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旭晴
摘 要: 信息技術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還改變了學校教育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本文以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為例,闡述如何立足語文學科本位和科學識字的特點,構建信息技術與識字教學融合的有效范式,提高識字教學效率。
關鍵詞: 信息技術 語文識字教學 有效融合 語文綜合素養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在社會各領域的普及應用,人類步入了信息社會。信息技術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還改變了學校教育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有良好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有創新精神和開放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基本能力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拓寬語文學習和應用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信息技術運用,加強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融合應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綜合素養。
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合,可以突破封閉、狹窄、枯燥、低效等傳統教學的缺陷,優選教學內容,優化教學過程,突破教學重點,從而實現有效教學目標。若濫用,則易喧賓奪主,淡化語文味,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那么,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效融合呢?筆者以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為例,談談如何立足語文學科本位和科學識字的特點,融合信息化手段提升識字效率,助推識字教學教與學方式的變革?
我校是“全國百所數字校園示范項目校”、“省信息化試點校”,幾年來,學校全力打造數字化校園,不斷完善信息化水平,將信息技術課題融合于教學、教研、管理及服務過程中,學校信息化條件為信息技術融合研究提供硬件支撐。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以省級課題《基于網絡學習空間的新型教學模式的研究》、市級課題《利用漢字文化的小學識字教學新探》等課題研究為載體,依托福建省教育資源平臺建立教師個人空間、學生個人空間,創建“語文助學室”,利用微課、翻轉課堂等形式,優化識字教學過程,促進識字課堂教學“變革”。在實踐中,我們探索構建信息技術與識字教學深度融合的有效教學范式如下:
一、追本溯源,寓“理”識字,掌握規律
訓詁學家王寧教授說:“科學識字就是按規律辦事。科學的漢字教學是兩種規律的綜合體現:一種是漢字本體構造和使用的規律,另一種是學習者接受漢字教學的心理認知規律。”然而,在識字教學研究中,我們發現:漢字的本體構造對大部分孩子來說是一個盲點,學習者對于漢字的認知過程還有欠缺。因此,在識字教學中,我們采用追本溯源、寓“理”識字的方法,優化識字教學過程。“理”即漢字的構字原理,漢字本是一幅幅生動的圖畫,甚至是動態性的內心視像,講“理”的識字,其“質”是根本不同的,以感知為先導,并有分析、綜合以至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參與,適度地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追溯漢字文化的起源,便能達到耗時少、效益高的目的。
如我校陳星老師執教的《楊樹之歌》,在認識生字“喜”時,陳老師抓住時機,借助信息技術手段,適度追溯漢字文化的起源。先拆分“喜”字:上面是“壴”(zhù),下面是“口”;然后出示鼓的形狀,問學生:這個“壴”像什么?接著進行造字溯源——“壴”就是鼓的形狀,下面這個是笑呵呵的嘴巴,鼓樂加笑口,表示有“喜”事,心情很開心;緊接著,陳老師還“以字帶串”,引導學生認識“彭、嘭”,即,在●●的旁邊加上“支”,就是書中“鼓掌”的鼓;在●●的旁邊加上“彡”,讀作“péng”,表示聲音,后來這個字當作姓,就再加“口”,表示聲音,讀作pēng。這樣教學,認識一個偏旁,帶出一串字,既帶領孩子們在學習中體驗漢字的美感與文化,又體現出遵循漢字科學的識字教學、閱讀教學的科學性、高效性和實用性。
基于課例的研究,我們歸納出“寓‘理識字,追本溯源”教學范式:“讀準字音——解析字理——字串學習——指導書寫。”
二、微課導學,化解難點,教給方法
低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優于抽象思維,可以把一個個抽象的文字變成一幅幅畫、一個個故事,提高學生識字的興趣。“微課”的創作和教學解決了這一難點。所謂“微課”,就是根據課程標準和教學要求,基于教學設計需要,使用多媒體手段就某個知識點進行講解的一段音頻或視頻,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微課雖“微”,卻顯“精”和“妙”。因此,我們摸索探討利用微課導學,引導孩子發現字的“系統特點”(聲旁表音和形旁表意)的規律,突破教學重難點,教給識字方法。
1.字音類聚,對比識記。
字音類聚是指一族漢字在字音蘊涵上同含一個母體字,由這個母體字的字音類推其他同族字的字音,從而引導學生發現形聲字中聲旁提示讀音的特點。我校楊姍姍老師在執教二年級“丁丁冬冬學識字”中的《青蛙與蜻蜓》時,課前制作微課——《有趣的漢字“青”》。首先,讓學生帶著問題學:這么多長得像的字,怎么記住它們呢?能說說你的辦法嗎?接著播放微課,引導學生依次說說每一個字表示的意思:目字旁的睛,與眼睛有關;豎心旁的情,與心有關;日字旁的這個字讀晴,因為太陽出來了,才是晴天……接著,師生共編兒歌:“形聲字真有趣,一半一半藏秘密,聲旁幫我記讀音,形旁教我解字義,相同聲旁是親戚,任何半邊猜一猜,字音字義差不離。”最后,進行生活中的拓展,引導學生編“青”字歌,學生高效地掌握了“青”字家族中的字。本微課的研發和使用,突破“聲旁提示讀音”這一教學難點,取得較好教學效果。
2.字義類推,遷移延展。
字義類推是指一族漢字在字義蘊涵上同含一個母體字,由這個母體字的字義而類推其他同族字的字義,從而引導學生發現形聲字中形旁表義的特點。我校賴麗英老師在執教人教版低年級下冊《地球爺爺的手》時,了解到孩子對于“認識斜玉旁表意的作用”這一知識有難度,賴老師課前制作微課,先讓學生了解“斜玉旁”的構字過程,接著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文本中初步系統學習斜玉旁的字,最后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生活語境、在文本語境中找出帶有“斜玉旁”的字,進行“斜玉旁”系統識字延拓,有效化解學習難點。在教學中,我們明顯發現,采用微課導學突破重難點,既能教給孩子科學的識字方法,又能改變零散機械的識字教學,實現“學習一字、一偏旁”,“認識一串、一家族”,激發學生繼續探究漢字規律的濃厚興趣,提高自主識字能力。
基于課例的研究,我們歸納出“微課導學,突破難點”的教學范式:“微課導學——系統識字——運用表達——書寫鞏固。”
三、空間助學,以學定教,自主識字
我們依托福建省教育資源平臺創建“教師個人空間”,并在教師個人空間上建立語文學科助學室,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出問題。以問題為導向,以學定教,提高識字效率。
1.空間助學,自主識字。
我們利用個人空間網頁建立學科助學室,上傳教師自主研發的識字“微課程及識字的方法、規律等資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如在教師個人空間中上傳了“如何寫好‘辶”的微課程,通過講述漢字書寫原則,形象地用“小船”的樣子講述“走之兒”為孩子們提供了如何寫好漢字的好素材。同時在個人空間中鏈接字理網上的神奇漢字、字理博園、字理趣敘、字理析解等欄目。教師的個人空間對孩子是開放的,有能力的學生就可以在空間中對有關字理教學的基礎知識先自學,不僅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還優化識字教學的課堂結構。
2.翻轉導學,省時高效。
“翻轉課堂”是一個舶來品,起源于美國。一次翻轉課堂教學過程,要經歷“教師創建授課視頻——學生觀看視頻學習知識——課堂師生互動”三個階段。我們利用教師個人空間,進行“翻轉導學”的課堂教學形式創新與改革,即依托教師個人空間,課前引導學生進入空間,進行自主學習,課堂根據學生課前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答疑解惑;空間上的視頻資料幫助學生鞏固所學,這樣的翻轉導學,提高學生學習質量;課后再充分利用視頻進行復習或者學生根據個人情況再學習。這樣,提高孩子自主識字能力,以學定教,達到省時高效。
如我校賴麗英老師在執教識字課《鳥的王國》時,課前,首先利用個人空間課前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上傳視頻和導學單,學生在聲情并茂、視聽交融的視頻中自學本節課的主要內容,質疑問難,為課堂更深入的學習打好基礎;課上,教師再根據學生的留言了解學情,以學定教,適時適度在關鍵處、在難點處再次翻轉播放視頻,引導學生更深入地認識“鳥”和“隹”既可表意又可表音的特點,把“課前自學”和“課堂引導”結合起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后,孩子還可以根據個人的學習水平的差異再次翻轉學習,加強鞏固重難點。這樣,把信息技術與識字教學巧妙地融合,將課前學習、課中學習、課后學習有機結合起來,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增大學生的自主學習空間,使學習變得更加主動,實現以學定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基于課例的研究,我們歸納出“翻轉導學”的教學范式:“設置目標——空間導學——課堂翻轉——課后拓展。”
以上課例研究及有效融合模式的構建,將在實踐中進一步深化提升。信息技術與識字教學的融合研究,使課堂成了“學堂”,老師們把更多工夫下在引導學生如何運用科學識字方法自主識字方面,提高識字教學效率,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實現語文識字教學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鐘啟泉.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5).
[2]朱梓伊.目標重構下的信息技術課程內容選擇與組織策略研究[D].石家莊:河北大學,2014.
[3]李玉平.如何開發微課程[J].基礎教育課程,2012(12).
[4]王竹立.新建構主義:網絡時代的學習理論[J].遠程教育雜志,2011(2).
[5]張躍國,張渝江.透視“翻轉課堂”[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