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琛
摘 要:教育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要求,而職業院校教師的信息化能力不足嚴重制約了職業教育的發展。本研究分析了造成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欠缺的成因,并提出了提升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水平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職業院校 信息化 提升
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教學,是促進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職業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取得了快速發展,而如何在職業教育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改變落后的教育理念及模式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能力構成要求
1.知識要求
職業院校教師首先要具備應有的知識基礎,包括信息技術相關的理論結構、基礎的知識概念及方法。實踐技能主要落實在教師教學經驗和教學實踐方面,能夠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方法來迎合信息化教學,如微課、MOOC、翻轉課堂等模式的應用。
2.能力要求
利用現有資源,教師能夠通過網絡平臺尋求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教育信息,掌握對教學資源的檢索、管理和分類,會進行簡單的設計與開發所需教學資源,并能借助網絡工具與平臺開展教育教學。
3.素質要求
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能力構成中還應該具有相應的素質要求;一是專業素養,與教師所教授科目相關專業領域知識;二是職業素養,指教師在教育活動中,通過教學、科研及其他工作中所展現的工作態度、投入程度等。
二、職業院校教師教育信息化能力制約因素
1.師資配備
現階段職業院校教師相對普通高校教師學歷及教育程度都較低,又缺乏相關的企業經歷,教學能力特別是專業技能水平和實踐教學能力相對偏弱。在職業教育教學過程中,大多教師既要加強實踐技能方面的培訓提高,還要迎接信息技術應用的挑戰,面臨的困難實為不小。
2.教育信息化資金匱乏
大多職業院校是在職業教育發展的環境背景下逐步成長起來的,對職業教育認識還有一定片面性,職業院校的建設資金在政府投入、社會辦學支持等方面還存在明顯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校教育信息化的發展。
3.觀念的制約
從本質上說,教師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有一個漸進過程,教育信息化不是單純現代機器和技術的滲透吸收,也是新的理念與傳統保守的教育思想、觀點割裂轉變的過程。
4.信息化培訓低效
由于工作繁忙,很多教師不能以脫產形式或半脫產方式投入信息化學習,無奈只能選擇自學方式,缺少專業指導學習效果并不理想。
三、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能力提升策略
1.成立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指導機構
組織制度的建設是成功的基礎,在一些職業院校,沒有規范的現代技術中心或網絡管理中心等部門,較為混亂,而成立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指導機構能夠有效解決這類問題。
2.建立專項基金,完善經費管理機制
政府和學校應出臺與之相關政策或法規,支持建立職業學校教育技術專項基金,完善經費管理機制,專款專用。
3.建立完善的考核機制,重視對培訓效果的評估
綜合性強、實踐性強是教育技術學科特點,考核機制也要緊密結合它的學科特點。定期對教師進行相關信息培訓,并在完成后對教師學習成效的考核與評估,是考察培訓質量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教師教育技術水平的一種形式,能夠保障職業教育信息化與現代化的持續協調發展。
4.引入激勵措施促進教師信息化能力的發展
要調動教師學習教育技術的積極性可以引入合理的長效激勵機制。如學校定期開展多媒體課件的評選,將最終結果統計管理,并計入年終考核評優。也可以在年終評定優秀教學成果時把信息化能力作為一個重要的評比標準等等。這一系列的舉措都可以鼓勵教師主動地、積極地學習相關教育技術。
參考文獻:
[1]李霞林.淺析如何提高職業院校教師教育信息化能力[J].武漢大學學報,2012(10).
[2]薛繼成.職業學校教師信息化能力提升研究[J].科教導刊,2013(11).
[3]楊貝藝.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能力提升路徑探析[J].教育現代化,2016(25).
(作者單位:山東省泰安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