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鑫+劉嘉宇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厚土壤、前提條件和精神根基。同時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影響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和發展,就要充分認識到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精髓要積極涉取……強調我們這代一定要進行深入挖掘和發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來源?!弊鳛槿A夏民族的子孫,我們引以為豪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其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是一筆十分珍貴的精神財富。在享受文化所給予我們的精神財富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對其進行大力的弘揚,使更多的人能得到精神文化的熏陶。況且積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意義重大!
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十分廣泛,它既有充滿智慧火花的哲學思想,又有不懈探求真理的科學態度,還有催人奮進的人文情懷等。其形成了以儒學為核心、儒釋道兼容的“和”文化價值觀念和實踐體系。中國古代儒家“和”文化的核心價值是“忠孝仁愛、禮義廉恥”。管子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可以說,仁、義、禮、智、信是維系儒學“和諧”理念的核心,也是中國傳統思想道德的價值核心。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倡導人們要講“和諧”,而這一詞的由來可追溯于《國語》這本書,這是最早記載有關“和諧”一詞。在書中鄭桓公與太史伯有次曾探討過關于“興衰之故”和“生死之道”這一話題,并第一次提出“和”的概念。至此以后,“和諧”的理念得到了推廣,特別是春秋時期的儒家對其進行了極大的豐富和發展。在《論語·學而》中提及“禮之用,和為貴”。這句話突出強調了“和為貴”這一理論對處理人際關系、指導人們關于如何處理好個人與集體,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以及如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孟子在《孟子·公孫丑章句下》中突出指出了有關天人關系:“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也進一步突出“和”的重要性。儒家思想強調仁義禮智信,其中仁是儒家的核心內容,“仁者,愛人”仁愛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關懷思維等這些都是其核心內容的表現。這些的共同點都是主張以愛人之心來調解社會人際關系,這些都講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進而關于禮,《論語·顏淵》中提到:“克己復禮為仁”。強調禮的重要性,要用禮來規范自己的行為,與人交往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周禮的要求。這樣才能達到一個文明和諧的理想新境界,減少與他人不必要的爭執,培養和諧社會氛圍。
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
所謂核心價值觀,是人們對社會價值的性質、構成、標準和評價的根本看法和態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24個字涵蓋了全國各方面意見、反映現階段全國人民最大公約數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述。從國家、社會和公民三個層面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準則。其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組成,是中國政府和人民共同為之努力奮斗的價值取向,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
(一)優秀傳統文化是核心價值觀的深厚土壤。在中國文明史發展的幾千年中,特別是儒家思想,從春秋起到如今已經過了幾千年,依舊經久不衰有著豐富的研究價值?!凹嫦鄲?,交相利”的愛仁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思想;“三綱五常”的倫理思想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思想等這些都是核心價值觀發展不可或缺的養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是根植于這些優秀傳統文化,而這些優秀傳統思想如深厚土壤孕育核心價值觀。一個民族或者說一個社會價值觀的形成與這個民族的傳統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二者有著緊密的聯系?!皟r值觀的形成在于對理論與實踐的一次次不斷轉換,是在對歷史與實踐的不斷總結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繁榮和價值觀的形成,是經過歷史的積累根植于優秀傳統文化中。長期以來我國致力于偉大中國夢的建設,只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的結合起來,以文化為土,孕育價值觀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中國夢。
(二)優秀傳統文化是核心價值觀形成的前提條件。當前,建設一個有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信條的中國,不但符合世界潮流,而且也是幾代中國人為之奮斗的重要目標。記得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認為應該“內審中國之情勢,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眾長,益以新創”。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恰恰就是對深刻的歷史洞察和現實認知基礎上提出的。時代在召喚,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與時俱進的表現。如今,在全球文化溝通頻率不斷增加的同時,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文化交融和碰撞。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個人、社會和國家層面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性進行了深刻把握,體現了優秀傳統文化的與時俱進和不斷創新。習近平強調:“我國當前所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當今的時代精神?!睋Q個角度來講,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就是把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眾多因素融合起來,內容之廣包括了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取向。這不僅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也是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和培養核心價值觀的時代體現。因此,在這個大時代背景下,我們要清醒地看到世界各國的競爭早已不是軍事和經濟的競爭,更重要的是文化競爭,文化的核心價值作用越來越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和踐行要把握好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性,在不斷吸收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踐行和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增強我國文化自信和綜合國力。
(三)優秀傳統文化是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養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根基,是我國傲立世界之林的強大精神支柱??v觀中華民族歷史畫卷,我們可以看到蘊含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自強不息、堅持奮斗的人生精神;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的人生思想。這些態度、精神和思想一直激勵著人們百折不撓、勇敢直前,這些具體表現在以下兩方面:其一,在困難和障礙面前,就更需要有堅持不懈和錘煉自身的勇氣。其二,并不需要直接戰斗或捐軀為國,更需要的是持重的忍耐和恒久的探索。這些表現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因此我們要以優秀傳統文化為精神根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強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國能真正傲立于世界之林。就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是我們在世界文化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同時也是實現中國夢的強大精神支撐?!彼栽?1世紀的今天,我們在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候要以優秀傳統文化為魂為魄,作為我國發展的強大精神支柱,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良好的精神補給。
三、優秀傳統文化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精神文化的標記,是構成中國夢不可或缺的核心內容;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民族復興的“鑄魂工程”,對實現中國夢起著凝聚人心、激發活力的巨大助推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質。從個人層面上講,優秀傳統文化中“講誠信、重仁愛”的道德準則是涵養“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理念的主要依據。
“愛國”這個民族情懷深刻地烙印在我們每一個中華子女的心中。從古至今,愛國情懷永遠未停止過,從顧炎武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的詩句我們就可以感受到強烈的愛國情懷。而關于敬業這一話題,在《尚書·周書》中有提起:“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就突出了辛勤工作的重要性,而民間關于干一行愛一行的說法也是對其的進一步印證。再次關于誠信它是做人的基本原則,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標準的尺度。從孔子的“民無信不立”到墨子的“言不信者,行不果”再到商鞅的“徙木立信”,這些都反映了古人早已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以及對于它的重視。“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張家讓墻,注重鄰里之間的友好相處,這與老子的“不爭”“處下”一樣都是在追求一種友好相處的狀態,即“友善”的境界。
(二)有利于形成良好社會風氣。從社會層面上講,傳統文化中“求大同、崇正義”的社會理想是孕育“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理念的重要因素。
我國憲法和法律保護每個公民的人身自由權,“自由”是每個公民應有的權利。古代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生產力決定了其生產方式和社會秩序,封建社會封閉保守,不夠開放,但無法阻擋人們對于建設一個自由民主社會的向往和追求。人生而平等,每個人都享有“平等”的機會追求。就從教育角度來說,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在那個等級森嚴的時代,孔子敢于突破封建的束縛堅持自己的辦學原則,讓教育得到平等發展,不去區分高低貴賤。對當時那些身份低下的人來說是一件莫大的好事,使每個人都可以追求自己受教育的權利??鬃拥倪@個主張就如同一股清泉給身份低下的人帶來甘甜,這種優秀的傳統文化應該得到大力弘揚。《禮記》中有提及“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是“公正”思想的在古代的反映,這種思想體現了古代起人們注重“公正”,傳賢不傳子的美好社會理想?!胺ā彼枷胫饕源呵飸饑鴷r期的法家思想為代表,法家是早起法學思想形成的主要代表流派。法家以“法”為管理制度的核心,倡導“法治”,強調法對構建社會氛圍和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性,認識到法對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性,這對于核心價值觀中的“法治”提供了理論來源。
(三)有利于增強綜合國力。從國家層面上講,傳統文化中“重民本”“尚和合”的思想是培育“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理念的文化來源。
國富則民強,古代中國的經濟水平就位居世界前列,這很大程度上歸功于歷代君主和大臣致力于謀求國家經濟的發展,從而實現國家的“富強”。同時不難發現,在君主治理國家的時候會兼顧老百姓的利益,不忘體貼關懷老百姓。可見,其“民主”思想與富強息息相關。例如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這些都是體貼關懷老百姓,認識到老百姓對于一個社稷發展的重要性,表現出早期的民本思想。而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從春秋戰國時期起就出現了文化大繁榮,進而到儒、道、法等各流派的形成,這些都為“文明”的發展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石,也為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和完善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儒家倡導“禮之用,和為貴”的和諧思想,提倡人們“和諧”相處,這樣有利于拉近人們之間的距離,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糾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一個經濟富強、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會和諧的價值理想,實現這一價值理想,要求我們不僅要在經濟發展上創造奇跡,也要在精神文化上書寫輝煌。沒有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再豐裕的物質生活也難免讓國家迷失在追夢路上。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航向標,就能使13億中國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匯聚成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合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G02G26.
[2]閆坤,段致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系研究[J]. 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15,38(4).
[3]辛向,何爽,何勤.儒家人際和諧思想初探[J].商情, 2014(23).
[4]李宗桂.試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J].學術研究,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