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 郭嬋娟 +張銀 倪兵 朱順輝

【摘要】 目的:研究和探討EGFR基因檢測在非小細胞肺癌臨床診療中的價值和意義。方法:抽選2015年11月-2016年11月,在筆者所在醫院病理科進行檢查的86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收集他們的組織樣本和血清進行EGFR基因檢測,觀察和分析其基因突變情況,并根據結果分為突變組和非突變組,均給予EGFR-TKI靶向治療,統計、分析和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情況和結果。結果:經過試驗檢測得出,86例患者中共有40例出現EGFR基因突變(占46.5%),其中19-Del外顯子缺失突變22例(占25.6%),21號外顯子L858R點突變9例(占10.4%),20號外顯子T790M插入突變3例(占3.5%),20號外顯子T20 S768I為點突變3例(占3.5%),19號外顯子缺失突變及20號外顯子T790M插入突變1例(占1.2%),19號外顯子缺失突變及20號外顯子20-Ins點突變1例(占1.2%),20號外顯子T790M點突變及20-Ins插入突變1例(占1.2%)。經過臨床治療,突變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87.50%)顯著高于非突變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60.8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存在較高的EGFR基因突變現象,且以EGFR基因19號外顯子和21號外顯子的突變率最高。同非基因突變患者相比,EGFR基因突變患者接受EGFR-TKI靶向治療的臨床效果更為顯著,因此,EGFR基因檢測應該成為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中的重要條件和依據,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非小細胞肺癌; EGFR基因; 臨床意義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4.00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4-0017-02
非小細胞肺癌的病癥類型主要分為腺癌、鱗狀細胞癌及大細胞癌,其發病原因多與“二手煙”、生活環境、電離輻射、遺傳因素等有關[1-2]。非小細胞肺癌的診斷發現的時間較晚,擴散轉移慢,死亡率高,且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標準治療方案(含鉑兩藥)已經達到了臨床有效率的平臺期[3],如何提高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臨床有效率成為當前治療過程中亟待解決的主要難題之一。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1月-2016年11月在筆者所在醫院病理科進行EGFR基因檢測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86例。患者的年齡44~87歲,平均(61.7±4.5)歲;女31例,男55例;病癥類型中,67例患者為肺腺癌,19例患者為肺鱗癌。
1.2 方法
1.2.1 EGFR基因檢測 對全部86例患者在治療前進行EGFR基因檢測,具體方法為,(1)試劑準備:采用廈門艾德生物醫藥科技公司生產的人類EGFR基因21種突變檢測試劑盒(熒光PCR法)(國食藥監械(準)字2010第3401228號)進行EGFR基因檢測。(2)檢測方法:根據患者病變組織標本中的腫瘤細胞含量和組織大小進行石蠟切片的提取(6~15片),進行二甲苯脫蠟處理后,將玻片組織刮取至Eppendorl管進行震蕩混勻,在靜置(約10 min)和離心(約5 min)處理后,將上清液舍棄并進行乙醇洗脫。重復離心、洗脫處理后,根據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說明進行基因組DNA的提取。而后,應用準備好的EGFR 基因突變檢測試劑盒通過熒光PCR法進行EGFR基因的突變檢測。使用設備為ABI7500Real Time PCR System擴增儀。
1.2.2 EGFR-TKI治療 根據EGFR基因檢測結果將患者分為基因突變組(40例)和非突變組(46例),統一給予兩組患者常規EGFR-TKI靶向治療。具體為:患者口服鹽酸厄洛替尼片,150 mg/次,1次/d;口服吉非替尼片,250 mg/次,1次/d。連續治療兩個月后進行臨床效果評價。
1.3 療效評價標準
顯效:患者治療后,其肺部腫瘤體積顯著縮小,大部分指標明顯改善,部分恢復到正常范圍值內;有效:患者治療后,其肺部腫瘤體積的縮小幅度在20%~40%,指標均有所改善但未恢復到正常范圍值內;無效:患者治療后,其肺部腫瘤體積無改變甚至繼續增大,指標未有改善。總有效=顯效+有效。
1.4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通過SPSS 19.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EGFR基因檢測的情況
經過試驗檢測,86例患者中有46例(占53.5%)未出現EGFR基因突變,40例(占46.5%)出現EGFR基因突變,且19-Del外顯子缺失突變的有22例(占25.6%),21號外顯子L858R點突變的有9例(占10.4%)。
2.2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情況
經過靶向治療,突變組顯效27例(67.50%),有效8例(20.00%),無效5例(12.50%),總有效35例(87.50%)。非突變組顯效18例(39.13%),有效10例(21.74),無效18例(39.13%),總有效28例(60.87%),突變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達到87.50%(35/40),非突變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60.87%(28/46),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自然環境的改變,肺癌的患病人數越來越多,已經成為主要威脅人類生命健康安全的惡性腫瘤之一[4]。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比較常見的一類,占全部肺癌患者總數的80%左右。目前,臨床上最為常用的治療方法是含鉑兩藥的標準方案,雖然治療效果尚可,但近年來在總有效率方面已經達到平臺階段,患者在治療效果和預后等方面均未有明顯的提升。EGFR-TKI(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即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是新興起的一種針對于癌癥治療的靶向治療技術,它相對于目前臨床上現有的常用標準治療方案而言,其服用方法簡單,且耐受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較高,因而逐漸被臨床醫學界所認可和廣泛應用[5-6]。但近年經過有些專家(Paez、Lynch等于2004年首次發現)研究發現,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應用TKI類(酪氨酸激酶抑制劑)藥物進行治療時,其有效性的不同同EGFR基因有著比較密切的關聯性,即患者存在EGFR基因突變現象時,他的臨床敏感度和有效性偏高,不存在EGFR基因突變現象的則敏感度和有效性偏低[7-8]。因此,對EGFR基因的臨床檢測成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治療方案選擇的重要依據之一。
本次臨床研究顯示,隨機選擇的86例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經過EGFR基因檢測后,出現EGFR基因突變的患者占46.5%(40例),其中以19-Del外顯子缺失突變和21號外顯子L858R點突變最多(25.6%、10.4%)。分別對基因突變和非突變患者進行EGFR-TKI治療,其突變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87.50%)顯著高于非突變患者(60.87%)。這與目前臨床學界的許多專家學者的研究相符合。
由此可見,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EGFR基因檢測,能夠使臨床醫生更加詳細、準確地掌握患者的病癥情況,從而更加科學、有效地為患者選擇治療方案,進而提高臨床治療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胡波,蔡四忠,常元程.非小細胞肺癌EGFR基因突變檢測在臨床中的應用及意義[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15):122-123.
[2]王開云,徐城林,周云萍,等.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血清EGFR基因突變循環DNA檢測的臨床研究[J].現代腫瘤醫學,2015,23(3):332-334.
[3] Gentzler R D,Patel J D.Maintece Treatment after induction therapy in nonsmal cell lung cancer:latest evidence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J].Ther Adv Med Oncol,2014,6(1):14-15.
[4]陸華東,馮學仁,崔恩海,等.Scorpions-ARMS法檢測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外周血EGFR基因突變及其臨床預測價值的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14):1-2,6.
[5]吳娟,吳家寧,趙銀環,等.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細胞學標本EGFR基因突變檢測及其臨床病理意義[J].癌變·畸變·突變,2016,28(1):27-31.
[6]孫建萍,林少唯,俞浩,等.助力于小細胞肺癌診斷的血清腫瘤標志物[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24):42-43.
[7]李喆,張蘭軍,王武平,等.非小細胞肺癌組織中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與拷貝數之間的相關性以及與患者臨床病理特征之間的關系[J].中華腫瘤雜志 ,2011,33(9):666-670.
[8]潘麗霞,高文京,劉寧生,等.浙江省非小細胞肺癌患者EGFR基因與EML4-ALK融合基因突變的檢測及其臨床特征[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6(7):830-834.
(收稿日期:2017-01-21)