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義軍+關兵
[摘要]語言學范式、經濟學范式、管理學范式是國際商務人才培養的三種典型模式,我國高校主要采用前兩種培養模式。高校培養的國際商務人才規模逐年擴大,但在人才規格、能力結構及師資水平等方面與我國涉外經濟發展對國際商務人才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借鑒國外高校成功經驗,從人才培養方案設計、課程體系開發、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完善現有的國際商務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國際商務;人才培養;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C9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7)04-0122-03
伴隨我國對外開放程度加深,我國企業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商務往來越發頻繁,對國際商務人才的需求規模逐步擴大。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國際商務人才的培養的數量和質量上仍存在很大差距。高等院校作為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應根據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研究涉外企業對國際商務人才的需求特點,完善現行國際商務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優秀的國際商務人才。
一、國際商務人才培養的三種模式
國際商務專業是涵蓋經、管、法、政、文的人文科學知識,橫跨經濟學、管理學、語言學等學科的交叉專業。目前高等院校培養國際商務專業人才的模式主要有三種:語言學范式、經濟(貿易)學范式和管理學范式。這三種范式的培養模式都試圖抓住國際商務人才的核心能力,兼顧其綜合性[1]。三種范式在人才培養目標上具有一致性,就是力求培養掌握現代國際商務基礎理論,熟悉國際貿易慣例和法規,具備較強的商務語言技能、商業運作能力的實用性人才[2]。
(一)語言學范式的培養模式
語言學范式的國際商務人才培養模式可以簡化概括為“大語言+商務貿易+管理”模式。國際市場培養商務人才重視語言能力提升,語言技能的掌握能夠協助國際商務人才利用專業理論知識更好地分析、解決各種實務問題。因此,在國際商務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設計中,側重語言訓練,雖然在專業課程中也會加入經濟類和管理類課程,但語言的學習在整個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中占據很大比例。與此同時,學生在實訓課程中也要注重不同國家語言環境的差異性,從而更好地應對不同的國際商務環境。
(二)經濟(貿易)學范式的培養模式
經濟學范式的國際商務人才培養模式可以簡化概括為“大貿易+管理+語言+法規”模式。它以國際經濟學和國際貿易學為基礎,強調國際商務活動的重要性,更加關注國際商務人才的專業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和合理性。這種國際商務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體系中的必修環節主要配置國際經濟類和國際貿易類課程,兼顧管理類和國際貿易規則與法律方面的課程,并在大學外語基礎上加入相應的專業外語課程。在實習實訓環節對學生進出口業務操作、國際商務談判、報關報檢、貿易跟單、國際物流和跨境電子商務等實戰能力的培養。
(三)管理學范式的培養模式
管理學范式的國際商務培養模式可以簡化概括為“大管理+貿易+語言+法規”模式。管理學范式的國際商務人才培養模式是在管理類學科中針對跨國公司對人才需求特點形成的,它著重培養國際商務人才在跨國經營中的管理能力,比如財務分析能力、投資分析能力、人力資源管理能力、生產管理能力和商務活動管理能力等,課程體系結構的主導是管理類課程,兼顧國際經濟與國際貿易類,在開設大學外語基礎上再增加專業外語課程,提高學生專業外語的應用能力。在實習實訓環節除加強學生的國際貿易操作技能訓練外,更重視商務人才跨國人力資源、生產、營銷、財務等方面的管理能力的培養。
二、我國現行國際商務人才培養模式的利弊分析
我國現有的國際商務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語言學范式和經濟(貿易)學范式,在十多年的運行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與我國涉外經濟發展對國際商務人才需求之間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一)現行國際商務人才培養模式的可取之處
首先,結合市場需求進行合理的專業定位,培養目標明確。我國國際商務專業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高校的外語系或國際貿易系的基礎上設置的,在其后的發展中日趨完善[3]。2003 年,中國政法大學率先設立國際商務專業,隨后各高校結合專業的就業情況,形成明確的培養方案,使得國際商務一度成為學生們報考的熱門專業。
其次,建立科學完整的國際商務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國際商務與國際貿易在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上有相似性,但又有其獨特性,必須設立獨立的課程體系。國際商務涉及到國際事務的方方面面,在國際貿易的基礎上還包括國際投資、國際營銷、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領域工作。因此,在課程設置方面,不僅要有國際貿易的相關課程,還要有國際經濟、國際金融、國際營銷、國際會計與財務和國際人力資源管理等方向課程。此外,國際商務人才培養還要與其他學科相結合,比如國際商務專業設置的國際商法、國際商務禮儀課程不僅是完善的國際商務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重要課程,也是國際商務專業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必須掌握的專業技能。
第三,國內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了課程資源,在強調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也注重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培養國際商務人才培養模式一方面打破了學科界限,實現了經濟學、管理學、法學、語言學、政治學等課程的交叉,充分發揮了教學資源的優勢;另一方面實踐課程的設置將教學資源應用到涉外企業經營管理中,在實踐過程中使理論知識得到進一步強化。
(二)現行國際商務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1國際商務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目前,我國商務人才培養模式在課程體系設置上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對國際商務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直接導致供需問題與結構矛盾。一方面現有高校輸出的國際商務人才不能滿足涉外企業對國際商務人才的質量要求;另一方面,缺乏高端國際商務人才,許多涉外企業中層以上管理及業務工作崗位招聘不到符合要求的國際商務人才。
2國際商務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與國家教學指導委員會頒布的國家標準出入較大。在加入WTO之前,教育部沒有設立國際商務專業,高校開設的涉外貿易專業合并為統一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一些高校為了適應企業對涉外人才的需求,在外語類專業或者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下設國際商務方向,但國際商務方向開設的課程與外語專業或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區別不大,僅僅替換了少數幾門課程。2016年,教育部本科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頒布的國際商務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國家標準,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作了科學的界定與要求,高校國際商務人才的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亟待與新的國家標準對接。
3高水平“應用型”與“復合型”教師緊缺。培養高水平的應用型和復合型國際商務人才需要更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作為保障,從事國際商務教學工作的教師需要掌握涉外的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政治學、語言學及其他人文相關領域知識與實踐業務能力。但從當前的情況看,大部分高校缺乏既掌握專業知識又精通實務,或者既懂專業知識又具有良好語言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高校從事國際商務專業人才培養的教師中的大部分并不是國際商務或相關專業畢業,也沒有經過系統的國際商務方面的專業理論、專業知識培養,兼具國際商務實踐經驗的教師更少。
4國際商務人才能力“極化”與能力“弱化”現象并存。國際商務人才培養是由企業、高校、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系統工程,在這一系統工程中,學生的主觀能力至關重要。目前三種典型的國際商務人才培養模式都試圖按照復合型人才規格來培養“一專多能”的國際商務人才,但培養效果與預期有很大出入。例如,語言學范式的國際商務人才培養模式通常是將國際商務專業或國際商務方向專業學生放在外語學院,一部分經濟類和管理類課程也由外語學院非專業教師承擔,在這一背景下,學生也將大量時間和精力用于外語的學習和外語應用能力提高,不太重視經濟(貿易)學和管理學等專業課程的學習,導致這一模式培養出來的國際商務專業畢業生的外語應用能力很高,但對國際經貿業務尤其是國際商務管理一知半解,這意味著語言學范式培養的國際商務專業學生兼具語言能力“極化”和商務管理能力“弱化”現象,學生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結構和國際商務實踐對人才的要求不相符。
三、完善國際商務人才培養模式的對策
(一)借鑒國外經驗調整國際商務人才培養理念與培養目標
美國大學在培養國際商務人才時采取分層的培養目標、匹配的培養方案、科學的培養方法構成三位一體完整而靈活的培養模式。多年實踐表明,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具有明顯優勢。我國高校應借鑒美國成功經驗,在教育理念方面,摒棄教師主導、標準答案唯一的模式,轉向學生參與、師生互動,鼓勵學生對問題分析的批判思維和探索認知。
2012年以前,我國國際商務專業是作為經濟學科的目錄專業出現的,2012年教育部新頒布的專業目錄中,將國際商務專業歸在管理學科門類下。目前,大多數高校的國際商務專業基本上都是由外語專業或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延伸而來,但是國際商務人才需求單位對國際商務人才、外語人才和國際經濟與貿易人才的要求有很大差別,這意味著培養這三類人才要設定不同的培養目標。國際商務專業主要培養掌握經濟學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掌握國際經濟、國際商務等領域的專業知識,熟悉國際商務規則,把握國際商務運行機制和發展規律,具有從事國際商務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科學研究的初步能力,具有較強創新精神、創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專門人才。按照上述培養目標培養的學生可以在政府部門、事業單位、金融機構、中介機構、貿易公司、跨國公司、物流企業及生產企業從事國際商務政策研究、國際商務活動策劃、國際企業管理、涉外商務法律咨詢等國際商務管理與國際商務業務運作工作。
(二)設置與開發科學合理的國際商務課程體系
國際商務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主要依據國際商務人才培養目標、專業培養基本要求以及我國涉外經濟發展對復合型應用型國際商務人才需求特點而設定。高校國際商務專業人才培養可在新頒布的國際商務專業國家標準下,根據課程性質可以分為通識教育平臺、學科教育平臺、專業教育平臺和實踐教學環節四部分,其中,對國際專門人才培養而言,最重要的是學科教育、專業教育和實踐教育的課程設計。由于國際商務專業的寬基礎,需要設置跨學科的綜合性課程體系,在國際經濟、國際貿易、國際商務類課程的基礎上,加入管理類、政治類、法學類、社會類、語言類課程。在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環節,主要設計了專業模擬實訓、專業綜合實踐、專業能力實訓、學年實習、公司創建與運營實習、創新創業實訓、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等實習與實訓環節,將實務類課程實踐與專業綜合實踐相結合。除完成國際商務人才培養方案的規定課程學習外,鼓勵學生利用業余時間修讀相關專業的第二學位,構建多元知識結構體系[4]。
(三)注重教師專業理論與實踐能力提升
教師是人才培養戰略的實施者,教學和科研水平非常關鍵。美國許多商學院都設立了體現各自專長和特色的研究中心,資助、支持國際商務領域的研究;同時,舉行多種會議(包括研討會),成立教師協會等,為教師提供一個交流課程設計,評估教學方法和技能的平臺。相應地,我國高校也應積極重視教師職業素養和學術水平的提升,對教師的教學研究、科學研究方面給予充分的經費支持,為教師參與國內外學術交流及高校間交流提供機會和經費。同時,由于國際商務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給教師提供“走出去”、參與企業課題研究、到企業參觀與交流、甚至到相應企業頂崗實習的機會,提升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提高國際商務實踐教學質量。
(四)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專業知識應用能力
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是衡量國際商務人才的關鍵因素。其中,學生實踐能力中的創新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是兩個重要的維度。高校可以聘請企業與相關社會機構的專業人員為兼職教師,開設相關課程,開設培養學生創新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的相關課程,開辦研討會和舉辦或參與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創新力;充分利用本校教師、校友、成功創業家、商業顧問等資源幫助學生尋找創新源泉,開發其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組建工作組、完成團隊項目、進行角色模擬等形式加以培養和鍛煉。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專業知識應用能力有賴于校政行企多方合作和支撐,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機會和平臺,使其在進入社會之前有機會嘗試應用所學的專業知識,積累經驗、提高能力,縮短大學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的供需知識與能力結構的差距。
[參考文獻]
[1]樂國林我國國際商務人才培養的三種學科范式及其問題[J].中國大學教學,2010(5):46-48.
[2]查貴勇國際商務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探析——以上海海關學院為例[J].上海海關學院學報,2012( 5) :118-126.
[3]陳齊潔,凌斌關于發展我國國際商務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研究[J].教育理論研究,2013(1):128.
[4]張曉濤美國大學國際商務人才培養模式及啟示[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7):217- 223.
(責任編輯:顧曉濱董博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