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齡前兒童閱讀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很大重視。在國外,幼兒教師給孩子們讀書是一種常見的教育手段,孩子們十分投入地翻閱圖書、與教師一起討論或朗讀圖書;在我國,上述的情景卻很少見,特別是在學齡前兒童圖書閱讀的指導實踐上還需要更多的、深入的、系統的探討。
關鍵詞:學齡前 早期閱讀 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5-0214-02
學齡前兒童早期閱讀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問題。一般都認為讀者與書面語言之間相互作用,并能接收書面語言所傳播的信息就是閱讀。所以,必須要先識字,才能進行閱讀,才有閱讀行為。而語言心理學研究認為:閱讀主要是一個推理與猜測的過程,讀者運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去思考推測,從而理解讀物的意義。我們認為學齡前兒童的圖書閱讀屬于早期閱讀范疇,是指以圖畫讀物為主,以看、聽、說有機結合為主要手段,從興趣入手,萌發幼兒熱愛圖書的情感,豐富幼兒的閱讀經驗、提高閱讀能力。
首先,學齡前兒童的圖書閱讀是一種積極的視覺活動,通過有規律的眼球運動,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地觀察各種形象、色彩、背景,才能了解圖書的內容,有利于兒童視覺能力的發展。其二,由于圖書只供給幼兒一定的形象,幼兒必須運用已有的經驗、調動大腦中各種表象,對圖書的畫面進行由一事物推移另一事物的聯想和補充,幼兒的思維能力、想象力都能得到發展。其三,圖書中有許多美好的事物,書中人物的行為表現,通常是幼兒學習的榜樣,能讓幼兒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對其良好品德行為的形成有很大的幫助。其四,在多種多樣的圖書里,幼兒的好奇心得到滿足,可接觸更多的事物,開闊眼界,及早掌握間接學習的方法。其五,在圖書閱讀中培養幼兒對書籍的興趣、對圖象和文字的興趣,使其能從非文字的閱讀向文字閱讀平穩過度,有利于將來的學習。
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非常重要,如果不良的閱讀習慣已經形成,且較難糾正,需花很多的時間去輔導,而在理解、探討問題、語言和思維能力的訓練機會則少了,大大地阻礙了幼兒閱讀能力的發展。我們河北區少年兒童圖書館在第十幼兒園第六幼兒園等建立了幼兒圖書分館,對幼兒圖書閱讀發展過程的特點、指導方法、培養幼兒閱讀能力應尊循的基本原則等進行了較全面的探討。
一、學齡前兒童閱讀發展過程的特點
1.學齡前兒童觀察圖書畫面的特點
學齡前兒童對圖書中角色形象、動作、表情的觀察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強。
在觀察圖書畫面時,首先選擇較為突出的形象。不管哪一年齡的兒童在對主角的的觀察上,都比對其它角色的觀察要清晰和準確,并能用語言表達出來。特別是在動作方面,兒童善于注意事物外在的明顯特征和動態,這是幼兒階段具體形象思維這一特點所決定的,圖書畫面上活潑的形象,能使幼兒憑借著這些形象去了解書中的人物。
學齡前兒童要能看懂圖書內容,就必須觀察那些與內容有關、對一個故事的發展變化起承上啟下作用,但又不直接相連的畫面,這是圖書閱讀最大的難點之一。幼兒對這些轉折部分的觀察,仍是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而加強。年齡越小的幼兒,對前后畫面的聯系能力越差,各年齡班均有差異,中班與大班的差異非常顯著,說明了大班是這一方面的重要發展階段。
2.學齡前兒童看圖書時的行為和言語特點
學齡前兒童看圖書與成人不同,帶有很強的情緒性、活動性和言語性。看圖書時的心情是愉快的,表情是豐富的,小班幼兒常見五指抓頁、倒著看或跳著翻頁、邊看邊卷書角、玩衣物等動作;中班幼兒會做出與圖書內容相一致的動作,有著一種類似假象的行為,像做游戲似地娛樂自己;大班幼兒已能正確地翻書,多余的動作及假象行為沒有了。這與幼兒觀察的順序性和有意注意的不斷發展有密切關系,只要經過系統的圖書閱讀輔導,能使他們逐步地、有順序地、有規律地、從左到右學習觀察畫面,對圖書的內容和情節感興趣,較有意識地對一頁一頁的畫面進行聯想,形成看書的規范性行為。
言語方面有兩種表現:一是自言自語,二是交往性言語;各年齡班都有這兩種表現。小班幼兒的自言自語多為單詞或語氣詞,以表達自己看到的事物,找老師詢問,以尋求肯定性的幫助;中班幼兒能用短語或詞組去表達圖書內容,主動詢問別人,有讓別人了解自己想法的意識和愿望;大班幼兒則已能根據圖書內容、情節,講各種有描述性的或有意義的短句,主動與同伴交換意見,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并向老師發問尋求支持,力爭堅持自己的意見。
二、對學齡前兒童圖書閱讀指導方法
1.親子閱讀——這是孩子與家長一起看圖書,邊看邊聽父母的描述、解說,從而了解圖書內容的閱讀方法。其優點是在一對一的、親密無間的氣氛下進行閱讀,家長與孩子能有較大的自由度,更好地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來因材施教。
2.看書講故事——這是教師與幼兒共看一本大圖書,或每人一本內容相同的小圖書,邊聽教師講述故事邊翻看,理解主要內容的閱讀方法。其作用是幫助幼兒學習按順序觀察畫面,學習從頭到尾一頁一頁翻書的技能,培養留心聽講的能力。
3.看書聽朗讀——這是幼兒邊翻看熟悉的圖書,邊聽成人朗讀書上的說明語,進一步完整理解內容的閱讀方法。它能使幼兒在熟悉、理解圖書內容的基礎上,在畫面、文字、口語之間產生一種有機的聯系,初步了解符號所代表的事物和意義,培養對文字的興趣。
4.聽詞語找圖——這是讓幼兒根據成人的語言提示,(如:請你把小白兔找出來。戴紅花的小白兔在哪里?請你找一找。)從許多畫片中找出相應圖片或從圖書中找出相吻合畫面的閱讀方法。其目的是提高孩子視覺的敏銳性,培育觀察、辨認能力。
5.聽故事找圖——這是成人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讓幼兒根據故事的情節,找出相應畫面,以檢查其對圖書內容是否理解的方法。這對幼兒的觀察、注意、傾聽、理解等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6.看圖書做游戲——這方法可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在教師帶領下,先按圖書主要情節進行游戲,讓幼兒熟悉故事內容,再去看書;另一種是幼兒已理解了圖書的內容,在教師創設的游戲環境中重現各種情節。這類方法能使孩子們較快地、進一步地理解圖書內容,使其能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驗閱讀的快樂情感。
7.指讀書名與文字——在每次閱讀時,讓幼兒用食指指著圖書封面的文字,跟隨成人讀圖書的名稱,經過反復的指讀以達到辨認漢字的目的。這種方法能強化幼兒對文字的感受性,培養對書面語言的興趣。
在指導過程中,我們發覺有許多的圖書并不能滿足孩子們的需要,必須進行一定的修改才能供幼兒閱讀。因此,根據孩子的實際水平與喜歡活動的特點,按圖書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和加工改造。如:拆分圖書以減少篇幅頁數,去掉繁雜畫面來簡化情節,修改內容難易程度;把原來平面的圖書做成立體的、可操作的學具,滿足幼兒的活動需要;改變圖書故事名稱,使孩子們容易理解;在圖書畫面的左上角貼上標志,以提示閱讀的順序等。
三、培養學齡前兒童閱讀的能力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1.綜合運用手、眼、口、腦。在閱讀時盡可能調動身體的各種感官,使其同時運轉,并在每個字上聚焦。可用四句話來概括:手指著這個字,眼看著這個字,嘴里念著這個字,腦子記著這個字。但是,開始的時候,幼兒往往完不成手、眼、耳的協調運做,經常亂指一起,這就需要教師和家長共同幫助幼兒完成有節奏的指字訓練。
2.滿足孩子的內在需求。在對孩子實施早期閱讀訓練時,一定要順應孩子的天性。大部分孩子的天性都愛玩,所以閱讀活動一定要新鮮活潑,不時添加各種小游戲;活動過程中多用鼓勵原則,盡量多贊揚每個孩子。強化家園聯系,讓幼兒在家愿意表現閱讀學到的內容,家長多贊許,激發學習的熱情。
3.孩子是閱讀活動的主體,在閱讀活動中必須自始至終讓孩子參與。在整個教學的活動中,要引導孩子把學習變成自我實踐的過程,盡可能讓孩子自己做、自己讀、自己想。
四、培養學齡前兒童的閱讀能力的基本方法
1.先背后認法。先把所要學習的內容背下來,而且一定要背熟,這有利于對文章整體內容的把握;然后再通過以手指字的形式,使字音和字形達到重合,完成辨字音、認字形的過程。
2.故事提放法。在給幼兒講故事的過程中,跟隨故事情節的發展,著重提出貫穿故事情節的關鍵字詞。如在故事《狼和小羊》中,一只羊到溪邊喝水,一只狼看到了,此時就可反復用疑問語氣問:“誰看見了?”同時拿出“狼”的字卡,幼兒在反復的回答過程中,口說“狼”,眼看“狼”,手指“狼”。通過對關鍵字的提放,加深了幼兒對故事的理解和其中漢字的認識。
3.文中識字法。幼兒在識字量上有一定基礎時,就可以把閱讀的內容獨立交給幼兒閱讀,當遇到生字時,再由教師幫助解決。
五、結語
學齡前兒童早期閱讀提供必備的條件,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按照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圖書閱讀特點去進行輔導,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因勢利導是幼兒早期閱讀指導的原則。當前幼兒讀物的開發不容忽視,現今市場上的低幼圖書雖然很多,但仍未如人意,確實需要廣大的對教育有心的人士、特別是學前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努力地研究、創作、開發適合低齡兒童的各類讀物。
當代科學的發展飛速,信息時代為我們創造了各種讀物,如有聲讀物、音像讀物,電腦及資料儲存產品的普及,要求人們有獨立學習的能力,幼兒早期閱讀經驗,本身就是獨立學習能力的培養。學齡兒童經過一些閱讀訓練,大多能比其他同齡兒童先進6-8個月。有人認為當今的“世界大戰”是人才之戰,那么,閱讀能力越強,獨立學習的潛能就越大,所獲得的新知識、新信息也越多,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不斷前進。
參考文獻
[1]陳薇.少兒圖書館如何深入開展社區活動[J].中小學圖書情報世界,2007(11).
作者簡介:孫新來, 男, (1969.10-),大學大本,助理館員,河北區少兒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