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向陽
摘要:古箏藝術源遠流長并到今天得以發揚光大,這和古箏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有著直接的關系。古箏的美體現在其音色、造型和音韻上,尤其是眾多的箏樂之聲不僅可以滋養人的心靈,啟發人對自然的感悟,還能激發人對生活的熱情。本文將從古箏音樂典雅之美、悲情之美、壯闊之美來探討古箏藝術的意蘊之美。
關鍵詞:古箏 藝術 審美價值
中圖分類號:J63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8-0076-03
古箏藝術源遠流長并到今天得以發揚光大,這和古箏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有著直接的關系。古箏的美首先體現在它的音色上,高音清脆悅耳、中音圓潤飽滿、低音渾厚古樸,音序自高而低按五聲音階來定弦,即使你是一個初次與古箏相識的人輕輕撥弄也能奏出優美和諧的音律。其次古箏的美還體現在樂器的造型上,外形古樸典雅、美觀大方具有流暢的線條美,箏頭盒蓋、尾部各種工藝裝飾,橫臥于架上首高尾低、首寬尾窄,加上一行雁柱就像一群北飛的大雁斜度排列于箏面,支起根根如同女子青絲般的絲弦,演奏者居右而座,一種含蓄婉約之美悠然而出。殊不知還有人將它視為一幅畫或者一件藝術品而豎立于自家墻上。都說箏樂之美在于音韻,然而樂器的造型之美則能以色助聲,而至聲色俱佳之境地。另外,聆聽古箏的樂曲,時而悠揚婉轉、時而低回淺吟,時而恬凈淡雅,時而洶涌澎湃,古箏音樂給我們帶來試聽的唯美感受,值得品味、值得享受,因此,探究古箏藝術的審美價值是很有必要的。
一、箏的典雅之美
欣賞古箏藝術,實際上是對一個具體音樂類別的鑒賞,它所帶來的情感體驗因人而異,因景而生,古箏音樂的節奏、旋律、和聲、音色以及力度共同構成了它的形式美感,其中它的音色具有典雅的氣質可以觸及人的心靈與思緒的波動,使身體產生清凈愉悅的空靈感。古時,文人彈奏箏時,沐浴更衣、焚香,兼具空曠的環境,典雅之美隨之而至。古箏演奏名家羅九香先生傳譜的箏曲《出水蓮》,是廣東客家箏曲的代表曲目,樂風古樸淡雅,格調清新脫俗,不以剛勁取勝,柔和平緩,娓娓道來,具有中州古調的雅韻遺風。箏曲描繪出水芙蓉的高貴典雅,刻畫了“出污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的高潔品格。許多箏家在演繹《出水蓮》時非常注意取音入弦的涵養,認為“入弦倉促則俗,取音迅厲則俗,準繩不合則俗,氣質浮躁則俗,反之者為大雅。”由于存在內在的這些準則,因此也就奠定了《出水蓮》的從容、淡定、儒雅、溫潤和平衡的趣味氣質?!逗f戲水》是潮州箏樂的一首名曲,采用潮州箏派特有的“重六調”即通過微降變宮“7”音和微升清角“4”音的特色音加以左手的裝飾潤色,營造新穎奇特之感,同時又以明快清新變化的節奏、委婉清雅流暢的旋律表現出輕靈活潑、妙趣橫生的典雅意境,此曲風格別致、趣味悠悠、回味不已。另外,山東箏派的《琴韻》旋律起伏不大、走向平穩、中正而平和,亦是一首溫潤和雅的小曲。《平沙落雁》《蕉窗夜雨》《梅花三弄》等等在此就不一一例舉了。
二、箏的悲情之美
悲劇性的表現一直以來都是古今中外眾多藝術作品中的一種重要的審美追求或是審美形態。藝術作品悲劇性的審美體驗與我們現實生活中所發生的悲劇情節有著性質和意義上的不同,它是一種個體情感上的深刻體驗。西方的作品中以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悲愴”奏鳴曲》為代表的悲劇性音樂作品,更多的是通過對個人生命的摧殘與毀滅,命運的坎坷與不幸等來彰顯人類精神之偉大即不屈不饒的堅強與倔強的個性。西方的悲劇美是要給人當頭一棒,悲得尤其淋漓和徹底,是“大悲”是“悲愴”。
中國和西方在悲劇藝術的表達與追求上有著不一樣的傳統,同樣是悲劇性的演繹,然而對其性質的界定、認識以及感受上是各不相同的,這主要源于雙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就其悲劇性質與美感表現而言,古箏音樂作品多為“傷感”或者“悲傷”,尤其是傳統的古箏樂曲在悲劇情感的體驗上更是以一種“哀怨”“哀惋”的方式來體現,正因為如此,“哀怨”成為古箏樂曲中最為普遍的悲劇性陳述方式和情感基調。就拿《漢宮秋月》來說吧,此曲是一首山東箏的傳統名曲,樂曲風格古雅淳樸、旋律音調委婉深情,尤其是古箏揉、吟、按、滑等左手技巧的運用,使樂曲增添許多凄愁和哀婉色彩,同時也將深居宮廷院內宮女內心的苦悶憂傷、寂寞惆悵的情感世界表現得淋漓盡致,將催使宮女悵然落淚的秋月描繪得凄清、冰冷而悲涼,樂曲中間或使用的大跳音程以及配和左手按、顫造成的音色變化,制造出一種激越悲憤的效果,使聽者感情波瀾,有一種強烈的悲劇性的藝術渲染力,并在腦海留下深深的印跡。
古箏是我國彈撥樂器中一件繁弦樂器,我們常常說“動人心弦”,也就是說最能打動人心的是絲弦的聲音,而往往最能觸碰心底之弦的聲音便是能催人淚下的悲情之音。似乎古箏天生就有一種哀婉的特質,箏者只需將左手在琴弦上微微顫動或微微按壓,一種酸酸楚楚的滋味便悠然而生。蘇軾的《江城子》中寫道:“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譴誰聽?”北宋詞人張先在他的《菩薩蠻》中也寫道:“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綠?!钡鹊?,我們可以從歷代的詩詞中可以得知古箏也被稱為“哀箏”。因此,歷代的古箏演奏家們將樂器本身的這一特質,通過他們的演奏和創作,創造出更多的表達這一樂思的演奏技巧,形成了獨特的古箏語匯。像《漢宮秋月》一樣以悲情為基調的傳統箏曲不在少數,《妝臺秋思》《蘇武思鄉》《崖山哀》《陳杏元和番》等等。而在當今古箏藝術的發展中,許多作曲家被古箏的凄美氣質所打動而投入于對古箏的創作,當然時代社會的因素,此時,對傳統悲劇性的追求和表達方式也已受到了西方的影響。譜寫小提琴協奏曲《梁?!返淖髑液握己?,曾多次談到他對古箏情有獨鐘,他的作品古箏與鋼琴的協奏曲《臨安遺恨》就是一首以悲情、悲憤為基調的作品,樂曲將民族英雄岳飛的人生展現得悲情而壯烈,尤其是古箏演繹的那段唯美而凄楚的主題旋律美到了心底里去了,不知打動過多少人!現代作品體現悲情之美的佳作還有《長相思》《云裳訴》等。古箏音樂中不管它是傳統曲目還是現代曲目,不管它是出自于哪里、流傳于哪里,只要是用以渲染“哀婉”“凄楚”和用以寄寓“哀怨”“感傷”能打動人心的作品,我們都可以稱之為的古箏的悲情之美。
三、箏的壯闊之美
壯闊之美與古箏的其他美相比,它沒有典雅之美的優雅和內斂,也沒有悲情之美的凄惻和細膩,卻能展現出恢宏的氣勢,堅定的力量,大氣而震撼的效果。壯闊之美的古箏藝術作品往往體現出一種史詩般的美學特點。一般樂曲的篇幅較大,旋律節奏富有動態感,運用特殊的演奏技法表現特別的聲響效果,演奏的力度和速度以及音區音色上講究飽滿和結實的表達,多以氣勢而取勝,尤其是展現壯觀、宏偉的場面。壯闊之美的古箏音樂作品往往采用敘事或者歌頌的方法,具有極強的感染力與震撼力,整體充盈著飽滿的氣勢。古箏曲《戰臺風》就是一首氣勢磅礴而壯闊的樂曲,樂曲第一樂就段開門見山地用雙手飽滿結實的和弦配合快速而強烈的節奏音型一下子就把雄壯、有力的氣勢給營造出來,同時將碼頭工人熱火朝天充滿干勁的勞動場面生動的描繪出來。第二樂段中采用雙手在雁柱左右側做反向刮奏和扣搖的特色技巧,給音響造成強烈的緊張度,霎時間瘋狂猛烈的臺風呼嘯而至。第三樂段中碼頭工人的主題旋律以穩健的進行曲節奏開始音區由低向高、音型由疏而密,演奏技巧由簡到繁,尤其是“掃弦”“掃搖”等技巧的運用,使緊張而強烈的音響效果層層遞進,同時生動形象地描繪出碼頭工人與臺風博戰的驚心動魄而又波瀾壯闊的情景畫面。第四樂段雨過天晴,碼頭工人再次回到熱烈歡快的勞動場面。整個樂曲富有時代氣息,有著鮮明的藝術形象是一首體現古箏音樂壯闊之美的佳作。古箏曲《汨羅江上》也是體現壯闊之美的一部優秀作品,樂曲的引子開頭用右手和弦配合左手掃弦的兩個有力量的音型,將古箏的琴體共鳴充分體現,一開始就極有氣勢,緊接著右手長搖配合左手由慢漸快、由弱漸強的反復刮奏將汨羅江風光迤邐而又壯闊的畫面漸漸呈現,樂曲中間采用拍擊琴頭和拍擊琴碼的手法配合變換的節奏以及速度力度的變化,將鑼鼓喧天、龍舟競渡的場面展現得栩栩如生,而音樂中驚天動地、排山倒海、波濤駭浪的藝術感受也是極其強烈的。
通常來講,壯闊之美的古箏藝術作品注重樂音的飽滿,講究織體的豐厚,因此在音樂形式鋪排或者音樂語言的運用方面,多采用雙手和弦、大段的點奏、掃搖,以及拍琴拍弦等技法,聲響效果足以震撼人心。
壯闊之美的音樂作品除了在音樂的形式和效果上給我們帶來壯闊之感,更多的時候它會通過這一形式來表現鼓舞人的一種精神與一種力量。因此也成為了每個時代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古箏音樂藝術作品更是如此,就像前面提到的《戰臺風》中歌頌的是碼頭工人不畏艱險的堅強勇敢精神,《汨羅江上》則是通過龍舟競賽的畫面來歌頌和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的。人們在這些古箏作品的審美中,找到了壯闊之美力量的所在,也由此成為人們不斷進取、蓬勃向上的精神源泉和食糧。像這樣的作品在古箏音樂中占有著相當的比重,亦是審美風格追求的一個重要的方向。此外,還有很多的古箏藝術作品都具有壯闊之美的表現力,如箏曲《英雄們戰勝大渡河》《草原英雄小姐妹》《將軍令》等這些作品除了音樂擁有壯闊的音樂形象和氣勢之外,都充滿了對生命的謳歌和肯定。
音樂可以陶冶性情,培養情感,古箏自然、純凈、樸實的音色可以凈化人的心靈,古箏悠揚婉轉、優美流暢的音樂可以滋養人的心靈,啟發人對自然的感悟,激發人對生活的熱情。因此,現代社會在心理治療的學科領域常有對古箏音樂的運用。其次,可以提升文化欣賞品位。要想聽懂古箏音樂,我們需要豐富自身的音樂文化素養,了解了更多的文化歷史、風土人情,才能更好的理解古箏音樂。另外,古箏藝術陪伴終身,不管是職業古箏藝術家,還是業余愛好者,除了在彈奏的過程中能得到精神愉悅的享受外,同時亦可通過手指的訓練,培養大腦思維的靈敏度、手腦配合的協調性。在你盡情體會演奏和感受音樂的過程中,將拋開一切,在其音樂氛圍中得到快樂的體驗。古箏是民族樂器中結合肢體語言甚為優美的一件表現器物,靜心聆聽演奏的同時,視覺上也能得到極大的欣賞。古箏是一種具有獨特風韻的獨奏樂器,它的美除了聲音、動作,還有情感上獲得美感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