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艷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2-0221-01
時光荏苒,轉眼間十多年過去了,在這期間我深切體會到教學的過程是教師角色與學生角色的互動過程,師生同屬于課程的構成因素,要與學生平等的參與教學,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教師工作的最大特點在于他的工作對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動著的個體。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中的基本關系。新課程要求教師要以“教師為中心”注重表演的傳授者變為共同建構學習的參與者。因此教師必須打破傳統的“教道尊嚴”的舊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中引導學生自由表達和自主探索,建立社會主義的新型師生關系。
一、平等對待
封建社會三綱五常的等級制度,推演到師生關系上就是師為生綱。在封建社會的師生關系來看,教師之于學生,有無可的真理和權威性,學生服從教師是天經地義的所謂“師嚴乃道尊”之謂也。這種不平等的師生觀,其影響今天仍在。因此在課程進行中,我們教師應當放棄外在性權威,努力形成以知識、素養與人格魅力為內容,以與人為善、和藹可親為外部特征的內在性權威,與學生平等相待,這樣才能形成有利于學生主體參與的人際關系氛圍,每個學生都能參與教學,體現了師生間、生生間的平等關系。曾經有一節課我們在學習Natural Disaster時,我讓學生們表達對自然災害的看法,某學生提出與眾不同的觀點:自然災害都是我們人類自己造成的。一下子,課堂上熱鬧起來了,學生們紛紛指責他的觀點,這時我并沒有反駁這一觀點,而是說“Maybe you have your own reasons.Would you like to share?”經過一番解釋,我也談了自己的看法,課堂就安靜下來了。我想師生是平等的,學生可以有自己的不同理解和感受,關鍵在于老師的正確引導。另外,老師也應以平常心對待學生提出的質疑,如在組織earthquake 的課前討論中的一個問題 “What would you do if there is an earthquake?”時,有學生提出 “We can run as quick as possible” 馬上有學生質疑這一做法的合理性,這時我沒有立刻下結論,而是讓學生自己暢所欲言。有的學生提議:如果人多的時候一定不能亂跑,容易發生踩踏事件。有的說:不能乘電梯。問題由學生自己解決了。學生間是平等的,老師與學生間的交流也是平等的,我們要尊重學生的獨特的認識和感受,并給與肯定和鼓勵。學生與學生之間是平等的,尤其是“學優生”與“學困生”是平等的。尊重是一切活動的前提,只有尊重學生,才能理解學生,才能做到平等,學生才會感到安全,才不會出現有的學生被冷落、被諷刺、被恥笑的現象。我在進行各種課堂活動中,盡量給學生提供均等的機會,尤其是學困生的機會。
二、積極參與
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并不是要把我們教師行為完全變成學生的學習行為,而是要以我們教師的行為方式參與到學生學習活動之中。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為方式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如在教Colours 這篇課文時,我要求學生閱讀后思考討論 “Do you think colours can affect our mood?”學生讀的過程中我也沒有問 “Have you finished?”而是通過觀察,看到學生們漸漸安靜下來,抬起了頭,便知道大家是讀完了課文,于是立刻組織交流。當學生積極發表看法時,有學生表達不出,我便和藹的說 “Dont worry.You can speak in Chinese.Its OK.”當發現有一個學困生低頭不語時,我馬上鼓勵 “Come on.Wang Zhi,what do you think?”還允許她say in Chinese,這其實也鼓勵了和王芝一樣英語程度較差的學生,營造了一個輕松自由的交際氛圍,使每個學生都敢于開口表達自己的見解。然后我在組織相應的作文訓練時,發現有的學生面呈難色、有人抄襲的現象時,我便微笑著說 “You can have a look at your seatmates,but dont copy every sentence.You may not have the same problem.(眾生笑)OK.Lets have a discussion first.Everyone should give his ideas.Then well go on to write.”學生馬上熱烈討論,交換意見,相互啟發,這樣就為學生降低了難度,使教學環節得以順利進行。 學會傾聽學生的心聲和各種意見看法,也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課堂就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之間多邊交流互動的場所。我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識的交流,又有情感的交流,有時通過語言的交流,有時也通過表情動作來實現交流。有一次在教Comic Stip,我親自扮演Eddie的角色,我的表情動作,幽默的語言時時引發學生的笑聲,把教師作為參與者的角色作用發揮到了極點。
三、共同分享
分享是雙向的溝通、彼此的給與、共同的擁有。教育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一起分享人類千百年來創造精神財富的過程,分享師生各自的生活經驗和價值觀的過程。分享意味著教師更多的展示,而不是灌輸;是引領而不是強制;是平等的給與,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施舍。我努力嘗試走進學生的世界,學會用學生的眼光看世界,分享孩子們的喜怒哀樂,欣賞孩子們的“閃光”之處,從孩子們的單純中獲得滿足、愉悅和快樂。教材給我們提供了許多表演的素材。課堂上,我經常參與到學生的表演當中,如 “shopping,seeing the doctor”等,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從我這兒學到知識,像打電話、購物、看病的英語表達方式,而我也從中獲得情感的滿足和精神上的愉悅,這種交流也極大地拉近了我與學生的距離。通過幾年來的課堂實踐,我越來越體會到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通過人人參與,平等對話,真誠溝通,彼此信賴來發展合作精神,激發道德勇氣,共享知識經驗,實現自我超越。盡管課改之路還很長,我的這幾點感悟也許很淺薄,但我堅信只要以新課程理念指導日常教學,每個學生定會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