題。比如,一般人都會認為天才是勤奮的結果,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而周國平卻認為“天才是一種使命感,是一種責任心,不僅僅是對他人對人類而且是對自己的生命的責任心”。這樣一種觀點就打破了一般人的常規思維,是一種創新的意識。但有些學生在作文立意上為了有創新意識而進入到另外一個誤區。為了創新而創新,刻意去編造一些有悖常理的事情,比如去編造唐僧在取經途中的艷遇,比如去寫賈寶玉的前世今生等等。這些都不是創新,而是一種很盲目的自以為然的意識。立意的創新不是依靠胡編亂造,而是要依托創造性思維,確立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觀點,在平淡中見新奇。
2.內容的創新
文章的內容就是組織文章的材料,材料的選取至關重要。然而哪怕是名家的作品,其材料的選取也都是生活中極為平常的點點滴滴,也不會是天方夜譚或者奇異怪誕的事情。之所以能夠做到推陳出新,就是因為他們在組織這些平常材料時選取的角度出新。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文章的主題是為了宣揚父子深情,但選取的材料不像大家都能想到的父子之間發生的感人之事,而是通過父親一個簡單的背影,還有父親艱難翻越月臺為兒子買橘子的一連串動作來表達父子之愛。再如,孫犁在《荷花淀》中用了非常簡潔的語言描寫了幾個想去看望自己丈夫的婦女,材料的選取也極為平常,但是抓住了女性害羞的心理,心軟卻又嘴硬。平凡的場景卻充滿了生活情趣,洋溢著夫妻間濃烈的愛。然而,學生在對于作文內容的把握上往往會有所偏頗,一味想要創新,不免會陷入浮躁、投機的怪圈。很多學生作文中會出現人生奇遇、神游太空、家庭變故等和生活實際極為不符的素材,這并不是創新。真實的材料才能渲染出真實的情感,而任何一篇成功的文章必定是以它流露出的真情實感打動讀者。
3.行文結構的創新
如果說內容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結構就是文章的骨架。骨架能夠向我們展現文章的整體面貌,是了解一篇文章的第一扇窗。具有創新意識的框架結構給人的感受也是別具特色的。在學生習作中最為常見的是“總分總式”的結構,這樣的形式固然穩妥,但不免落于俗套,缺乏新意。我們在怍文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文章內容多采用其他結構方式,比如,為了突出某一方面的內容,我們可以采用“對照式”的結構方式,讓重點更加鮮明突出;再如,若是文章需要好幾個部分來表達主旨,我們就可以采用“遞進式”的結構方式,讓各部分之間層次分明,逐層深入。
4.語言的創新
若思維是創新的內核,那么語言無疑是創新的外衣。衣服能否吸引眾人的目光,在于是否得體大方而不是華麗怪異,富有真情實感的個性化語言能反映一篇文章的精神面貌。語言創新應該來源于生活,來自心靈的真實感受。有些學生為了追求語言的創新,在作文中使用一些稀奇古怪甚至粗陋不堪的言語,這不僅違背了語言的真諦更不是創新。
作文的創新不是朝夕促成的,需要教師恰如其分地引導和學生對身邊點滴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靈感,最終產生優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